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養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1 Aug 2018 09:21:1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銀髮族養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銀髮族養生】研究:恒常運動維持T細胞數量 老友記增肌 免疫力媲美後生仔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81%8b%e5%8b%95%e6%b6%88%e9%96%92%e3%80%91%e7%a0%94%e7%a9%b6%ef%bc%9a%e6%81%92%e5%b8%b8%e9%81%8b%e5%8b%95%e7%b6%ad%e6%8c%81t%e7%b4%b0%e8%83%9e%e6%95%b8%e9%87%8f-%e8%80%81%e5%8f%8b%e8%a8%98/ Mon, 02 Apr 2018 10:07: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833 【明報專訊】一般認知是,長者身體較虛弱,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者,應避免做太劇烈的運動。但英國一項研究顯示,恆常的單車運動不單可以鍛煉長者肌力,免疫力也會提升,減少患病。肌力為何與免疫力有關?做多些運動就可以預防患病?長者應該做哪些運動?

英國伯明翰大學與倫敦國王學院合作研究,發現有恆常踩單車運動習慣的長者,肌肉質量與力量沒有流失,不單比同齡沒有運動的長者好,免疫系統的功能更不比年輕人差。而恆常運動亦有助維持免疫系統T細胞的數量。

老人科專科醫生馮佩雯指出,免疫系統分有先天及後天,「先天免疫系統是第一道防線,如無法擊殺入侵的病原體,身體便會啟動後天免疫系統,釋放T細胞及B細胞攻擊病原體,後者更有免疫反應記憶,幫助日後對抗同類病原體入侵,而免疫系統也有助身體修復功能」。

肌肉愈多 新陳代謝愈好

免疫力與肌肉有關?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基本上有肌肉就有健康。「肌肉多,新陳代謝效能會較好,也有助提升免疫細胞的新陳代謝。T細胞作為對抗外敵的前線警衛,同一數目的T細胞,以百分百力量作戰,自然比起求其打的效率更高。」雷雄德補充,運動之餘也要有充足睡眠及均衡飲食,T細胞才能「做好呢份工」。

馮佩雯表示,運動可提升免疫系統效能,且不局限後天免疫系統,曾有以年輕人為對象的外國研究,指出運動可提升整體免疫力,包括先天及後天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數量及功能。

免疫功能隨年下降 運動可改善

免疫系統會隨着年齡下降外,亦受其他因素影響,包括營養不足、情緒問題,部分藥物如糖尿病藥或控制炎症的類固醇藥物,也有可能抑制免疫力。做運動正好有助改善這些問題:

1.控制血壓,減少中風及心臟病風險

2.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控制血糖水平

3.紓緩壓力、抑鬱及焦慮問題,提升精神健康

4.2016年,英國醫學期刊刊登的一份研究指出,恒常運動可減低腸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胰臟癌的風險

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 需負重訓練

肌肉量有助提升免疫力,但長者因新陳代謝減慢及荷爾分泌減少,會加速肌肉流失,雷雄德說,一般40歲左右成人,每年會流失約1%肌肉,年紀愈大流失得愈快,長者可流失達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長者每日應最少做3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運動,但需特別加入負重訓練,鍛煉下肢肌肉及平衡力,減少跌倒風險,而且靈敏的身體亦可保持生活質素。」

雖然今次研究的對象是單車愛好者,但雷雄德指長者未必一定要踩單車,「單車的確可訓練平衡力,但要小心評估風險,首先要衡量自己的技術,因為單車有碰撞風險,長者跌倒容易骨折。如果關節有問題或體能欠佳,可先由健身室的健身單車開始,有一定體能才出外練習」。另外,馮佩雯及雷雄德均指持續做其他運動,也能達到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到底長者應該如何做運動?

1.長者做運動,應該以輕鬆為主?哪類運動較適合長者?

