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Young Old 健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5 Oct 2024 08:59:1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長者/Young Old 健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www.afterroberto.com/%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8%85%a6%e9%80%80%e5%8c%96%e7%97%87%e7%97%85%e7%a8%8b-%e6%bc%ab%e9%95%b7%e5%91%8a%e5%88%a5%e6%b4%bb%e5%9c%a8%e7%95%b6%e4%b8%8b/ Fri, 25 Oct 2024 08:41: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20 【明報專訊】[編按:Alzheimer’s(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是腦退化症的一種,與年齡有密切關連,年齡愈大,罹患風險愈高。]當腦退化病人連最親近的人也認不出時,就是沒有過往、沒有將來,只有當下的人。高錕太太黃美芸曾在訪問中說:「無論他們變得如何,還是應該有權利開心地生活。」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是一場持久戰!照顧者得先裝備自己,尋找外援,務必將照顧重擔減輕!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腦退化症病程可長達8至10年,是一場持久戰,照顧者要裝備自己,尋找外援。而家居亦要補充醫療設施,如醫療牀、輪椅等。(byryo@iStockphoto)

腦退化病程可達10年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減重擔

步入小禮堂,第一眼見到達哥大頭照片掛在中央。相信任何認識他的人,看到照片時,心裏必定即時泛起暖意,甚至不自覺地咧嘴含笑,向他回應。達哥是長青開心果,我們常說:「同達哥一齊,個個鐘頭都是happy hour(歡樂時光)。」在追思會中,大家盡是不捨與感恩。

達哥生於1933年,足足比我大22年,但不要以為年齡差距會把我們拉開;相反,我們每次見面就是「雞啄唔斷」,因為大家有太多共同話題。達哥喜歡攝影,對相機極有研究;對於每款型號操作竅門、如何擊中拍攝效果,他總能如數家珍。除此,達哥是熱愛旅行的拍友,邊旅遊邊拍攝的經驗,他說來眉飛色舞,而聽者亦悠然神往。另外,他更是一名資深茶客,對普洱茶學問尤其淵博。所以,我和他又怎會沒有話題呢?記得達嫂(達哥的太太)曾認真地問過:「咁啱channel,你們是否失散了的兄弟呢?」

當然,達哥與我沒有血緣關係,相識只因為達嫂是我工作上的「大家姐」。她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輩,數十年前我剛轉往醫院老人科工作時,她已是高級的護士領導人。當時無論大小醫生、老嫩護士,一碰到達嫂總會心悅誠服地冠以Miss字。達嫂退休後某一天,回來醫院找我,問道:「梁醫,我想refer阿達給你看。可以嗎?」老師有命,我當然樂於效勞。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腦退化症病程漫長,照顧者宜先尋找外援,以減輕照顧的重擔。(圖片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缺皮質醇 須終身服補充藥

所以,我與達哥第一次見面時,他的身分是我的病人。他患有愛迪森氏症(Addison’s disease),是缺乏足夠皮質醇(cortisol)所致。皮質醇由腎上腺分泌,是人體重要荷爾蒙,可發揮調節及代謝功能。當人體遇上感染、病變或受壓時,皮質醇可協助抵抗。相反,如缺乏就會疲倦不堪,潰不成軍,甚至喪命。對愛迪森氏症患者來說,皮質醇補充至為重要,他們需要終身無間斷地服用補充藥物。

因此,達哥每次覆診時,我總會提醒:「老兄,一定要記得食藥,否則後果嚴重。生病或手術前要告知醫生,加大皮質醇劑量!」達哥聽後,總是笑嘻嘻回應:「收到,doctor。我知道我是『無兵司令』!沒有外援肯定『死梗』。你放心,你給我的『補給兵』,我依時依候食硬佢!嘻嘻。」

達哥就是一個開朗、樂觀、積極,甚至是頑皮的人。他點子多多,每次見面,總送我們一些新奇小玩意,如:聲控自動摺疊器、手掌大小五用背囊、九式水果去皮機……有時就弄出一盒盒隱世美食,如朱古力榴槤餅、秘製雞屎藤、八寶銷魂雞等。不過,最使大家開懷的是他與老妻同遊時一堆堆趣聞。所以,達哥每3個月的1次覆診,就是診所內歡樂時光,一直維持10多年,達哥亦由病人身分成為我的知心老兄。

阿茲海默症:年齡愈大 罹患風險愈高

不過,在2015年開始情况有變。達嫂向我說出達哥的徵狀,希望安排檢查。老實說,未做檢查,大家已多少猜到結果。但是,診斷還是要做。一般來說,醫生評估包括詳細病歷、藥物、身體檢查、精神及記憶評估等;還需要一些檢驗,如血液測試。而為進一步找出腦部問題,還可能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而我安排達哥接受正電子掃描檢查,由於他的腦部退化病變很明顯。

有了結果,我就告訴達嫂:「是 Alzheimer’s(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已過了早期。」阿茲海默症是腦退化症的一種,與年齡有密切關連,年齡愈大,罹患風險愈高。達嫂聽了之後,只是「啊」了一聲,沒有再追問下去了。這也不奇怪,一個在老人科病房打拼幾十年的人,長年與老人疾病打交道,又怎會不清楚腦退化症呢?

腦退化症惡化 說話不清鬧脾氣拒服藥進食

雖然如此,我仍忍不住叮囑達嫂:「達哥現在大腦功能已明顯受損,無法正確連結記憶,產生出來的混亂信息會引致妄想及游走。日後會陸續出現失語、失禁、失能、日夜顛倒、吞嚥困難等,相信你最清楚。所以,一定要及早做好準備,目前只有你倆同住,遲早出事。你也接近80歲,不可能是家中唯一照顧者。快快着手聘請外傭姐姐幫忙。一般腦退化症病程可長達8至10年,肯定是持久戰!無論如何,你得先裝備自己,尋找外援,蒐集資源,內應外合,務必要將照顧重擔減輕!」

達嫂果然是一名聰慧賢妻,達哥在她照顧下活得自在。但是,腦退化症仍是會惡化。約4年前,達哥開始說話不清,常因未能表達而鬧脾氣,又因吞嚥困難經常拒絕進食。而最頭痛是,他有時不肯服用皮質醇補充藥物。為此,他在2年間3次進出醫院,每次情况都極為嚴重。尤其在2021年那次,達哥染上嚴重吸入性肺炎,血壓降得奇低;抗生素及物理治療也未能將肺內痰涎清除。達哥呼吸衰竭,血氧驟降至警號,但二氧化碳卻高企。若不做進一步治療,達哥必死無疑。

究竟是「做」還是「不做」呢?當時大家經過一番掙扎。「做」是指支氣管鏡手術,將儀器放進肺內把痰清除,然後再施以抗生素治療;同時亦要用上胃管餵食,開始時用鼻胃管,穩定之後,再做胃造口管道。從此,達哥便只能用胃管進食。「不做」就是什麼介入性手術也不做,讓病人自然停止呼吸。

達嫂目睹過不知多少苟延殘喘、生不如死的病人,決定是十分艱難。然而,經過徹夜難眠及與女兒充分商量後,達嫂終於告訴我:「上兩次在醫院吊皮質醇藥物後,他都能『醒目』地回家。我期望只要餵到藥,他或者可以再撐多一下。所以,我們希望再給大家多一次機會。梁醫,你就安排做吧!」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回家安心自在走最後一程

