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0 Oct 2023 06:47:4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關節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骨質疏鬆症】彎腰、咳嗽可致骨折?骨質密度30歲後開始下降?(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7%97%87-%e5%bd%8e%e8%85%b0-%e5%92%b3%e5%97%bd%e5%8f%af%e8%87%b4%e9%aa%a8%e6%8a%98/ Tue, 15 Aug 2023 07:05:4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2104 【明報專訊】「何太!好久不見!最近好嗎?」「我現在行動不便啊,要用拐杖,所以很少出街。1年前,我咳兩聲,背脊立時很痛,看了醫生,照X光說是脊椎骨折,再檢查是骨質疏鬆引起。陳太,你都要定期檢查骨質呀!」骨質疏鬆症是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患者骨質密度減低,令骨骼結構變得脆弱。一般沒有任何徵狀,但在跌倒甚或只是彎腰或咳嗽輕微用力時,也可能導致骨折。全球50歲以上人士中,每3個女性就有1個出現骨質疏鬆性骨折,男性則每5個就有1個。

骨質疏鬆症可致骨折 常見股骨、手腕或脊椎 骨質密度30歲後下降

【骨質疏鬆症】彎腰、咳嗽可致骨折?骨質密度30歲後開始下降?(醫學滿東華)

骨質疏鬆的骨折最常在股骨、手腕或脊椎出現。骨折後果可大可小,其中股骨骨折會令患者行動不便,失去自理能力,導致永久殘疾,有可能需要長期臥牀並引發其他併發症。所以骨質疏鬆症不容忽視。

一般人骨質密度在30歲左右達至最高,在此以後,骨質分解速度超過形成,骨質密度會慢慢下降。女性在更年期開始最初幾年,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質會迅速流失。


相關閲讀:【骨折】骨質疏鬆無聲無息!切勿忽視腰痛臀部疼痛 補鈣30歲前已要開始?(附營養師飲食建議)


骨質疏鬆症風險因素:更年期、炎症、咖啡因、煙酒、少戶外活動

【骨質疏鬆症】彎腰、咳嗽可致骨折?骨質密度30歲後開始下降?(醫學滿東華)
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雌激素水平會下降,骨質會迅速流失。(網上圖片)。

其他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症風險因素包括炎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骨質疏鬆症患者,長期使用影響骨質強度或荷爾蒙水平的藥物(如口服類固醇),過量飲用含咖啡因飲品,過量攝取鈉質(鹽分),酗酒和吸煙。另外,靜態生活方式,缺乏戶外活動,加上飲食中鈣攝取量偏低,都是導致骨質疏鬆的成因。

預防:接觸陽光、攝取鈣及維他命D、均衡飲食

預防勝於治療,每天接觸適量陽光,能讓皮膚產生維他命D,幫助吸收鈣質。此外,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及維他命D,例如進食奶類食品、豆品、深綠色蔬菜、連骨或殼類食用魚類及海產等,都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若因某些身體狀况,不能在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或長時間於室內工作或居於院舍,以致少接觸陽光而缺乏維他命D,可與醫生商討服用適當補充劑。

減少攝取咖啡因 多做負重及平衡力運動

運動方面,多做負重和改善平衡力的運動,如步行、緩步跑、跳舞等。耍太極亦是很好的平衡運動,有研究指能減低跌倒,間接減低骨折風險。除運動外,平日多閒逛和戶外活動,減少坐卧,維持適中體重,避免吸煙、飲用過多含咖啡因如咖啡及濃茶,對保持骨質健康也有幫助。


相關閲讀:世界骨質疏鬆日丨預防骨折、骨頭脆 補鈣3大謬誤 附高鈣營養餐單 訓練養生要有法


常見測量骨質密度方法

高危人士可尋求醫生專業意見,接受檢查。常見測量骨質密度的方法有:

1.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EXA):診斷骨質疏鬆症及監察治療效果。儀器透過X光測量骨質密度,測量部位通常是腰椎或股關節骨。檢查過程簡單、快捷且安全

2.超聲波儀器(QUS):可作為骨質密度初步篩驗,不能作確診用

當證實患上骨質疏鬆症,患者可透過上述飲食和運動習慣,減慢骨質流失速度。醫生會因應個別情况處方藥物,例如雙磷酸鹽類藥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維他命D、鈣質補充劑等。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覺,慎防跌倒,以減低骨折風險。

總括而言,骨骼新陳代謝是一個延續過程。無論男女老幼,一生都應注意預防骨質疏鬆症。

文:容燕櫻(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主管)

]]>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6%ba%90%e6%96%bc%e8%86%9d%e9%97%9c%e7%af%80%e9%80%80%e5%8c%96%e8%80%81%e5%8c%96%e3%80%81%e8%82%a5%e8%83%96%e3%80%81%e6%9b%be%e9%aa%a8%e6%8a%98/ Wed, 26 Jul 2023 04:36: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935

【明報專訊】很多人都經歷過膝痛之苦,特別是長者及運動愛好者,輕則上落樓梯膝關節有拉扯痛;重則連日常走動都受影響,需要避免膝關節用力。膝痛成因各有不同,如意外創傷、運動勞損、老年退化等。無論任何原因,藥物治療外,增加運動鍛煉肌肉力量,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和負擔,做到護膝的效果。(編者按:有專家指,香港平均有24%女性及17%男性出現膝痛,13%女性和7%男士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反映膝關節退化是較常見的膝痛原因,其次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致勞損……)

膝痛原因:多屬膝關節退化 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適度運動——不少人飽受膝痛之苦,以為少動就能減緩膝痛,但物理治療師指少活動反而會令膝痛惡化,建議平日有系統地做運動,可以明顯減少痛楚。(Liudmila Chernetska@iStockphoto)

膝痛是骨科中常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王添欣指,香港平均有24%女性及17%男性出現膝痛,13%女性和7%男士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反映膝關節退化是較常見的膝痛原因,並主要發生在長者身上;第二大原因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負荷太大引致勞損,例如突然做較高強度運動;另外就是急性創傷,包括扭傷、骨折等,治療需視乎膝痛患者經歷,例如運動受傷、遇上交通意外。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王添欣(受訪者提供)