雷:長者可選擇行山,但要按自己能力去選擇合適路線,初學者更要揀入門路線慢慢練習。行山時步幅時大時細,又會向左向右移動,受力點不會集中在膝關節同一位置,下肢訓練更全面,可減少勞損問題。若長者體能較差,可以先在健身室作肌力訓練。

關節有問題 宜選游泳

馮:不少長者在公園內伸展筋骨,增加關節靈活性,但對於鍛煉肌力及耐力幫助不大。建議做緩步跑或散步等運動,因以自身體重來訓練,負擔有限,有助訓練肌肉及紓緩骨質疏鬆問題。游泳是一種很好的帶氧運動,然而水有浮力,的確可減輕關節負擔,但就無助減少骨質流失,較適合關節有問題的長者。

2.長者做運動最好在家中做,確保安全,減低意外風險。

公園耍太極 擴社交互動

馮:關節痛的長者可選擇在家中踩健身單車,改善大腿肌肉肌力,減少關節負擔,可邊看電視邊做,加強持續性。如健康良好的長者,建議可參與群體活動,認識更多老友記,例如參加公園太極班,可訓練平衡,同時也是一項社交活動,讓長者認識更多朋友,增加生活樂趣,達至社交互助效用。

3.球類活動太激烈,長者絕對不能參與,隨時跌倒受傷。

選對球類活動 健身又健腦

雷:並非所有球類活動都激烈,而且主要視乎參加者的心態,可以量力而為,溫和地對打。例如外國就有研究指出,長者打網球益處多,因打網球時會前後左右郁動,步幅步頻也不同,可以讓膝關節受力更平均。另外,揮拍的動作可鍛煉上肢肌肉,訓練夠全面。

網球可訓練長者的移動能力,有助提升身體協調,因為打波時需不時思考,分析網球落點以走位擊球,這些練習會成為記憶,長者之後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上,例如行路時就算前方有障礙物也可及時避開。

4.運動時應全力以赴,覺得太辛苦不想做運動,純粹是藉口。

量力而為 逐步建立習慣

馮:有些人以為長者不想做運動,以為他們好懶,其實長者可能有些痛症,或曾跌倒擔心再受傷,甚至有抑鬱情緒不想接觸他人或學新事物。應協助長者建立運動習慣,由基本開始才慢慢增加強度。另外,曾經中風的長者肌肉控制力較差,又或斷骨康復後肌力不如以前,都需要專業醫護人員設計運動訓練計劃。

文:許朝茵

圖:許朝茵、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1-9.jpg(圖:Quarta@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2-5.jpg馮佩雯(圖:許朝茵);//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3-3.jpg雷雄德(圖:受訪者提供);

]]>
【銀髮族養生】長者運動初哥循序漸進 由踏板急步行上樓梯開始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8a%80%e9%ab%ae%e6%97%8f%e9%a4%8a%e7%94%9f%e3%80%91%e9%95%b7%e8%80%85%e9%81%8b%e5%8b%95%e5%88%9d%e5%93%a5%e5%be%aa%e5%ba%8f%e6%bc%b8%e9%80%b2-%e7%94%b1%e8%b8%8f%e6%9d%bf%e6%80%a5%e6%ad%a5/ Thu, 08 Feb 2018 04:25: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191 長者選擇合適運動方面有不少考慮,betway体彩 物理治療師陳家銘建議,無論長者是否打算開始鍛鍊身體或已經是經常做運動,都要多加留意身體的情況。

剛開始運動的長者:循序漸進

長者身體適應運動需時,剛剛開始運動的長者,應以10分鐘為一單位,每做10分鐘運動便要稍作休息,每天累積達30分鐘或每星期達150至200分鐘便算足夠。

此外,長者初初運動時應循序漸進,可嘗試首兩星期或每星期以150分鐘運動作為目標,待身體逐漸適應才逐步增加。

運動時要多留意自己有何感覺,透過對運動量作一個0至10分的主觀評分,把運動強度控制於6至7分左右。

有運動習慣的長者:量力而為

很多長者都有定期運動的習慣,但隨著年紀增長,肌肉力量和耐力都會慢慢下降,運動後所需的復原時間也較長,故此可能要在運動的強度和時間上作出適當調整,例如,可以增加運動時休息的次數,或選擇難度較低的運動等。

陳家銘強調,如果長者體能或運動表現短時間內大幅下降,或進行跟日常差不多強度的運動時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心絞痛或心悸等症狀,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要及早求醫。經適當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後,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復康治療,了解日後重新運動時要注意的事項,如心臟病康復者要學會監察運動心率;慢阻肺病患者須知道如何監察血液含氧量變化等。