於是,胸肺科醫生立即替達哥做了手術。兩星期後,達哥肺炎康復,食物及藥物可透過胃造口喉管餵食,精神及血壓都穩定,可以回家了。但出院時,達嫂提出了請求:「梁醫,你可否以後來家裏看阿達?我們已決定無論將來發生什麼事,都不會送阿達進醫院。大家已有心理準備,他有多久時間,我們就聚多久。安靜地在家,阿達必定是最安心,而我們亦是最放心。」

從此開始,我每隔兩星期便家訪達哥一次。他們已搬往與女兒同住,新家除了面積較大,照顧人手亦有輪替及增添;而且補充了不少設施,除了醫療牀、步行架及輪椅外,還有吊機、坐磅、沐浴椅、氧氣機及各種護理用品。設備恍如一間標準醫院病房,但佈置依足老房子的模樣。莫說達哥,我每次到訪也感到舒適自在。

出院後,達哥雖然已不能走動,但達嫂仍會替他編排日常活動;每天有用餐、運動、電視、音樂、沐浴的時間等。很多次我到訪時都是達哥的電視時間,他盯着電視,時而微笑,時而開懷,不捨得移開視線;尤其看到孫儷在《甄嬛傳》的舉動時,彷彿像一個小粉絲。不過,當時的達哥連最親近的老妻也認不出。他是沒有過往、沒有將來,只有當下的人。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只有當下–腦退化症病人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只有當下。(設計圖片,模特兒非文中提及人物,M Isolation 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高錕太太:「變得如何也應有權利開心過活」

接着3年,達哥都是活在當下,沒多大憂愁。雖然已認不出我,但有人和他聊天,總是本能地反應,尤其當我和他道別時,他偶爾會揮手咧嘴作「拜拜」狀。

高錕太太黃美芸曾在訪問中說:「腦退化的家人,漸漸變了另外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人,無法跟我們像從前一樣的相處,但無論他們變得如何,他們還是應該有權利開心地過生活的。」我深信達嫂和她的女兒們肯定是做到了。今年8月一個早上,達哥在家中安然離世。我趕至為他簽署死亡證,這次道別,他雖然未能向我作出任何的回應,但我看到他嘴角微微上揚,正正就好像是說「Goodbye, my dear friend」。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b4%9e%e6%82%89%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5%85%88%e5%85%86%e8%a1%8c%e7%82%ba%e8%bd%89%e8%ae%8a%e5%ae%9c-%e5%bb%b6%e7%97%85%e6%83%85/ Fri, 12 Jul 2024 08:08: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75

阿茲海默症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認知障礙症,佔所有病例六成,成因是腦細胞出現病變而逐漸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患者會出現健忘、表達及行動能力衰退等8個先兆,病情更會隨時間惡化。雖然現時治療已有突破,惟仍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所以預防及延緩疾病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治療的大方向。

阿茲海默症佔認知障礙症六成病例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從60歲開始只有約1%,之後每5年會增加一倍;年屆85歲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見此症的發病率會隨着人口老化而愈見嚴重。在本港,據醫院管理局統計數字指出,2022年約有近85,000名認知障礙症患者正接受治療。此外,據衞生署與統計處進行的研究推斷,2039年將有33萬人患有認知障礙症。

腦組織發炎和萎縮 響認知功能

吳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是當大腦的神經系統細胞內出現濤蛋白(Tau Proteins)異常沉澱,以及在大腦表面出現澱粉樣蛋白(Amyloid)沉澱,腦部不斷積聚這兩種蛋白質,細胞會受到干擾繼而死亡;當腦部衰退及腦細胞死亡至一定程度,腦組織便會開始發炎和萎縮,令患者出現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

他續指, 除了年齡、家族病史及遺傳基因變異等不可逆轉的因素,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素包括:

  • 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高膽固醇
  • 頭部創傷
  • 聽力受損
  • 飲食不健康或營養不均
  • 抑鬱症及壓力
  • 缺乏社交

留意8個徵狀 行為轉變提高警覺

【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阿茲海默症的潛伏期可長達10多年,期間患者會持續出現病理變化,當病情發展至臨界點,病徵才會陸續浮現。吳醫生提醒家人或照顧者可留意家中長者有否出現以下徵狀,加以警剔:

  • 記憶力變差:忘記剛得知的資訊,或重要日子及活動;重複詢問相同事情
  • 在計劃、執行或解決問題上出現困難:可能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出現困難、無法專心, 或比以往需要更多時間處理
  •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忘記日期、季節和時間的關聯性,有機會忘記或不清楚自己身處何方
  • 對視覺影像和空間的理解出現困難:可能在閱讀、判斷遠近距離和顏色認知及對比上出現困難;或當看着鏡子時無法理解自己就是鏡子裏的那個人
  • 表達能力出現困難:可能在未完成句子時突然停頓、不斷重複語句或用錯詞彙表達
  • 方向感變差:外出時會較難認路,導致容易迷路
  • 對事物及社交失去興趣:開始不再有嗜好,退出或避免社交活動,將自己隔絕
  • 情緒及性格轉變:變得困惑、憂鬱或焦慮。一旦離開自己認定的 「舒適圈」便會感到不安或心煩意亂,甚至對身邊熟悉的人失去信任,例如常懷疑被人偷錢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及早評估治療增根治機會減退化速度

及早診斷對症下藥  建良好生活習慣 多訓練腦力

認知障礙症的徵狀非常明顯,更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故吳醫生建議家人及照顧者應多留意長者的身體狀况,定期為他們安排身體檢查,並留意起居作息有何變化,以便及早求醫,對症下藥。

除了影像掃描,抽取腦脊髓液或血液化驗都是常用的診斷方法。小部分病人的阿茲海默症與家族遺傳有關,這可能源自於基因突變或濤蛋白出現變化,如果能從普查中驗出相關變化,便可盡早得知病人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風險。

另外,如果脂蛋白(apolipoprotein ε4)的基因組合排列有異,也會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如果能透過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患者可早接受治療。若同時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恆常運動、健康飲食、控制酒精攝取量、戒煙、維持正常社交活動,及多進行訓練腦力的遊戲,更有助防止病情發展至更嚴重的階段,達至預防目的。


相關閲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家人或照顧者多關心患者 提供適切輔助和鼓勵

吳醫生提醒,作為家人及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上中為患者提供輔助,如在家裏放置和時間、日子有關的指示,譬如放置字體較大的日曆、將時鐘放在顯眼的位置,提高他們對時間、日子和所處地方的認知,有助減低他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混亂感覺。同時,應給予長者多點關心及鼓勵,對減低患者的焦慮及改善病情有莫大幫助;並要鼓勵長者多參與運動和多動腦筯的活動,也可以減慢病情的發展。

]]>
3個問題評估跌倒風險 防跌訓練4點要注意 附運動示範 //www.afterroberto.com/%e8%a9%95%e4%bc%b0%e8%b7%8c%e5%80%92%e9%a2%a8%e9%9a%aa-%e9%98%b2%e8%b7%8c%e8%a8%93%e7%b7%b4%e6%b3%a8%e6%84%8f-%e9%99%84%e9%81%8b%e5%8b%95%e7%a4%ba%e7%af%84/ Mon, 17 Jun 2024 09:06: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48

【明報專訊】在香港,每100個居於社區的長者中,每年平均約有20人會跌倒1次或多次;每次跌倒,約75%會遭受各類創傷,當中約7%傷勢較嚴重,包括頭部受傷、手腕或髖骨骨折等,導致活動能力下降。部分曾跌倒的長者更因擔心再次跌倒,因而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動,引致生活質素下降及健康壽命減短。因此,評估自己的跌倒風險,並學會如何減低跌倒風險,尤為重要。

3個問題評估跌倒風險

根據聯合國公布數據,香港人均壽命預期達86歲,位處世界前列。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65歲或以上長者人群佔社會總人口約20%,人數達145萬;數據更預期長者人口比例將於2046年攀升至36%。受惠於現代醫療科技日益進步,龐大的長者群可以憑藉各種先進技術,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中幫助自己保持健康的老年生活。其中,預防跌倒是與長者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管理問題之一。

3個問題評估跌倒風險 防跌訓練4點要注意 附運動示範
樂做「不倒翁」–長者每次跌倒,約75%會遭受各類創傷,又會擔心再次跌倒而限制自己的活動,因此減低跌倒風險尤為重要。(明報製圖)

根據《世界防跌指南》(World Falls Guidelines),長者跌倒風險可通過以下3條問題初步篩查:

  1. 過去12個月是否曾經跌倒?
  2. 平時走路或站立時,是否感覺不穩定?
  3. 是否擔心自己會跌倒?