軟組織長期磨損致「骨磨骨」

俗語說「年紀大,機器壞」,膝痛大多源於膝關節退化,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王添欣指,關節之間的軟組織如軟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但長期摩擦使軟骨磨損,嚴重至「骨磨骨」,就會產生疼痛,較常出現在膝蓋內側及俗稱「菠蘿蓋」的髕骨,「痛只是其中一種徵狀,還會感到關節活動的幅度繃緊,再嚴重會出現變形,例如『O形腿』之類」。

他續指,很多原因會引致膝關節軟骨磨蝕,除老化外,肥胖、曾經骨折令關節不平、韌帶曾受傷令關節不穩定等,都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補充,過重問題是膝關節退化的主要成因之一,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正常體重人士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比肥胖人士低30%,「若我們控制飲食,避免肥胖,便可以減低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正常體重膝退化風險低30%

運動創傷亦是引發膝痛的常見原因。王添欣舉例,扭傷、拉傷、關節磨損、過度運動的發炎;甚至同時出現多個病徵,例如半月板撕裂,有時會伴隨前十字韌帶撕裂和副韌帶撕裂。醫生會根據病歷及檢查來診斷,需要時會安排磁力共振。歐陽健表示,運動前適當熱身和伸展很重要,有助減少肌肉和軟組織受傷風險,例如輕度跑步熱身、高抬腳、踢腿、蹲式伸展等輕度運動及動態伸展,可以幫助肌肉和其他軟組織逐漸進入運動狀態。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歐陽健(曾憲宗攝)

此外,還應注意保持正確姿勢,將身體的重心均勻分佈在各個關節上,從而減少對單個關節的負擔,例如跑步時挺背,保持膝蓋微彎。

護膝運動 保持「3分痛」以下

不少患者都以為,膝痛應減少活動,盡量不活動膝關節。惟歐陽健表示,如果長期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更加無力,膝痛反而惡化;相反有系統地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可明顯減少痛楚,提升患者生活質素。「運動可以令身體釋放更多抗發炎性細胞素(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減低身體對痛感的感覺,又有助減弱痛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送。」

除了紓緩痛症,運動亦可重新建立膝關節的功能,例如肌肉訓練能加強膝蓋附近的肌力,令膝關節更穩定和有支撐力,「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就比較容易吸收負重活動時接收到的衝擊,減少在站立和行走時造成的關節磨損」。不過他提醒,訓練需量力而為,「運動是需要做,但不是想膝蓋過勞,而是要提升它的功能」。適量與否其中一個標準,以0至10分界定痛楚,在運動過程裏,痛楚需要保持在3分以下,超過5分則有過勞風險。他續指,通常這些訓練會分為不同的難度,視乎患者能承受什麼程度,若經過一段時間後能力提升了,可嘗試高一級的難度。


相關閲讀:【肥胖系列】減肥關鍵:還原基本步 驅走肥胖症


知多啲:練大腿肌護膝 臀肌強化平衡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曾憲宗攝)

預防膝痛需要從根源着手,物理治療師歐陽健指,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保持理想體重,可減少膝關節負荷。運動可以強化下肢肌肉,促進關節健康和預防膝關節受傷,從而減緩膝關節退化;平衡訓練和柔軟度訓練則令身體更穩定,減少摔倒和扭傷風險。

加強訓練膝關節周邊肌肉,特別是大腿和臀部肌肉。增強大腿肌肉可改善膝關節穩定度和力量,並減少跑步對膝蓋的衝擊;加強臀部肌肉可改善跑步者的平衡和姿勢,減少膝頭創傷的風險,有護膝效果。

以下護膝運動,每次約做4至5分鐘,每星期做2至3次。(注意: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意見)

動作一:深蹲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雙手扶穩椅背,雙膝屈曲向下蹲,膝蓋向前,然後回復站姿。12次為1組,重複3組,每組之間休息30秒至1分鐘;進階版可於不平衡地面練習,例如半圓平衡球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進階版可訓練平衡及核心肌群的發力

動作二:小腿後肌拉筋

做法︰站於梯階邊緣,腳踭懸空,慢慢將重心放於腳踭並向下壓,令小腿有拉扯感,維持20秒,然後放鬆回復原狀,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

目的︰令肌肉更放鬆和靈活,從而減少拉傷和其他損傷的風險

動作三:弓箭步

做法︰手扶穩椅背,右腳踏前,右膝向前屈曲,維持約20秒,然後換邊再做。注意膝蓋不要內彎。可以搭配負重訓練提升強度,如雙手各拿1支700毫升的水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

動作四:蟹步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膝蓋上方綁上彈力帶,少許屈膝,然後像螃蟹般橫向移動。 進階版可將彈力帶綁於腳腕,增加阻力

目的︰強化臀部肌肉,減低膝關節負荷

示範︰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三年級學生鄧詠詩

文:陳真紀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膝痛】盆骨足踝偏移招膝痛 站鏡前自我檢查(姿治通鑑)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6%9d%e7%97%9b%e3%80%91%e7%9b%86%e9%aa%a8%e8%b6%b3%e8%b8%9d%e5%81%8f%e7%a7%bb%e6%8b%9b%e8%86%9d%e7%97%9b-%e7%ab%99%e9%8f%a1%e5%89%8d%e8%87%aa%e6%88%91%e6%aa%a2%e6%9f%a5%e5%a7%bf%e6%b2%bb/ Thu, 04 May 2023 06:59: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228 【明報專訊】膝痛,相信困擾不少都市人,患者輕則日常步行或上落樓梯時,膝關節有拉扯痛;重則關節疼痛難忍,日常活動要避免膝關節用力。膝關節由大腿骨、小腿骨和髕骨(菠蘿蓋)組成,上下有數組肌肉覆蓋其中,如股四頭肌和腓腸肌,用以穩定膝關節和發力帶動膝關節。(編者按:如何自我檢查膝關節有否偏移呢?有預防膝痛的方法嗎?)

