【明報專訊】資訊發達的年代,互聯網就在口袋,時局變幻莫測,讓每個人都想掌握到第一手資訊。社會急促的步伐,衍生了一股即食文化,帶來都市人只有短暫專注力的負面影響。一些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直播短片、懶人包等便成為很多人的資訊來源。
資訊渲染情緒 難獨立思考
人類是群體生活之物種,傾向依附相同興趣和理念之群體。社交網絡和即時傳訊工具的出現,更催化了各式各樣群組之形成。我們會獲邀請加入群組,和某人在網絡上結識,亦能選擇斷交或退出。用家透過這些不斷的互動,在有意無意之中,會憑藉一些以個人取向和價值觀作比較之準則,主動或被動篩選了資訊的種類及來源。這種資訊提供機制,會營造一種令人感到客觀和真實的新聞氛圍。人若是盲目追隨瀏覽,會導致「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令人沉醉於和自己立場一致之報道,在潛意識中不斷鞏固個人理念。
確認偏見並非互聯網時代產物,而是一種人類既有之自我防禦機制,以保護情緒和自尊。舉例說,當我們對某人有好感時,即使身邊的人對他如何批評,我們都可能無視他的缺點而只聚焦他的好處;又例如占卜之所以能預知未來,可能只是當人在問卦後,才特別留意那些符合預言的蛛絲馬迹;亦有很多投資者深信超賣後必然反彈,忽略基本因素而盲目投機,都是確認偏見的例子。
持批判思維 平衡正反陳述
年輕人應該關心社會議題。如果只看即時通訊之轉發,瀏覽社交媒體,長期依賴懶人包,甚至只是道聽塗說,而非事事尋根究柢,所能接收到的資訊必定渲染着情緒。被情緒牽着走,便難有獨立思考和客觀判斷,最終只會導致選擇性吸收,思想流於非黑即白,令意識走向極端。
青春本來應該揮霍生命,把握機會盡情追逐理想。懷着滿腔熱血之時,亦千萬要保持批判思維來閱讀信息和新聞,須平衡正反兩方面的陳述,分析信
息來源,不避看不同政見、不同觀點的報道和文章,不散佈或轉發煽情的人身攻擊和侮辱的謾罵,多作公開和理性的討論,哪怕在爭取自己理念之路上,遇着有理無理之挑戰,都能振振有詞,理直氣壯。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