假如長者對以上任何一條問題回答「是」,就表示有一定程度跌倒風險,應接受進一步評估。

初步篩查顯示有跌倒風險的長者,可接受「步行速度測試」或「坐站起走測試」進一步鑑別跌倒風險。「步行速度測試」通過量度長者行走4米所需時間來計算出其日常步行的速度。而「坐站起走測試」則需要長者先坐在椅子上,然後站起來向前步行3米再回到椅子坐下,計算整個過程的完成時間。若步行速度高於或等於每秒0.8米,或坐站起走的完成時間少於15秒,可視作跌倒風險為「低」。反之,則表明跌倒風險為「中」,需要接受「度身訂做」防跌運動訓練。

如果符合以下其中1項條件,表明跌倒風險為「高」,需接受更詳細跌倒風險評估以釐清其他跌倒風險因素,如認知能力、視力、環境因素等。包括:

  • 曾因跌倒而受傷
  • 曾跌倒後趴在地上「起唔到身」
  • 近1年跌倒超過2次
  • 被診斷患上衰老症
  • 曾突然暈倒,失去知覺
  • 踏步訓練 跌倒時自救

了解到自己的跌倒風險後,應如何降低風險,預防跌倒呢?運動訓練經證實為最有效降低跌倒風險的措施之一。主要的運動訓練內容包括:平衡訓練、力量訓練及步行訓練(詳見「防跌訓練」)。

另外,近年有研究顯示不同種類的踏步訓練有效提升敏捷度和在跌倒當刻的反應速度,訓練長者在跌倒的瞬間迅速踏步自救。此類訓練被認為能在更短時間內得到顯著的防跌效果。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正着力研發複合踏步運動訓練,以提升防跌運動的成效。


相關閲讀:【肌少症】肌肉質量變差致行動困難易跌倒 簡易強肌力動作 逆轉有法

防跌訓練:牆邊、椅背後練習 失平衡有扶手

在家中應該如何做運動來預防跌倒?訓練當中又需要注意什麼呢?可以參考以下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4點:

  1. 平衡訓練應在牆邊或椅背後練習,以確保失去平衡時可以扶住牆壁或椅背回復平衡
  2. 力量訓練後大腿及臀部局部肌肉或有少許疲勞感,訓練後2至3日肌肉痠痛為正常現象,適當休息即可緩解
  3. 步行及踏步訓練應該在牆壁或扶手欄杆附近練習,以確保安全
  4. 需要持續訓練12個星期,才能有較顯著防跌效果

如對運動有疑問,應先諮詢註冊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3個問題評估跌倒風險 防跌訓練4點要注意 附運動示範
(圖:作者提供)

相關閲讀:腰骨劇痛或骨折警號骨質疏鬆症可大可小 及早治療免失活動能力5個應對貼士

●力量訓練:起身坐低

坐在椅子上,手向前伸,然後站起。再慢慢坐回原位,坐下時臀部往後靠。每組10至20次,共做3組;能訓練大腿和臀部肌肉力量

●力量訓練:打開腳

身體保持垂直,腳向外後側張開,稍作停留,再慢慢放下。每完成1組後換腳。每組10至20次,每邊各做3組;能訓練臀部肌肉力量

●平衡訓練:企定定

先以雙腳合攏站立,站定後注意重心分佈,盡量保持平衡,收緊腳腕、臀部和腹部,眼向前望着固定目標。訓練時應感到少許不穩定方為有效,若感覺站得十分穩定,可逐步增加難度,例如腳跟對腳尖站立、單腳站立等。訓練持續1分鐘,重複5次

●步行踏步:太空漫步

步行時慢慢提腳,然後輕輕放下。訓練重點為慢和輕,慢慢加長每次提腳離地時間。注意兩腳間重心轉移,感覺着地一腳踏穩後,才慢慢提起另一隻腳;每天10至15分鐘,其間可休息
有片睇:rb.gy/ypow84

●步行踏步:打橫行

持續向左及向右來回踏步行,注意腿要提高,熟練後可慢慢加快速度,並嘗試加入跳躍。每天10至15分鐘,其間可休息
有片睇:rb.gy/07x4es

文:林文軒(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www.afterroberto.com/%e5%96%aa%e5%81%b6-%e9%9b%a2%e5%a9%9a%e6%84%9f%e5%ad%a4%e5%96%ae-%e8%80%81%e4%be%86%e6%89%be%e5%80%8b%e4%bc%b4%e5%9b%b0%e9%9b%a3%e9%87%8d%e9%87%8d-%e6%ad%a3%e8%a6%96%e9%95%b7%e8%80%85%e6%83%85/ Wed, 12 Jun 2024 08:24: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14

【明報專訊】76歲老翁與比他年輕30載的女子結婚,成為城中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但焦點多集中在家人間的金錢糾紛,卻忽略長者的情性需要。長者喪偶或離婚後,感情孤單無依;想重新找個伴,卻被貼上「為老不尊」、「臨老入花叢」的標籤。當長者有了新伴侶,家人則會擔心受人非議,甚至懷疑對方欺騙感情和財產,不予支持。老來想找一個伴,似乎困難重重。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正視需求–長者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不應被忽視,專家認為社會應該對長者拍拖持開放的態度,欣賞他們在晚年仍然擁有熱情。(Nalinee Supapornpasupad@iStockphoto)

喪偶、離婚感孤單 長者找個伴是臨老入花叢、為老不尊?