【膝痛】盆骨足踝偏移招膝痛 站鏡前自我檢查(姿治通鑑)

膝痛問題令不少人受困擾

膝痛因盆骨足踝偏移?膝關節偏移增過度受壓風險

膝關節是盆骨連接足部的「中轉站」,上下有肌肉連接盆骨和足部,另外筋膜系統亦串聯了整個大小腿。因此,當盆骨或足部有問題時,就會牽扯膝關節,引起疼痛;例如曾扭傷足踝的病人,以為足踝不痛就是痊癒了,延誤就醫,其實是把受力位置轉移至膝關節而已。

此外,膝關節這個中轉站亦會因盆骨和足踝的位置變化而調整。如盆骨前傾或雙腳足踝關節繃緊,通常雙膝就會變得過度伸直。如果盆骨後傾或雙足有高弓足,雙膝通常會同時向外轉,連帶腳板指向外。而盆骨有左右轉,或左右腳足弓高低不一,一邊膝關節會指向正前方,另一側會指向外面。如果膝關節位置有偏移,就會增加膝關節過度受壓的風險。

站鏡前自我檢查 強肌固定膝關節

大家可以自我檢查一下膝關節有否偏移:穿上短褲,站在鏡前,雙足肩寬站,留意髕骨位置,是否兩邊同時向正前方,還是左右有不同?如有不同,就可能是因為足弓或盆骨有高低和旋轉了。

要預防膝痛,最簡單是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達到固定膝關節的效果,像護膝一樣,穩定關節。如要治好膝痛,就要找出膝痛張力來源,對症下藥。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為膝痛或其他痛症問題的人士提供物理治療評估及運動建議,查詢:bit.ly/400iRNw,或2743 1702。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曉彬(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物理治療師)

]]>
【痛風】尿酸濃度波動引發痛風發作 早期發病關節紅腫熱痛 多喝水助排走尿酸鹽(養生帖)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9%a2%a8-%e5%b0%bf%e9%85%b8%e6%bf%83%e5%ba%a6%e6%b3%a2%e5%8b%95%e5%bc%95%e7%99%bc%e7%97%9b%e9%a2%a8%e7%99%bc%e4%bd%9c-%e6%97%a9%e6%9c%9f%e7%99%bc%e7%97%85%e9%97%9c%e7%af%80%e7%b4%85%e8%85%ab/ Fri, 24 Dec 2021 07:21: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692 【明報專訊】痛風是與尿酸代謝異常有關的關節疼痛。最初人們認為痛風是「富貴病」,後來才逐漸將痛風從風濕類的疾病劃分。數世紀前,人們推測痛風是由於腎臟喪失排泄尿酸功能或尿酸生成增加所致,直至上世紀最終確認尿酸由嘌呤形成。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痛風發作 關節紅腫熱痛 日輕夜重

人體每天尿酸產生量與排泄量大致平衡,三分之二尿酸鈉鹽經腎臟尿液排泄,三分之一由腸道分解排出。

至於高尿酸原因,一是尿酸生成過多,佔10%,如突發性酶異常、藥物、溶血、骨增生疾病、高嘌呤飲食等;二是尿酸排出減少而引致痛風,佔70%,如腎功能不全、代謝綜合症等;不明原因自身代謝障礙則佔20%。年齡約40歲以上男性佔90%,而女性通常在絕經後發病。

痛風早期發病特點是單關節出現反覆發作的急性關節炎。尿酸濃度的波動會引發痛風發作,其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如針刺般痛,發病部位常在第一蹠趾關節,而足踝、膝關節也常被侵犯。痛風發作時疼痛是日輕夜重,常伴發熱、頭痛、心悸,而晚期可出現慢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是尿酸鈉結晶體沉積在關節軟骨、肌腱、骨、腎、軟組織內,引起關節變形、僵直、活動功能喪失。

 小心飲食——痛風屬中醫「痹證」,患者要避免吃一些引起發作的食品。(Theerawan Bangpran@iStockphoto)
小心飲食——痛風屬中醫「痹證」,患者要避免吃一些引起發作的食品。(Theerawan Bangpran@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利水通淋 袪瘀止痛

痛風屬中醫「痹證」範疇,也被稱為「熱毒痹」、「歷節病」、「白虎歷節」。過多尿酸是「濕濁」,與脾、腎功能失調有關。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腎氣化失司,分清泌濁失調,則排泄障礙。濕濁流注關節、肌肉形成氣血不通的痹阻,根據不同證型論治,用利水通淋、袪瘀止痛、舒筋活絡、健脾補腎等方藥。平日選用車前草15克、粟米鬚20克、生薏仁30克、土茯苓15克、蘆根15克,煎水服用。

多喝水助排走尿酸鹽

太多飲食限制會引起營養不足,往往不能完全改善高尿酸症和痛風性關節炎病程,故不能完全指望限制富含嘌呤食物治療痛風,只是避免一些引起痛風發作的食品和酒精。大量攝入液體或更為重要,保持每天排尿量2升或以上,有助尿酸鹽排出,從而減少體內沉積。患者應避免過量飲食、慎用藥物、防止過勞和感染,將有助預防和治療。

文:彭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臨牀中心及中藥房 註冊中醫)

]]>
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www.afterroberto.com/%e9%80%80%e5%8c%96%e6%80%a7%e8%86%9d%e9%97%9c%e7%af%80%e7%82%8e%e4%b8%89%e5%a4%a7%e9%ab%98%e5%8d%b1%e5%9b%a0%e7%b4%a0-%e6%b8%9b%e9%87%8d10%e7%a3%85%e8%86%9d%e9%97%9c%e7%af%80%e9%80%80%e5%8c%96/ Mon, 06 Dec 2021 10:06: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404 【明報專訊】運動鞋穿得多,底部磨損,跑起步來力不從心,容易出意外。身體也是一樣,尤其是經常郁動的膝關節,因體重、傷患、不良姿勢或長期勞損,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程度耗損,形成退化性膝關節炎,令患者無法正常運動,連步行亦會受限制,影響日常生活。

若止痛藥未能緩解痛楚,或膝關節開始嚴重變形或僵硬,就需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很多人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年老引起的病症,其實生活習慣影響甚大。香港中文大學調查426個男士和621個女士,得出三大退化性膝關節炎高危因素:體重過重(64%)、重複搬重物(56%)、膝關節曾受傷(26%);具備以上因素,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出5至7倍。

退化性膝關節炎——過重、重複搬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的人士,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5至7倍。(tofumax@iStockphoto)
退化性膝關節炎——過重、重複搬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的人士,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5至7倍。(tofumax@iStockphoto)

 

減重10磅 膝關節退化率減50%

想避免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運動甚至步行,應由日常生活着手:

1. 減重: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

2. 防傷:日常需注意保護膝關節,避免受傷,如受傷需盡快由專業人員醫治,避免長年積患

3. 注意提重:需經常搬運重物人士,膝關節負荷比一般人大,需依從職安健規例,以及強化腿部肌肉,減低耗損

4. 運動:任何人都要注重運動,適量運動可強化腿部肌肉,有效幫助膝關節紓緩負重壓力

減磅預防——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iammotos@iStockphoto)
減磅預防——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iammotos@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膝蓋痛|每日上落一兩層樓梯 打好膝關節根基(姿治通鑑)