喪偶或離婚後的長者,除要忍受失去配偶的傷痛,也要面對日後孤單無伴的生活。傳統「從一而終」的觀念,令不少孤獨長者抑壓感情需要。

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創會會長及現任副會長邱貴生表示,不少喪偶長者抱着「從一而終」的傳統觀念,認為自己應該忠於已故配偶,即使想尋新伴侶,內心也充滿矛盾和掙扎,尤其擔心家人或朋友不理解。惟他認為,長者應先清楚了解自己的感情需要。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邱貴生(資料圖片)

子孫親友 無法代替伴侶陪伴

喪偶後經歷憂傷十分正常,尤其若兩人本來感情深厚,衝擊尤其巨大。長者可能會抑鬱、自我否定、內疚,甚至覺得應該隨伴侶而去;但憂傷會隨時間慢慢改變,如果能夠妥善處理情緒,長者通常能夠較快地恢復正常生活。重建社交圈子,展開新社交生活,都有助跳出憂傷。但若憂傷情緒持續,並伴有強烈的內疚和失落感,則可能需要尋求專業輔導甚至藥物幫助。

退休後離開工作崗位,社交圈逐漸縮小,再加上伴侶離去,寂寞感強烈,更渴望尋求陪伴。在長者喪偶的過渡期間,家人不應忽視長者對親密關係的需要,尤其是與家人關係較疏遠的長者,對於尋求伴侶的欲望或更強烈。邱貴生指,與年輕時相比,晚年對情感需求和親密關係有不同的渴望;年輕時通常追求更多親密接觸,年老時更多的是尋求一個陪伴。

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認為,社會應該對長者拍拖持開放態度,欣賞他們在晚年仍然擁有熱情,無論是愛情、伴侶的陪伴,還是性方面,仍然抱有盼望。「不忠於逝去的配偶」是封建觀念,無疑在逼迫和壓榨長者。無論生前兩人感情如何深厚,過世的配偶相信也希望在世的人好好生活下去;子女更無權阻止長者去追求愛情或者陪伴,子孫或親友的陪伴亦無法代替伴侶之間的陪伴。「子女或照顧者都要給長者有自由度去開心,經歷一個新的關係,何必要他一個人孤獨終老?」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渴望陪伴–步入老年,離開工作崗位,社交圈逐漸縮小,再加上伴侶離去,寂寞感強烈,更渴望尋求陪伴。(imtmphoto@iStockphoto)

子女強行阻撓 愈難愈愛

至於擔心長者受騙,程翠雲認為「這種擔心很正常」,但不應因而反對或阻止長者尋找新的感情。若擔心長者受騙,邱貴生和程翠雲皆認為,子女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宜過分保護和無理批判。

程續指,為免遇到不懷好意的人,子女可以提醒長者,例如設置提款限額,或者將銀行戶口加簽授權給子女,需要「雙簽」才可提款。當發現長者頻繁轉帳且金額巨大,應及時介入。不過,長者如何運用自己的財產,意願也應該受尊重。「正如有人花十幾萬元買手袋、幾百萬元買車,有人認為亂花金錢。要是能夠換來彼此的快樂,為何要加以阻止呢?」

「開開心心過餘下的日子,已經值回票價啦!」邱貴生表示,不應該因為擔心長輩受騙,而阻撓他們發展新關係。「我們不能期望世上全是好人,沒有壞人,就算是年輕時的婚姻或親密關係中,都會遇到衰人。」年輕人亦有可能成為戀愛詐騙目標,不要隨便認定長者一定會受騙;即使最後分手收場,子女可以給予長者多些關懷和支持,助他們過渡分手期。「長者跟一般人分手一樣,都是經過一個階段再重新上路。」

程翠雲又指出,長者並非無時無刻都需要受保護,他們有一定人生經歷,可衡量自己需要什麼,患有認知障礙症另作別論;相反,子女強行阻撓或拆散往往適得其反,長者覺得子女不相信其判斷,會更堅決維護這段感情,保護對方這個「弱者」,並試圖向子女證明自己正確。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程翠雲(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家庭聚會 認清真愛定騙子

當發現長者認識了新伴侶,家人應該先以開放態度了解來龍去脈,包括對方背景、如何認識、目前感情狀况、關係發展到哪個階段、平時約會活動等,而非不問情由就反對。程翠雲提醒,家人可與長者新伴侶多溝通,互相認識;切忌用侮辱或專橫無理的態度,要是對方有心欺騙長者,反會成為跟長者哭訴的把柄。

要分辨對方是否「情場騙子」,程翠雲建議多安排家庭聚會。若對方真誠好意,會感到被接納;相反立心不良的騙徒,通常會刻意迴避接觸家人,因為愈接觸多人,愈容易「露出馬腳」。


相關閲讀:【性生活】五六十歲女性更年期陰道乾燥影響性慾?男性勃起障礙或與心血管病有關?


知多啲:性慾隨年齡降低 仍有親密感需要

長者要開展一段新關係,從子女、生活習慣、健康、壽命等考慮點往往較多,要怎樣維持健康關係?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副會長邱貴生建議,長者可以先培養共同興趣,同時尊重彼此的空間,了解對方的需要;畢竟大家在晚年才相識,不能要求對方放棄自己的朋友和生活來迎合,要明白為何走在一起,而不是要求改變對方。

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表示,有人看到長者牽手搭膊就認為是不正經,甚至直斥「鹹濕」、「為老不尊,教壞子孫」,其實這都是拍拖的正常交流;除非是在公眾場合做出猥褻行為,就需要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可能因認知退化,未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做出不合宜的行為。

至於性生活,性慾會隨年齡降低,但親密感的需要依然存在。邱貴生表示,長者應理解自己和伴侶的能力和需求,抱合理和實際的期望,享受愉悅的性愛,「不一定要做到『放煙花』達到高潮,而是彼此享受,覺得滿足」。程翠雲補充,性不僅僅是性器官的互動,身體其他部分也能帶來快感和滿足,親密關係不一定通過性交來建立,拖手、接吻、擁抱、身體接觸等,亦能滿足部分人對親密感的需求。她提醒,長者體力不如年輕人,或需要較長時間的刺激才有性興奮,但小心不要胡亂吃藥,特別是心臟病患者。

文:李祖怡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吞嚥困難或因肌肉衰退、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 注意進食痰多咳嗽 預防4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5%90%9e%e5%9a%a5%e5%9b%b0%e9%9b%a3%e6%88%96%e5%9b%a0%e8%82%8c%e8%82%89%e8%a1%b0%e9%80%80-%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 Tue, 06 Feb 2024 06:57: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57

【明報專訊】飲食是保持日常生活質素及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隨年齡增長,尤其是年屆80歲長者,因為咀嚼能力、消化系統和身體機能衰退,以及種種潛在健康問題,很多時候進食都變得比以前困難,例如吃的分量不夠多,或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吃完一餐,或進食時痰多咳嗽,甚至出現氣促及窒息的徵狀,這些情况可大可小,嚴重可引致肺炎甚至死亡。(編按:預防長者的吞嚥問題,筆者提供了以下4個方法,包括保持口腔健康、留意進食姿勢等……)

吞嚥困難或因肌肉衰退、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 注意進食痰多咳嗽 預防4方法
長者的吞嚥問題原因有很多,或與肌肉衰退、慢性疾病等有關。

長者吞嚥困難原因 或涉肌肉衰退、認知障礙症等慢性疾病

長者吞嚥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肌肉和神經系統衰退:隨年齡增長,肌肉和神經系統會逐漸衰退,包括舌頭、喉嚨和食道的肌肉。這種衰退可能導致吞嚥協調的問題,令食物難以順利通過食道

2.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如肌少症、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和腦中風等,可能對神經系統和肌肉產生負面影響,影響吞嚥功能

3.口腔健康:缺乏足夠和健康的牙齒,以及隨着年紀漸長,牙肉萎縮,舊的假牙變得不合適,都可能使長者難以有效地咀嚼和吞嚥食物

4.藥物副作用:部分藥物可能導致口乾、喉嚨不適,一些藥物可以影響長者胃口,甚至變得昏睡,影響吞嚥過程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照顧長者注意:進食時痰多咳嗽、體重下降

家人或照顧者應多加留意年老長者進食情况,如發現異樣,例如食物在口腔殘留,進食時好像有食物卡住,吞嚥時間變慢或咳嗽,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或出現「濁親」等情况,這些都提醒家人或照顧者需多加留意長者是否吞嚥困難,尤其觀察到長者體重開始下降、精神不振、營養不足等情况,都應及早諮詢醫生意見,尋求原因和治療方法。