 

較換全膝靈活 3日內可出院

當懷疑病人膝痛是因退化而引起,醫生一般會以X光或磁力共振了解退化情况,治療方法視乎病况而定。如退化較輕微,可利用保守治療,包括服用葡萄糖胺保健產品、藥物治療、減體重、強化及伸展物理治療或注射透明質酸等,以減輕關節疼痛及改善活動能力。當痛症持續或病况較嚴重時,需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長遠有效地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分為全膝關節及半膝關節置換,前者將整個膝關節換成人工關節;後者則只置換損壞部分,保留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半月板等組織,以更換磨蝕較多的內側關節為主。無論全或半膝置換術,都需要視乎病况決定全身或半身麻醉。

 

選擇置換術,除了視乎膝關節磨蝕程度外,亦可從創口、康復期、靈活度三方面考慮:

.創口:全膝置換術傷口15至20厘米,半膝置換術傷口約10厘米

.康復期:接受全膝置換術後,一般需住院7天;半膝置換術2至3天可出院,不少患者術後翌日已可下牀嘗試活動,適合需要盡快重投日常生活之人士

.靈活度:半膝置換術保留十字韌帶、軟骨等較多自然組織,術後關節活動能力較高,無論蹲下或日常步行的姿勢亦更為順暢,當中九成能達到「忘記」有問題的關節,意味着靈活度與原本活動能力無異;而接受全膝置換術患者則只有一半能達到「忘記」情况,有兩成未感滿意。

不過,半膝置換術只能置換局部退化的膝關節,患者需要有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健康組織;若病情過於嚴重,或關節有持續退化迹象,則可能需要置換全膝關節。

 

人工關節壽命可達15年

數據顯示,近年人工膝關節壽命增長,而全或半膝人工關節的壽命相若,超過90%接受半膝置換術的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長達15年;而90%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達20年。惟需留意全或半膝關節置換會因人工關節耗損或鬆脫,或保留的組織開始退化而需要復修。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知多啲:機械臂切割關節組織 精準減翻修

接受半膝關節置換術,病人康復期較短,術後關節靈活度也較高,活動更順暢,日常步行姿勢亦比較自然。然而,半膝關節置換術因為要保留較多組織,醫生施行手術時需更加精準,無疑增加手術難度。利用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令準確度、翻修率、術後痛感都有所改進。

機械臂系統引入香港逾10年,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普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其中一種相當成熟的機械臂輔助手術,機械臂有助醫生於切割關節組織角度、膝蓋骨及放置人工關節時,更加精準,減低人為錯誤。

傳統手術是由醫生人手切割耗損的關節組織,再換上人工關節,過程依賴醫生的經驗和臨牀判斷。利用機械臂輔助,醫生於手術前先用3D電腦掃描患者關節,經電腦分析,具體及精確地計算出適合患者的人工關節形狀、尺寸及位置,再利用機械臂鋸掉原有關節組織。

 

術後痛感減55.4%

研究顯示,超過99%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的準確度誤差少於3%,而接受傳統手術的患者,只有75%能達到這個水平,可見機械臂的確提升手術準確度。

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並設定截骨手術安全範圍,若手術過程超出範圍,機械臂會自動停止操作,避免傷到周邊完好組織,令整個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健康的關節組織亦能保存得較好。當組織損傷較低,患者康復期亦能縮短。傳統半膝置換術後住院時間約3日,5年內翻修率為7%;而機械臂置換手術因精準度高,出院時間可少於3日,5年內翻修率下降至3%。又因手術準確度提升,延長了人工膝關節壽命,由15年增加至更長時間。

另外,美國研究數據指出,患者於手術後8星期內的痛感,機械臂置換手術比傳統手術減低了55.4%。新技術減低術後痛楚和創傷,部分病人可考慮兩邊膝蓋同時更換人工關節,節省住院、康復及手術時間。

預先計算——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截骨手術安全範圍,避免傷及周邊完好組織,令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作者提供)
預先計算——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截骨手術安全範圍,避免傷及周邊完好組織,令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作者提供)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5%b0%8e%e8%87%b4%e8%86%9d%e9%97%9c%e7%af%80%e7%97%9b5%e5%9b%a0%e7%b4%a0-%e8%82%a5%e8%83%96-%e9%80%80%e5%8c%96-%e5%a7%bf%e5%8b%a2%e4%b8%8d%e7%95%b6%e6%88%96%e7%b3%96%e5%b0%bf/ Mon, 29 Nov 2021 08:06: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315 【明報專訊】膝關節痛十分普遍,研究指出,亞洲人每2人約有1個受膝關節痛困擾,特別是55歲以上人士。因此,我們需要學懂如何預防或減輕膝關節痛。

水療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包括浮力、阻力、溫度及水壓,有助改善膝關節痛。

(Seahorse Vecto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Seahorse Vecto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膝蓋痛|每日上落一兩層樓梯 打好膝關節根基(姿治通鑑)

膝痛成因:肥胖 退化 錯姿 損傷

膝蓋痛的特徵是疼痛、腫脹和僵硬,導致膝關節痛的因素包括:

.自然退化:隨年齡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加上新陳代謝減慢,自我復元能力下降,導致膝關節慢性發炎

.膝關節負荷過大:肥胖,或經常攜帶和搬運重物會加快膝關節勞損

.關節損傷:體育運動或意外事故導致膝關節軟骨受傷

.活動或姿勢不正確:以不正確姿勢或長時間蹲下、跳躍或跑步、經常上落樓梯或斜路,都會加快膝關節退化

.其他疾病:如骨骼畸形、糖尿病、甲狀腺機能障礙和類風濕性膝關節炎

紓緩膝關節痛方法有很多,包括藥物治療、運動治療、體重管理、改善生活習慣和手術等,亦有研究指出運動治療(包括水療)能有效減輕膝關節痛楚和提升患者身體機能,研究更指出水療能提升患者生活質素。

水療為物理治療的一種,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包括浮力、阻力、溫度及水壓,讓患者輕鬆地做一些陸地上不輕易做到的復康運動,幫助改善膝關節痛。

浮力承托重量減負荷

大多數膝關節痛患者在膝關節負重時,如站立、走路和上落樓梯等,會感到疼痛。水的浮力能承托身體部分重量,有助減輕膝關節負荷。因此患者在水中做各類動作時不會感受到強烈痛楚。當關節負荷和痛楚減輕,肌肉得到放鬆,關節活動幅度自然提升,訓練效果更顯著。

平衡訓練——配合浮條做平衡訓練。(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明報製圖)
平衡訓練——配合浮條做平衡訓練。(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阻力強化肌力耐力

研究指出,適量的肌肉強化運動,特別是大腿和臀部肌肉,能加強對膝關節的保護,有效紓緩膝關節痛楚。水的阻力可作為肌肉阻力訓練,如配合水中沙包、浮條、浮板等;或改變動作速度,能改變水中阻力,有助強化肌力和耐力。

暖水放鬆緊張肌肉

肌肉痠痛時,敷暖水袋或暖貼有助紓緩痛楚。水療也是同一原理,水療的溫度一般維持在28℃至32℃,溫水有助增加血液循環,放鬆緊張肌肉,紓緩膝關節慢性炎症狀和痛楚。

水壓減腫脹紓緩痛楚

膝關節腫脹是膝關節疼痛的其中一個表徵,腫脹會刺激痛感神經,增加膝關節痛楚。水壓能促進淋巴和血液循環,帶走多餘廢物及組織液,有助減輕膝關節的腫脹,從而紓緩痛楚。

針對膝關節痛的水療運動有很多,基本包括伸展運動、肌肉強化鍛煉、平衡訓練和心肺功能訓練。此外,患者也可以在水中做帶氧運動,如步行和水中太極等以強化心肺功能。

增加樂趣——水的特性配合不同工具,讓患者感受與陸上不同的訓練,增加樂趣。(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
增加樂趣——水的特性配合不同工具,讓患者感受與陸上不同的訓練,增加樂趣。(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

簡單運動

伸展大腿後肌

1. 背靠池邊站穩,雙手扶穩池邊

2. 浮條扣在腳踝位置,放鬆大腿讓浮條慢慢上升,直至大腿後方有輕微拉扯

好處:放鬆大腿後肌,減少因繃緊而產生疼痛

伸展大腿後肌(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
伸展大腿後肌(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

強化下肢肌肉

1. 站穩,雙手扶穩池邊

2. 收緊小腹,單腳抬高,把浮條放在腳板下,大腿用力向下踩,壓下浮條

好處:加強下肢肌力,增加對膝蓋的保護

註:可用浮條或水泡。水療有一些禁忌症及注意事項,可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了解水療是否適合自己

強化下肢肌肉(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
強化下肢肌肉(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

文:江小燕(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水中物理治療工作組、物理治療師)

圖:物理治療師周芝英、江小燕提供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6%8a%98-%e6%89%8b%e8%85%95-%e8%88%9f%e9%aa%a8-%e9%aa%a8%e6%8a%98%e7%97%85%e5%be%b5%e4%b8%8d%e6%98%8e%e9%a1%af-%e6%89%8b%e8%85%95%e5%83%b5%e7%a1%ac%e9%9b%a3%e6%b4%bb%e5%8b%95/ Thu, 08 Apr 2021 08:15: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880 【明報專訊】看看手部,在大拇指底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在解剖學上稱為「解剖鼻煙盒」(anatomical snuffbox)。原來以前的人會把煙草放在這個位置吸食而得名,而這個位置之下,正正是8塊腕骨中最容易受傷的舟骨(scaphoid)。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和一般扭傷分別不大,所以不少人延誤了求醫,甚至在多年後出現併發症才求診。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嚴重併發症 —— 舟骨骨折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可致患者手腕嚴重疼痛、僵硬,以及關節難以活動。(chokj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痛症】突然腰痛未必是退化 小心骨質疏鬆症無聲來襲 治療和預防須知

 

常見跌倒手撐地受傷

舟骨是手腕裏8塊腕骨之一,因為形狀似一條船,所以名為舟骨。舟骨是手腕兩排腕骨之間的橋樑,支撐和帶動兩排腕骨的運動。同時,舟骨也是眾多腕骨中最容易受傷。常見受傷模式是跌倒時以手支撐落地,舟骨骨折在臨牀上以年輕人比較多。

一般骨折後,會出現嚴重腫脹和疼痛,這些明顯病徵提醒患者受傷相對嚴重,要盡早求醫。但舟骨骨折卻是少有的例外,即使骨折後病徵也不明顯,和一般扭傷分別不大,所以不少人延誤求醫,甚至多年後出現併發症才求診。

 

逾20%初步X光不明顯

舟骨骨折病徵並不明顯,但只要細心檢查,也會發現蛛絲馬迹。如果在按壓「解剖鼻煙盒」有疼痛,便要當心是舟骨骨折。雖然大部分骨折都可用X光準確診斷,不過,對於部分舟骨骨折,即使受傷後馬上做X光檢查,也未能準確地診斷,超過20%舟骨骨折在初步X光中並不明顯,需要做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磁力共振同時可以檢測軟組織包括韌帶有否損傷撕裂。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解剖鼻煙盒 —— 大拇指底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在解剖學上稱為解剖鼻煙盒,原來以前的人會把煙草放在這位置吸食而得名。(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容光煥發新一年】突頸、圓肩、寒背 不良姿勢易致勞損兼退化 物理治療師教路 5 組伸展運動容易學

 

變形難癒合 可致退化關節炎

舟骨其實是相當脆弱,它體積細小,超過80%面積覆蓋軟骨。它的血液供應稀少,血液由遠端至近端迂迴供應。舟骨橫跨手腕的兩排腕骨,外力容易令其骨折後變形,再加上即使骨折亦不易察覺,種種不利因素令到舟骨骨折比其他骨折更難癒合,更容易出現併發症。

舟骨骨折主要有兩類型併發症,包括骨癒合不良(mal-union / non-union)和舟骨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它們都會引致腕關節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患者初時只有輕微疼痛,運動幅度不太靈活。但隨着退化性關節炎愈來愈嚴重,患者會出現手腕嚴重疼痛、僵硬,以及關節難以活動,連日常生活也受影響。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舟骨易傷 —— 手腕有8塊腕骨,舟骨是手腕兩排腕骨的橋樑,支撐和帶動腕骨,是最容易受傷的腕骨部位。(明報製圖)

 