相關閲讀:【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保持口腔健康 留意進食姿勢 預防4個方法

預防長者吞嚥問題的方法包括:

1.確保攝取足夠水分:以保持口腔和喉嚨濕潤,這有助順利做吞嚥動作

2.保持口腔健康:包括檢查牙齒和黏膜是否健康;若身體狀况理想,裝置假牙或改善吞嚥功能其中一個有效方法

3.選擇容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進食蔬菜、肉類等固體食物時,可能需切細或剪碎,以便吞嚥

4.留意進食姿勢:尤其是比較虛弱多病的長者,進食或餵食時應該集中精神,保持坐立姿勢,會比較安全

醫生處理有吞嚥問題的長者時,先要了解病因,有需要會轉介言語治療師作詳細評估,給予家人和照顧者一些日常餵食技巧和準備合適食物的建議,避免長者飲食時因食物走入氣管而引致嚴重後果。總括來說,了解長者吞嚥問題的原因是預防的第一步,以確保他們能夠繼續享受美味的食物,保持健康及生活質素。

文:何韻施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

(醫路同行)

]]>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www.afterroberto.com/%e7%b4%93%e7%b7%a9%e6%b2%bb%e7%99%82-%e6%8f%92%e9%bc%bb%e8%83%83%e7%ae%a1%e6%88%96%e8%88%92%e9%81%a9%e9%a4%b5%e9%a3%9f-%e9%9d%a2%e5%b0%8d%e5%90%9e%e5%9a%a5%e9%9a%9c%e7%a4%99%e6%80%8e%e8%be%a6/ Tue, 05 Sep 2023 07:55: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578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舒適餵食」(comfort feeding)?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最常見解決方案就是插鼻胃管餵食。但長期插入管道灌食,病人會舒適嗎?插鼻胃管除了引致極度不適之外,也有不慎灌食可導致死亡的風險……對晚期或有吞嚥障礙的病人來說,可以考慮另外一個替代方案,就是舒適餵食。這方案有十多廿項的應用及守則,但重點是: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吃得多少就多少。讓病人喜歡就吃、隨時吃、吃喜歡的、與喜歡的人一齊吃……

晚期病人不願進食嚴重脫水 舒適餵食抑或插鼻胃管?

聽到飢餓和脫水,一般都覺得很淒慘。但臨終者的飢餓和脫水,狀况不盡相同;由於身體機能逐漸關閉,他們不會餓,也不會渴。電解質失調後,意識指數降低,陷入朦朧狀態,病人會昏睡,最終會在睡夢中安詳辭世。所以,一般不會有太大痛楚。

「梁醫生,可不可以來我家看看媽媽啊?她已4日沒進食,現在迷迷糊糊,叫也沒反應,好擔心她會餓死,你可不可以盡快來看看怎樣救活她?」

來電約診是病人的女兒,病人是80多歲老太太。接過電話後,我當天前往探望。病人在迷糊狀態,相信沒有正常進食已一段時間。由於老太太意識不清,而且嚴重脫水,我告訴家人:她屬危急情况,如果不送院治理,恐怕性命難保。

「不可以,醫生」,女兒立即回應。「媽媽不肯入醫院。上次出院後,她已講過數百次『怎樣也不再入醫院!即使死,也要在家中』。我們捨不得媽媽,你可否在家中救活她?」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喜歡吃才吃——晚期病人不願進食,又拒絕插管餵食,可以嘗試「舒適餵食」,即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喜歡吃就吃。(Toa55@iStockphoto/ 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持續斷食或致死亡  維持生命須介入性治療:吊鹽水、插鼻胃管

危殆病人可否完全救治,無人有百分百把握。但從醫療設備角度來看,醫院必然較齊全。在家治療,資源有限,只能盡力而為。「首先,要抽血去化驗檢查;其次,要立即為病人補充水分,現階段吊鹽水是必須;再其次,應盡快落實到家專業護理服務,無論對病人或對照顧者而言,有專業護士上門協助護理都很重要。」

血液檢查報告證實老太太嚴重脫水,我們立即安排在家輸液。在輸液及藥物治療下,不到兩周情况已大為改善,人完全清醒過來,而且精神尚可。家人雖未至於放下心頭大石,但也大大鬆一口氣了。老太太甚至可以從睡房步行到大廳,當她見到我,還有精神與我聊天。她說:「我一生人,最鍾意就是去非洲大草原睇動物。單是肯尼亞,我已經去過十幾次。每次體會都唔同,獅子、大象、長頸鹿、河馬、白犀牛、羚羊、斑馬、角馬……成群成群,數之不盡。見到動物在真實生態裏,我就會感到興奮滿足。每次歸來,我都會心癢癢,總是念念不忘。」

說起非洲大草原,我也是一名粉絲;雖然不如老太太般的鐵粉,但我亦早已「入坑」,手機內珍藏不少在非洲大草原拍攝的照片。我的珍藏除了動物,最主要是雀鳥。難得有「知音」,我立即拿出手機與老太太分享。手機畫面雖小,但我們看得不亦樂乎。老太太一邊品嘗陳年普洱,一邊耐心地逐張從攝影角度、光暗、背景來品評。她說最了得的是雀鳥的飛躍神態,最後更誇我為「打雀高手」,我感到飄飄然,被老太太逗樂了。

看來老太太已跨過這關口,如果能夠繼續正常進食,應該可以慢慢好起來。於是,在臨離開前,我勸道:「你一定要叻叻啊!繼續多吃、多喝。吸收足夠營養後,身體自然就會好。」老太太的女兒亦隨即說:「媽,你一定要聽醫生話,食多點,飲多點。身體好了,我們再去肯尼亞Masai Mara。現在就訂10月酒店和機票,好嗎?」

老太太點頭說好,我亦安心離開。怎知過了不到10天,老太太的女兒又再來電,焦急道:「醫生,阿媽又再拒絕進食!一啖營養奶都吐出來;就算灌入口,她轉頭就嘔出來。怎樣辦?我怕她會餓死。」

斷食,眾所皆知對身體極具影響;持續斷食更會直接導致死亡。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會拒絕進食。因此,若要救治病人,讓生命得以維持,必須用介入性治療,如吊鹽水、插鼻胃管,甚至開胃造口餵飼等。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延長痛苦——吊鹽水、插鼻胃喉等,雖說或可延長臨終長者的壽命,但或許對他們來說,亦等於延長痛苦。(alaskla@iStockphoto)

80多歲老太太意願:堅持不入院不吊鹽水不插喉

不過,今次到家診治與上次不同,上次老太太在昏睡狀態,今次她完全清醒。上次治療,她不能表達意見;今次我們要徵得她的同意,才可施予治療。怎知一問之下,她堅決地表示:不入醫院、不插喉、不吊鹽水、不吃藥、不接受任何形式治療。她態度認真和決絕,更要我們承諾一定要尊重她的意願,囑咐說:「千萬別在我昏迷後,忘記答應過的承諾。」

既然如此,可以做的確實不多。我唯有向她勸食,拿了一杯普洱茶及一小塊蛋糕,邀請她與我一起吃。老太太算是給足我面子,呷了一口普洱茶,再咬了一小口蛋糕。但她只是含在嘴裏,沒有吞下;過了約10分鐘,她將嘴裏的東西全部吐出。大家都拿她沒辦法!