移位需手術螺釘固定

輕微的舟骨骨折可以選用保守治療,雖然癒合時間比較長,但利用石膏固定手腕部位已經可以令它癒合。如果骨折位置已經移位,便需要手術復位,大多數病人可以利用X光導航作經皮(percutaneous)螺釘固定,骨折癒合率達90%以上,再配合物理治療復康療程,關節活動度及力量大多可以完全恢復。

 

植骨提升癒合率

如果延誤治療而出現的亞急性骨折(sub-acute fracture),因為骨癒合不良的機率非常高,除了用螺釘將骨折固定外,還需要同時利用腕關節鏡(wrist arthroscopy)植骨(bone grafting),提高舟骨骨折的癒合率。

最後,部分病人延誤至出現併發症才去求醫,腕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已經形成,這類病人只可以接受挽救性手術,關節運動幅度和力量會有較大影響。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植骨 —— 延遲發現的亞急性骨折(左圖),骨癒合不良風險非常高,除了螺釘固定,還需要利用腕關節鏡植骨(右圖),提高癒合率。(作者提供)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www.afterroberto.com/%e8%82%a9%e9%97%9c%e7%af%80%e8%84%ab%e4%bd%8d-%e6%85%a3%e6%80%a7%e7%94%a9%e9%aa%b1-%e4%bc%b8%e6%87%b6%e8%85%b0%e9%83%bd%e5%87%ba%e4%ba%8b-20%e6%ad%b2%e5%89%8d%e5%8f%97%e5%82%b7-%e5%86%8d%e8%84%ab/ Mon, 22 Feb 2021 04:12: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153 【明報專訊】如果大家有看過電影《激戰》,相信會對最後一幕拳賽留下印象,張家輝飾演的拳手以肩膊「甩骱」解圍,神奇地轉身以一記重拳擊倒對手。拳擊比賽和很多運動一樣,運動員經過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和比賽,已經五勞七傷。戲中張家輝被對手打至肩膊甩骱,輕描淡寫說自行將骱位駁回原位。其實,運動員如曾多次甩骱,屬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需要醫學檢查和治療。

肩膀是上身最靈活的關節,可以做出360度大幅度運動。它屬於球窩關節(ball and socket joint) ,由肱骨頭(humeral head)和關節盂(glenoid)組成。肩關節脫骱是指肱骨頭從關節盂中脫離,大部分初次脫骱都是受到外力拉扯所致,這情况經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肩唇(labrum)包圍關節盂周圍,是關節盂外緣的緩衝擋(bumper effect),讓肱骨頭在運動時不會脫位。

 

肩膀呈方形 疼痛腫脹

肩關節脫位,患者肩膀位置會疼痛和腫脹,肩膀沒法運動,外觀上也有明顯變形,脫位的肩膀會呈方形(squaring of shoulder)。初次肩關節脫位通常在創傷後發生,因為關節僵緊,患者很難自行復位。臨牀診斷可以確定肩關節脫位情况,X光則可以檢測患者有否骨折,以及復位後肩關節位置是否良好。如果骨折嚴重,需要電腦掃描確定骨折範圍。另外,磁力共振掃描則可以更有效檢查肩關節肩唇組織有否撕裂和移位,特別是接受手術的患者,需要確定組織撕裂的程度。

 

肩唇撕裂 肱骨頭凹陷骨折

肩關節脫位最受影響是「緩衝擋」,即肩唇。因為超過90%肩關節脫位都是肱骨頭向前方脫位(anterior dislocation),在關節盂前方的肩唇最容易出現撕裂。因肩關節脫位而出現前方肩唇撕裂,就稱為「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大部分班卡氏病變只是影響肩唇,但部分嚴重脫位可同時引致骨膜(periosteum)受損甚至關節盂骨折。如肩唇和骨膜撕裂並向前移位,便形成前肩唇韌帶關節損傷(ALPSA lesion)。而連接着碎骨(bony fragment)的肩唇就稱為「骨性班卡氏損傷」(bony Bankart),此類型較嚴重的肩唇損傷,修補也更為困難。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班卡氏病變 —— 因肩關節脫位而出現前方肩唇撕裂,就稱為「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明報製圖)

 

肱骨頭脫位時會撞擊關節盂和肩唇,所以除了肩唇受傷外,肱骨頭也會出現相對應的凹陷性骨折,稱為「希爾沙克病變」(Hill Sachs lesion)。當凹陷性骨折範圍較大時,肱骨頭在脫位時有可能卡在關節盂(locked dislocation),以致無法復位。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肩關節脫位 —— 磁力共振掃描顯示班卡氏病變(紅圈示)和希爾沙克病變(紅箭嘴示)。(作者提供)

 

關節組織鬆弛 惡性循環

相比起初次肩關節脫位,慣性肩關節脫位患者在脫位後炎症反應比較小,關節也較鬆弛,患者較容易自行復位。但是,重複肩關節脫位會令肱骨頭、關節盂和肩唇的損傷更為嚴重,鬆弛和不穩定的關節組織更容易脫位,形成惡性循環。慣性肩關節脫位也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危機,患者會刻意避免某些動作,但一些簡單動作例如伸懶腰、舉手按電梯等足以引致肩關節脫位。

什麼人會出現慣性肩關節脫位?多項研究顯示和患者第一次脫位的年齡有關。簡單而言,愈年輕出現脫位,再出現脫位風險愈高。其中一項研究指出:

‧ 受傷年齡小於20歲,有近90%再脫位風險

‧ 受傷年齡大於50歲,有近10%再脫位風險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年紀有影響 —— 多項研究顯示,出現慣性肩關節脫位,與患者第一次受傷年齡有關。其中一項研究指出,受傷年齡小於20歲,有近90%再脫位風險。(Nusara Promsiri@iStockphoto)

 

治療

線錨釘修補肩唇 恢復肩關節穩定

第一次脫骱後,絕大多數患者都毋須手術復位,醫生用輕度麻醉讓患者肌肉組織放鬆,再利用牽引方法,如: Hippocratic technique,將肱骨頭重新復位至肩窩之中。病人在首6星期以矯具保護不穩定的肩關節,待受傷軟組織復元,再配合物理治療恢復肩關節運動幅度和強化肌肉。

但若是慣性肩關節脫位,便需要手術恢復肩關節的穩定度。手術主要是修復肩關節的受損肩唇組織。現在手術多數採用肩關節內視鏡,利用線錨釘將撕裂的肩唇重新修補在關節盂之上,以回復肩唇的緩衝擋作用。如果「骨性班卡氏損傷」和「希爾沙克病變」範圍廣泛,則需要再作相對應修復。患者在術後首6星期需要佩戴肩部矯具。待組織穩定後,就開始一系列復康運動,包括肩關節幅度訓練 ,當達到全幅度活動後,再做強化肌肉力量的訓練。大部分患者在3個月後可重回比賽場。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線錨釘修補 —— 肩關節內視鏡下,紅箭嘴所指是肩唇撕裂,黑箭嘴所指是利用線錨釘將撕裂肩唇重新修補在關節盂。(作者提供)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儀器治療前應先評估身體狀况 教你自救轉走下背痛 //www.afterroberto.com/%e5%84%80%e5%99%a8%e6%b2%bb%e7%99%82%e5%89%8d%e6%87%89%e5%85%88%e8%a9%95%e4%bc%b0%e8%ba%ab%e9%ab%94%e7%8b%80%e5%86%b5-%e6%95%99%e4%bd%a0%e8%87%aa%e6%95%91%e8%bd%89%e8%b5%b0%e4%b8%8b%e8%83%8c%e7%97%9b/ Thu, 15 Oct 2020 07:16: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715 【明報專訊】市民在保健中心丶按摩館等不同場所,接觸到的治療儀器愈來愈多。近年流行按摩槍紅外線燈,亦有很多五花八門的治療產品,經常聽病人說買了各式儀器回家,自己做物理治療。到底何謂物理治療?這些儀器和物理治療有什麼關係?

物理治療是西方醫療體系內的醫療專業,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由物理治療師為個案問診及作臨牀檢查後,針對問題提供具科學根據的非藥物治療,從而治療病患,減輕痛楚,促進身體功能復元,以及進一步提升身體能力,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素。

 

儀器治療 = 物理治療?

儀器治療是物理治療其中一環,包括使用各式物理媒介刺激人體,以產生不同治療效果。例如利用不同能量超聲波輸入指定位置組織,促進受傷組織的血液循環;而衝擊波(體外震波)能引發身體組織輕微損傷,刺激細胞修復。而光療是特定波長的可見或不可見光(電磁波),紫外光用於治療各種皮膚毛病,低能量激光刺激細胞內的化學反應加速生長。常見用以止痛的電療儀器,有針對較表層區域的經皮神經刺激,以及進入更深層區域的干擾波電療。另外還有防止肌肉萎縮的肌肉電刺激,以及近年新發展,針對腦部疾病的穿顱電刺激等。

 

儀器治療五花八門,隨意使用是否安全呢?

就以常見隨身攜帶止痛機為例,大部分產品都是經皮神經刺激治療,主要作用是為患處止痛,這類止痛機看似細小,沒有殺傷力,容易購買得到,價錢亦由幾百至千多元不等。但其實有不少禁忌症不適用這類止痛機,包括心臟及咽喉部位、患處有傷口、皮膚紅腫及發炎、腦癇症患者、裝有心臟起搏器人士等。如電流過大,會令肌肉過分抽搐,產生不必要的痛楚,亦可能會燒傷皮膚及底下的組織,損害身體。數年前,有市民在坊間的所謂理療中心接受電療時昏迷後不治;亦有新聞報道指內地人用電療儀紓緩雙腳痛症,懷疑電力過大傷及腿部神經,雙腿失去知覺。

現時香港沒有法例監管,很多治療儀器因而出現在非診所的地方,如衝擊波治療儀器,以高能量電流形成的衝擊波,能量輸出範圍大,通過不同形狀的治療頭,可透入人體60mm之深,潛在風險甚高。疼痛位置附近有腫瘤、神經或循環系統疾病人士、孕婦等,並不適合接受衝擊波治療;有血管栓塞人士接受衝擊波治療,栓塞血管的血塊有可能被打散,流至身體其他部分造成心臟病、肺栓塞甚至中風。

物理治療師在為病人使用各種儀器治療前,必須檢查各禁忌症,釐清病人需要,按目標範圍、深度、病程(急性期/慢性期)、適應症等選擇合適的儀器,提供合適劑量的物理刺激,才能減輕痛楚,加快康復進度。沒有經物理治療師或醫生檢查診斷而胡亂使用各種儀器,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在購買使用這類治療產品前,應諮詢專業醫療意見,避免意外發生。

儀器治療只屬物理治療的其中一環。經臨牀檢查後,儀器治療、運動治療、手法治療、人體工學檢查等,針對病人問題,被動及主動治療結合,才能產生良好療效。身體有不適,記緊勿亂試,要找醫生/物理治療師診治啊!

 

好zone動:伸腿打圈轉走下背痛

很多下背痛的問題,特別是因蹺腳或過多單邊運動而起的下背痛(如踢波、打網球或高爾夫球等),大都是因肌肉不平衡而出現痛症。

眾多部位之中,盆骨及下背肌肉不平衡最容易導致下背痛,不過未必所有肌肉不平衡都會出現痛症,視乎其不平衡的程度而定,較輕微的可能未必覺得痛,只是感到盆骨好像不平衡、其中一邊比較繃緊,或是活動髖關節時(如抬腿或大腿打圈)出現響聲。

 

肌肉訓練 穩定盆骨

當處理肌肉不平衡,除了放鬆緊張的肌肉之外,肌肉力量訓練亦非常重要。針對盆骨穩定度及肌肉不平衡問題,以強化臀中肌(Gluteus medius muscle)及臀小肌(Gluteus minimus muscle)尤其重要,一方面可以令盆骨穩定,另一方面,於站立或行路時可減少盆骨及腰背擺動的壓力。

 

■強化臀部肌肉

身體側臥,垂直於地面,不要向前或向後傾,微微收腹;貼地一腳膝部屈曲約90度,以增加穩定度;另一腳伸直,然後向後打圈

頻率:向後打圈1分鐘,重複3次,換邊再做

呼吸:保持正常呼吸

儀器治療前應先評估身體狀况 教你自救轉走下背痛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提供)

常見錯誤:身體沒有垂直於地面、過度拗腰,沒有收腹

注意:訓練期間,如有任何不適,應馬上停止,並尋求相關專業人士意見

 

 