吞嚥障礙病人可考慮舒適餵食 不強迫進食、與喜歡的人一起吃

我唯有對她的女兒講解「舒適餵食」(comfort feeding)的應用及守則。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最常見解決方案就是插管餵食。但長期插入管道灌食,病人又怎會舒適呢!於是,他們會反抗拔除,醫護唯有進一步約束,病人被綁手甚至綁腳。而插鼻胃管除了引致極度不適之外,其實也有風險,不慎灌食可導致死亡。所以,對吞嚥障礙病人來說,可以考慮另外一個替代方案,就是舒適餵食。這方案守則有十多廿項,但重點是: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吃得多少就多少。讓病人喜歡就吃、隨時吃、吃喜歡的、與喜歡的人一齊吃。

家人及照顧者 尊重及盡心盡力就好

「作為照顧者,我們盡力盡心就好。」我對老太太的家人說。5天後,我再探望老太太,身體更虛弱,但意識仍然清醒。女兒說:「母親大部分時間都是躺牀,只是偶爾坐起來。我們已出盡方法勸吃,她就是不肯。孫仔孫女也回來,輪替陪她勸她,但都無效。前兩天連媽媽的老朋友也來了,陪媽媽說了大半天話,勸她吃東西,勸她長氣力,勸她開心活下去。可是媽媽卻答:她活夠了,不想再活。她想自然死,她是清醒、無悔。她更交帶:死後要火化;部分骨灰最好能撒在肯尼亞Masai草原上。如果一切如願,她就心意滿足了。」

聽到這裏我也無奈,病人既然清楚表達了意願,家人及照顧者只能尊重,任何強迫介入醫療及救治都違反病人意願。這時病人女兒說:「醫生,我們現在已接受。媽媽不再吃,我們不會再迫她。但是我們最怕她辛苦,不捨得她捱餓而死,可否幫忙使她不這麼辛苦呢?」


相關閲讀:抗癌路上 了解紓緩治療的4個問題


末期患者多喪失進食意欲及能力 送院插喉或致腹脹嘔吐

末期患者大都喪失進食意欲及能力。如家屬不忍,堅持要將病人送院插喉,養料或許可以灌進食道,但消化吸收功能大多已衰退,造成腹脹嘔吐,只會帶來更大痛苦。因此,在晚期照顧及紓緩治療的大原則下,我們不會強迫臨終病人進食。無效的醫療只會延長死亡過程,徒添痛苦。

3天後,老太太如願地,在家裏、在至愛陪伴下、在睡夢中離世了。

再過兩個多星期,我手機收到短訊:「謝謝你,梁醫生。媽媽今天啟程了。」內附兩張照片,一張是一副印上Masai Safari黃色吉普車的棺木,車身印有不同動物的剪影,有樹有草。另一張是吉普車的車頭,左邊放了一張老太太的照片,笑容燦爛,右邊印了一個藍綠色地球儀,中間寫着「*CHAMPION*」、「The Ultimate Safari」;上面放了一大束色彩繽紛的鮮花,真是醒目得出奇,精彩活現。

伯母,一路好走。

文:梁萬福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老年性黃斑病變4個風險因素 把握治療黃金期  減低中央視力損害 //www.afterroberto.com/%e8%80%81%e5%b9%b4%e6%80%a7%e9%bb%83%e6%96%91%e7%97%85%e8%ae%8a4%e5%80%8b%e9%a2%a8%e9%9a%aa%e5%9b%a0%e7%b4%a0-%e6%8a%8a%e6%8f%a1%e6%b2%bb%e7%99%82%e9%bb%83%e9%87%91%e6%9c%9f/ Fri, 18 Aug 2023 04:16: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2144

黃斑位於視網膜中央的區域,是眼睛其中一個重要部分。隨着年齡增長,黃斑區逐漸退化,有可能會出現老年性黃斑病變,視力會變得模糊、扭曲,若延誤治療,病變區域會出現疤痕,嚴重甚至有機會失去中央視力。有眼科專科醫生提醒,由病發開始至疤痕出現前乃治療黃金期,因此一旦出現突然視力模糊、影像扭曲等情况,應及早求醫接受全面的眼科檢查

老年性黃斑病變4個風險因素:年齡、三高、吸煙、肥胖

betway体彩 眼科專科醫生王逸軒醫生表示,黃斑區病變的風險隨年長相應增加,例如出現不正常的血管增生,形成老年性黃斑病變。研究發現,患者的發病年齡一般是50歲以上;而除了年齡因素外,要留意以下因素都會增加患上老年性黃斑病變的風險:

  • 三高(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壓)
  • 有吸煙習慣
  • 肥胖
老年性黃斑病變4個風險因素 把握治療黃金期  減低中央視力損害
有研究發現,老年性黃斑病變的患者發病年齡一般是50歲以上,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增加患上這病變的風險呢?

徵狀:視力模糊、影像扭曲變形、視野中心有暗點

黃斑區病變會直接影響最中央的視力,亦即焦點位置,因此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影像扭曲變形、視野中心有暗點等徵狀。如果未有及時介入治療,病人會惡化至看不到中間大範圍的景物,惟仍可看到周邊的影像和感應光暗,雖然未至於完全失明,但對日常生活構成重大影響。

王醫生提醒,由於大眾都習慣以雙眼看東西,若只有一隻眼睛出現問題,加上初期黃斑病變的病徵不明顯,腦部的自動調節機制會令患者誤以為雙眼視力均沒有問題;直至有問題的眼睛持續惡化,令患者必須只使用單一眼睛才能看清景物時,方能察覺眼睛有問題,屆時視力或已嚴重受損,令治療變得困難。


相關閲讀:黃斑點病變 深近視屬高危 昔日致盲眼疾 今激光、超微創手術助挽救視力


自行測試:單眼看直線  早察眼疾端

王醫生建議,年長人士可定期自行測試有否黃斑病變的病徵,只需遮掩一隻眼睛,以單眼看直線或格仔的物件,例如窗框、門邊等,留意有否模糊、彎曲的情况,如有問題應盡快求醫。

初步診斷:放大瞳孔測試

要診斷病人是否患上老年性黃斑病變,眼科專科醫生一般會為病人進行放大瞳孔測試,初步目測黃斑是否有問題。之後會進一步安排OCT眼底掃描,醫生會分析黃斑結構的橫切面影像,以了解黃斑有否腫脹、積水等問題;另外亦可安排螢光造影檢查,透過注射顯影劑至血管內,以觀察眼部血管結構是否健康。

藥物注射抑制不正常血管增生

王醫生指出,現時一般以注射「眼底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為第一線治療方案,病人接受局部麻醉後,醫生會將藥物經鞏膜直接注射進眼球內,每次注射的所需時間不長,一般可在診所或手術室進行。他解釋,此藥物有助抑制眼內不正常血管增生,亦有消腫功效,當不正常的血管在眼內吸收,病情便會得到改善。

上述治療方法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治療期」,基本療程為三針,首三針相隔四星期,如問題未有顯著改善,則會安排第四針,由第四針開始會相隔較長時間,約八星期一次,直至問題得到改善為止;當病情受控,則可進入第二階段「保養期」,約三至四個月注射一次藥物,以助降低復發機會,保持視力穩定性。