文:陳詩薇、歐陽文傑、葉銘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www.afterroberto.com/%e8%b7%b3%e8%ba%8d%e7%9d%80%e5%9c%b0%e8%84%8a%e6%a4%8e%e5%8f%97%e5%a3%93-%e7%b1%83%e7%90%83%e5%82%b7%e8%85%b0%e8%85%b3%e7%97%b9%e7%97%9b/ Thu, 15 Oct 2020 07:16: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705 【明報專訊】美國職業籃球總決賽東西岸龍爭虎鬥。一眾熱血男兒對籃球的一團火又被再度激起,但在籃球場上拼搏時,切勿忽略籃球運動可能會帶來的嚴重腰患。

提起籃球引起的運動創傷,大部分人會聯想起膝蓋十字韌帶受傷、半月板撕裂或足踝扭傷。其實腰背受傷也絕不能忽視,嚴重可以斷送運動員生涯,其中椎間盤突出引致坐骨神經痛正是其中之一。不少運動也可以導致椎間盤突出,籃球屬於高危。舉個例子,美國職業籃球員D侯活(Dwight Howard),曾被譽為可以單換當今美職第一人勒邦占士(LeBron James),8次入選明星賽,5次當選最佳陣容一隊,5奪籃板王,3次奪得最佳防守球員。以數據而論,絕對可以打入NBA歷史頭20強。可惜,他在最當打之年,傷及腰部,以致椎間盤突出。傷患過後,實力大不如前。今年成為自由身球員的他,合約更是久久無人問津。雖然最後剛被洛杉磯湖人簽下,但能否有好表現,仍未可知。另一名前明星球員,大前鋒史杜達米亞(Amare Stoudamire)在效力紐約人時,同樣患有此傷患,需要提早休季。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跳躍受傷——籃球運動員跳躍着地的一瞬間,脊椎承受巨大壓力可能引致椎間盤突出,如NBA球員D侯活(圖左),便曾受此患所困,影響職業生涯。(路透社)

 

為何籃球運動容易引發椎間盤突出,先要了解脊椎結構。

從宏觀看,人體脊椎是呈「S」形,分成3段彎曲:頸椎、胸椎及腰椎。3段彎曲的脊椎會互相取得平衡,中軸垂直盆骨,令我們可以直立行走。而「S」形狀容許脊椎像彈弓一樣伸展,以作減壓之用。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明報製圖)

 

椎間盤超負荷 纖維撕裂

脊椎由一節節椎體重疊而成,每節椎體由椎間盤連接。椎間盤是軟組織,外圍是纖維,中間是含水分的髓核。整個椎間盤就像咕𠱸,幫助腰骨減壓及避震。以籃球為例,當運動員出力跳躍着地的瞬間,脊椎承受巨大壓力,當壓力超出椎間盤負荷,外圍纖維組織便有可能出現撕裂,髓核就可能會從缺口溢出,引致椎間盤突出(見右圖)。如果跳躍着地時同時扭腰,椎間盤更可能出現撕裂。

除了籃球,近年愈來愈多人喜愛健身舉重,也是高危運動之一。不少人是因此引致椎間盤突出而求醫。當中硬舉(deadlift)是最常惹禍。硬舉是一個高強度負重動作,需要臂、腰及腿的配合,稍一放鬆就有可能令腰椎盤壓力過大,導致脫出。

 

突出物壓神經 影響腳部

當腰椎盤突出,患者會出現腰痛,除此之外,腳痛、麻痹也是主要徵狀,很多時腳部徵狀甚至比腰痛更嚴重。而腳痛及麻痹的原因是突出物刺激及擠壓到神經線,引發炎症及創傷。不同節數的突出會刺激不同神經,所以腳痛和麻痹位置會有不同,例如常見突出腰椎第四/五節,會壓着腰椎第五神經,引致伸延性小腿外側疼痛和麻痹。站立與走路也有困難。即使躺在牀上也輾轉反側。咳嗽和打噴嚏更會劇痛難當。俗語說腰痛慘過大病,可想而知。

 

姿勢不正確 上班族也易傷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高危運動才會誘發椎間盤突出。不少辦公室一族,只是轉身彎腰提起文件或雜物這看似輕而易舉的動作也會病發。原因可能是日常運動不足,肌肉強度和柔軟度較弱,不足以分擔椎間盤壓力,因而受傷。

診斷椎間盤突出除了臨牀檢查,醫生會建議病人做磁力共振檢查,確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大小,以及那一節神經受壓,以釐定治療方案。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小心姿勢——上班族姿勢不正確也易傷腰,故提舉東西時應以蹲下彎曲膝部的正確姿勢,避免彎腰負重。(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服藥物理治療 數星期改善

服食消炎止痛藥和神經止痛藥能有效紓緩神經痛,再配合休息及物理治療,病情大都會有所改善,但是痛症一般都會維持數星期。若患者疼痛嚴重,或因劇痛至不能下牀,病人想盡快復元重拾工作,又或經歷數星期保守治療仍然成效不彰,可以選擇手術。手術原理便是把突出的椎間盤摘出令神經線不再受壓,徵狀便會立即消除。

 

微創手術 復元快

傳統椎間盤切除手術需要在背部界開一個約5厘米傷口。把部分脊骨磨走,𠝹開出一個孔,再拿走蓋在神經上的黃韌帶,撥開神經線,把突出物取出。雖然效果十分理想,但傷口較大,術後初期背痛較明顯,復元速度稍慢。近年引進微創椎間盤切除手術,透過內視鏡協助,傷口少於1厘米,不用磨骨開孔便可以把突出物拿走。術後背痛較小,復元較快。大部分病人當天能走動,亦可更快重新返回工作。

 

勤伸展強背肌防受傷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可從多方面着手減低受傷風險。

 

1. 增加肌肉柔軟度

不單運動前需要拉筋,平日亦應每天做伸展運動,當肌肉彈性提高,扭腰或曲背時扭傷的風險便會減少。正如籃球「大帝」勒邦占士,他除了每天健身以鍛煉肌肉,也勤做瑜伽,保持肌肉和關節的柔韌度,所以即使到了35歲,他仍能保持極佳狀態,甚少嚴重傷患。

2. 增強肌肉耐力

鍛煉背肌與核心肌肉能有效分擔椎間盤壓力,可減低肌肉疲勞引致受傷的風險。游泳及平板支橕能有效強化背肌及核心肌肉。

3. 注意姿勢

盡量避免彎腰負重。提舉東西時應以蹲下彎曲膝部的姿勢代替。切勿逞一時之快。

 

大家做運動時記緊安全,避免受傷,這樣才能真正享受運動的樂趣。

 

 

文:嚴永藝(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劉家睿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