相關閲讀:【Young Old 健康】 常見眼疾:青光眼、老人黃斑點病變、糖尿眼 定期驗眼及早發現 減視力受損機會


不可逆轉的眼疾  爭取黃金治療

王醫生強調,由於老年性黃斑病變是不可逆轉的眼疾,由病發開始至疤痕出現前是治療黃金期,若能在黃金期內及時介入治療,有助大幅減低出現疤痕的機會,否則當疤痕形成後,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例如濕性黃斑病變(即視網膜下異常血管增生和出血)病情發展可謂非常急速,治療黃金期可能很短,因此若出現相關病徵,應盡快求醫避免視力受影響。

]]>
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難、尿頻 早期前列腺癌存活率逾98% 留意長者如廁習慣及聲量(醫路同行) //www.afterroberto.com/%e5%89%8d%e5%88%97%e8%85%ba%e5%a2%9e%e7%94%9f%e6%82%a3%e8%80%85%e6%8e%92%e5%b0%bf%e9%9b%a3%e3%80%81%e5%b0%bf%e9%a0%bb-%e6%97%a9%e6%9c%9f%e5%89%8d%e5%88%97%e8%85%ba%e7%99%8c%e5%ad%98%e6%b4%bb%e7%8e%87/ Mon, 12 Jun 2023 10:11: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80 【明報專訊】快到父親節,令我想起工作中接觸過的臉孔,他們勞碌大半生,辛勤工作,以青春、血汗掙取生活所需,養活了一家大小,是名副其實的好男人。正要安享退休日子,身體卻漸漸出現狀况,其中泌尿問題令他們感到相當懊惱。(編者按:前列腺增生患者會出現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弱或經常尿頻,甚至出現夜遺尿,影響社交、身心健康和個人形象。前列腺癌呢?若能及早發現,5年相對存活率逾98%。不過,面對泌尿系統問題,很多人都感到難以啟齒,如何正面面對,做到病向淺中醫呢?)

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難、尿頻 早期前列腺癌存活率逾98% 留意長者如廁習慣及聲量(醫路同行)

正視問題——面對泌尿系統問題,男士可能會難以啟齒,其實病向淺中醫,正面處理可及早改善情况。(vchal@iStockphoto)

前列腺增生徵狀排尿困難、經常尿頻 影響社交身心健康

雖說前列腺增生是良性疾病,但它帶來的症狀卻一點也不好受。排尿困難、尿流變得細弱,如廁時要花上冗長時間;經常尿頻尿急,外出時要四處找廁所;嚴重者有男士寧可待在家中,方便上廁所,因而影響正常社交生活。有患者出現夜遺尿,不自覺地在睡覺時泄出小便,把衣物、牀單被褥弄個濕透,實在有損身心健康、個人形象。

八成前列腺癌新症65歲或以上 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逾98%

這個年齡層亦是前列腺癌發病高峰期,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接近八成前列腺癌新症都是在65歲或以上男士身上發現。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未必感受到任何下尿路病徵,而主要是透過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檢測作出診斷。可幸的是,若能及早發現,早期前列腺癌患者都有很理想的存活率(第一及第二期5年相對存活率分別是98.9%及98.6%)。

前列腺病難啟齒 病向淺中醫

長者們面對泌尿系統問題,可能會難以啟齒,不敢直接向家人表達;有的會以為「年紀大了就是這樣」的心態去嘗試減輕心理上的不安。其實,從積極角度出發,病向淺中醫,正面處理,令身體情况得以早日改善。

留意長者如廁習慣及聲量 多一點關懷

以前列腺增生為例,透過檢查診斷,藉藥物、外科手術治療,排尿困難以至生活質素的影響也能得以改善。此外,諮詢醫生意見,檢查並接受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檢測,都有助評估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從而及早診斷及治療。

趁着父親節,我們不妨向父親、身邊長輩多一點關心,多一些問候。多留意同住長者一舉一動,例如有否經常進出洗手間、如廁聲量等。我們的主動關懷,長者會感到暖心,也能得到實際的幫助。

文:魏浩然(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
【營養不良】長者食慾不振或致免疫力下降 3方法增加營養攝取 (仁濟健康快訊)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87%9f%e9%a4%8a%e4%b8%8d%e8%89%af%e3%80%91%e9%95%b7%e8%80%85%e9%a3%9f%e6%85%be%e4%b8%8d%e6%8c%af%e6%88%96%e8%87%b4%e5%85%8d%e7%96%ab%e5%8a%9b%e4%b8%8b%e9%99%8d-3%e6%96%b9%e6%b3%95%e5%a2%9e/ Mon, 22 May 2023 10:15: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409

【明報專訊】隨年齡增長,長者身體面對不同變化,包括味覺和嗅覺退化、咀嚼和吞嚥困難、消化能力下降和新陳代謝減慢等,這些轉變均有可能導致長者食慾不振。不少長者患有長期疾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控制,部分藥物會引致惡心、便秘腸胃不適等影響胃口的副作用。另外,長者食慾亦有可能受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問題所影響。若長者食慾不振情况持續,未有得到適當處理,可能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營養不良會導致長者免疫力下降,增加跌倒危機及住院的可能。

留意長者營養不良徵兆 食慾不振3招增營養攝取

照顧者要多留意長者的飲食情况,如發現他們有進食量減少或體重下降等營養不良的徵兆,應盡早處理,以免情况惡化。

食慾不振時,增加營養攝取有以下方法:

【營養不良】長者食慾不振或致免疫力下降 3方法增加營養攝取 (仁濟健康快訊)
營養不良——長者無胃口,可致營養不良,令免疫力下降及增加跌倒風險。(設計圖片,Toa55@iStockphoto)

相關閲讀: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1. 兩餐之間吃高熱量小食

當長者正餐分量吃得不足夠的時候,可以嘗試在餐與餐之間添加高熱量小食,增加營養攝取。以下是一些高熱量小食的建議:

穀物類#:

三文治(可加雞蛋/芝士/吞拿魚)、方包(可加花生醬/果醬/茄汁豆)、煠番薯/粟米/栗子/南瓜、薯蓉

奶類#:

鮮奶、乳酪、芝士、營養奶*

蛋類及肉類:

茶葉蛋、煠蛋、焗雞髀(去皮)

甜品類#:

豆腐花、燉蛋、燉奶、番薯糖水、腐竹雞蛋糖水、芝麻糊、花生糊、合桃露、杏仁茶、紅/綠豆沙、蛋糕

#患糖尿病人士宜按照營養師建議的分量進食

*食用前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

【營養不良】長者食慾不振或致免疫力下降 3方法增加營養攝取 (仁濟健康快訊)
(明報製圖)

2. 先食飯餸再飲湯 建議飲湯兼吃湯渣

不少香港家庭都有煲湯習慣,普遍認為湯水營養豐富。部分人見家中長者胃口欠佳,會勸喻長者「飲多啖湯」,以補充營養。但事實上,中式湯水大部分營養留在湯渣中,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這些能提供熱量的營養素都難以進入清湯中,所以中式湯水會被歸類為低熱量流質。如長者正餐前飲用大量低熱量流質,可能影響胃口。應鼓勵長者把中式湯水、清水和清茶等低熱量飲料放在兩餐之間或餐後飲用。另外,亦可鼓勵長者飲用湯水時進食湯渣,增加營養攝取。

3. 粥飯中加蛋肉碎 食物添能量

長者胃口不佳時,照顧者可嘗試在食物中添加能量,讓長者吃進的每一口食物都有更多營養。以下是一些增加食物營養的方法:

‧白粥中加入肉碎、魚肉、豆腐、乾豆類、蛋花等

‧白飯轉成炒飯,並加入雞蛋、肉碎、雞肉、魚肉等

‧麥皮加入奶、蛋花、肉碎、營養奶/奶粉*等

‧奶/豆漿/營養奶*中加入杏仁茶、芝麻糊、麥芽飲品等

*食用前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體重無故降逾5% 盡快求醫

這些方法可以增加食物熱量,令食物味道有不同變化,吸引長者進食。

如長者在嘗試增加營養攝取後,體重下降問題仍然持續,甚至在6至12個月內,無故下降多於5%,或體重下降伴隨如廁習慣改變、小便帶血、疲倦、氣促等徵狀,建議盡快求醫,進一步檢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黄穎琪(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註冊營養師)

]]>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www.afterroberto.com/%e9%ab%98%e8%84%82%e3%80%81%e9%ab%98%e7%86%b1%e9%87%8f%e9%9b%b6%e9%a3%9f%e9%95%b7%e8%80%85%e7%84%a1%e5%be%97%e9%a3%9f%e7%87%9f%e9%a4%8a%e5%b8%ab%e5%81%b6%e7%88%be%e5%8f%af%e5%98%97sometimes-food/ Fri, 28 Oct 2022 08:08: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780 【明報專訊】煎炸食物、西多士、酥皮蛋撻、雪糕、炸蝦片、忌廉蛋糕、朱古力……這些高熱量、高糖、高鈉、高脂零食,被視為naughty food,美味但未必健康,吃了會令人產生罪惡感。面對naughty food,健壯人士要少吃,長者更是禁忌?註冊營養師表示,營養學上沒有naughty food,但有sometimes food,顧名思義,即是「偶爾吃就好的食物」!何况,長者在平衡健康及享受生活,以及飲食均衡多元化的原則下,偶爾「頑皮」一下也無妨。有哪些是健康小食?哪些是偶爾可嘗的sometimes food呢?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長者忌高脂、高熱量零食?營養師建議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在飲食均衡多元化的原則下,偶爾品嘗喜歡的食物,只要分量適當,其實沒有大問題。」註冊營養師潘卓琳表示,營養學上沒有naughty food,但有sometimes food,顧名思義,即是「偶爾吃就好的食物」,通常是一些高熱量、高糖、高鈉及高脂肪的加工食物,例如雪糕、西多士、菠蘿包、雞尾包、酥皮蛋撻、涼果、煎炸食物、含糖飲料、糖果及朱古力等,吃過量容易令體重上升,增加慢性疾病風險,所以應該控制分量及進食次數。


naughty food建議每星期不多於2次

註冊營養師曾熙說:「在平衡健康及享受生活下,偶爾吃一次也無妨。」在飲食均衡多元化原則下,按照個人體質及健康狀况,偶爾「頑皮」一下問題不大,但建議「每星期不能吃多於1至2次」。

潘卓琳補充,患有營養不良的長者,若能夠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高熱量及營養素豐富的食物作為小食,對健康有益;但患高血壓的長者,不建議經常吃高鈉食物;患有糖尿病的長者不應一時之間吃大量高糖分及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至於體重過高或患有肥胖症,則不建議經常吃高熱量小食。


「頑皮」後多做運動 建議舉水樽、舉沙包

吃了naughty food,毋須有罪惡感。吃過雪糕或糖水後,不妨考慮散步回家,多做運動。身兼健身教練的註冊營養師曾熙稱,長者需要做帶氧運動及重量訓練,「在公園散步是帶氧運動」,亦可考慮室內單車機或踏步機,有些公園內亦有單車機設施;重量訓練目的為強化肌肉,在家中舉水樽、舉沙包已能夠訓練。大家不妨參考衛生署建議的長者家中肌肉鍛煉運動:

舉水樽:坐在椅上,右手拿着載有約500毫升水的膠樽,向上舉高至手肘伸直,然後慢慢放下。左右手各做10次為1組,每次做2至3組

舉沙包:坐在椅上,近足踝位置綁上半磅至2磅重沙包,然後慢慢提腳,盡量向前伸直,腳掌略向上屈,再慢慢放下。左右腳各做10次為1組,每次做2至3組。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潘卓琳建議sometimes food

【明報專訊】●芝麻糊(每次大半碗)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益處:含豐富礦物質包括鈣、鋅、銅、鐵

注意:1碗熱量不低於280kcal,一般店舖製作芝麻糊時會加糖,攝取過量糖會增加肥胖風險

核桃糊(每次半碗)

益處:含健康油脂,豐富維他命E、B6及礦物質,有抗氧化及補腦功效

注意:1碗熱量約400kcal,相等於1.5碗飯,脂肪和熱量都很高

燉蛋/燉奶(1碗)

益處:含蛋白質、維他命B12有助身體製造紅血球;牛奶含豐富鈣質,幫助維持骨骼及牙齒健康

注意:添加糖

(以上甜品若自行製作,可控制添加糖分量更有益)

牛肉乾(建議1至1.5安士)

益處:含豐富鐵質、鋅及蛋白質,可慢慢咀嚼品嘗

注意:脂肪、鈉及糖含量較高

曾熙建議健康小食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水果如車厘茄

.每天2至3粒合桃、夏威夷果仁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每天7至8粒腰果

.高鈣牛奶

.高鈣、低糖或無添加糖的豆漿

.梳打餅、瑪利餅、克力架

.低脂、低糖乳酪


堅果有益 含不飽和脂肪

【明報專訊】堅果口感香脆,是不少長者喜愛的零食。曾熙稱「1粒堅果可以當係1粒油」,雖然高熱量,但所含的油是健康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對身體有益。

潘卓琳表示, 堅果一般含豐富蛋白質,維他命(尤其B、E)及礦物質,同時含有健康油脂和膳食纖維,有助改善血脂水平,而堅果屬於肉、魚、蛋及代替品,40克乾焗原味果仁可取代1両肉,一般長者每天需要5至6両肉、魚或蛋;而身體偏瘦弱或體重過輕的長者,缺乏肌肉,堅果有助同時提供熱量和蛋白質。她提醒,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長者,若長期進食高鹽分的食物會導致血壓上升,建議無添加糖或鹽的堅果;另外,堅果不適合失去部分/全部牙齒、咀嚼及吞嚥困難的長者。

堅果營養比較

巴西果仁:含豐富硒,可提升免疫力

杏仁:含豐富維他命E,有抗氧化能力,減少對細胞的傷害

花生:含豐富蛋白質,助減少肌肉流失

核桃:含豐富Omega 3,有助改善血脂水平及心血管健康

開心果:含豐富鉀質,有助降血壓


吃瘦肉去皮家禽 攝取蛋白質

【明報專訊】長者一日三餐需注意什麼?註冊營養師潘卓琳稱,首要注意均衡飲食,一份正餐應該包括:

‧主食類(如米飯、麵)

‧肉、魚、蛋及代替品

‧蔬菜類

‧適量健康脂肪

‧餐與餐中間可以加添水果及奶製品

第二是注意蛋白質攝取量,對長者保存肌肉及維持健康尤其重要。建議選擇瘦肉、去皮家禽類、海鮮魚肉類、乾豆;少吃集肥膏或帶皮的肉類如腩肉、肥牛、雞翼等。

潘卓琳又稱,不少長者胃口差、食慾不振,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建議準備色香味俱全的餸菜來增進食慾;食物選擇亦要多元化,有助改善胃口。另外,水分對健康十分關鍵,建議每天喝6杯以上的流質,包括清水、湯水、清茶、幫助腸道蠕動,避免便秘。

文:王木音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