運動選擇

長者運動應包括肌肉力量,耐力、平衡及活動能力的訓練。體能較好的長者可選擇緩步跑、遠足、太極或健康舞等;剛開始運動的可選擇踏板運動、或斜坡等,或在家中用一些橡膠帶或啞呤作阻力訓練。

長者運動系列二之二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2/01-4.jpg(圖:imtmphoto@iStockphoto);

]]>
【銀髮族養生】全面老人評估 了解長者十大健康範疇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8a%80%e9%ab%ae%e6%97%8f%e9%a4%8a%e7%94%9f%e3%80%91%e5%85%a8%e9%9d%a2%e8%80%81%e4%ba%ba%e8%a9%95%e4%bc%b0-%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5%8d%81%e5%a4%a7%e5%81%a5%e5%ba%b7%e7%af%84/ Wed, 24 Jan 2018 02:35: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980 年紀大,難免有病痛,不少長者都患有多種疾病,每天要服十多粒藥。如果長者要去做身體檢查,應該從何入手?專家認為,要以目標為本,準確出擊,才能得到最佳的檢查果效。

長者身體健康的特性,首先有來自衰老過程,加上如同時患上多種疾病,以及藥物副作用影響,形成每一位長者獨特的健康狀況,不是單靠抽血、造影和化驗結果可以化解。betway体彩 老人科專科醫生黎嘉慧醫生指出,老人科專科醫生的有一套全面評估老人健康的方法,正好用作拆解和分析來自衰老、疾病和藥物三方面對長者身體健康的整體影響,並定出方案及選擇合適的檢查和化驗項目。

一個全面的老人評估應涵括十大範疇﹕活動能力、自理能力、認知能力、營養狀況、藥物、大小便控制、情緒、聽力、視力及社區支援。

例如活動能力,在正常的衰老過程中,步伐是會減慢,但震顫和摔倒卻不是必然。在老人評估中,醫生必然會查問病人的活動能力;至於基本自理能力包括進食、穿衣、梳洗、如廁和洗澡。至於進階自理能力範圍更廣,包括煮食、使用電話、做家務、購物、處理財務、使用交通工具等。

如長者出現記憶力衰退,別只說是老人癡呆那麼簡單。認知能力除了記憶力,還包括專注力、判斷力、認向、空間感、數學能力等等。營養方面,長者的進食情況和體重有否下降,再加上計算身高和體重比例,可以某程度反映長者營養狀況。不良牙齒狀況、認知障礙、情緒低落、酗酒、藥物副作用及社交孤立等各種原因,都會直接影響長者進食意欲,導致營養不良。有時候,也有需要作癌症篩查以找尋原因。

此外,藥物可治病,也可致病,長者如長期服用五種或以上藥物,大大增加藥物副作用出現的機會,影響活動能力、認知能力、食慾、失禁等,所以檢視長者所有服用及注射藥物是老人評估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至於了解長者的大小便控制、情緒、聽力、視力以及得到的社區支援亦是老人科專科醫生需要評估的事項。所以「老友記」下次找老人科專科醫生求診時,別介意醫生「問長問短」,醫生知得越多,越能幫助「老友記」。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0-1.jpg;

]]>
【銀髮族養生】過來人陪你拍住上 耆兵輔導員合力KO抑鬱 //www.afterroberto.com/%e9%81%8e%e4%be%86%e4%ba%ba%e9%99%aa%e4%bd%a0%e6%8b%8d%e4%bd%8f%e4%b8%8a-%e8%80%86%e5%85%b5%e8%bc%94%e5%b0%8e%e5%93%a1%e5%90%88%e5%8a%9bko%e6%8a%91%e9%ac%b1/ Mon, 18 Dec 2017 03:46: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270 【明報專訊】面對種種喪偶、疾病和生活空虛,長者在晚年遇上不少困難。隨人口老化,加上社會關係疏離,有研究發現,每十名長者便有一名有明顯的抑鬱徵狀;以香港現時近120萬的長者估計,需要接受治療的長者人數,已遠超出輔導服務、臨牀心理或精神科的承載能力。專業服務系統不勝負荷,亦是為什麼大部分有抑鬱症狀的長者,都屬「隱蔽」個案的原因之一。然而,長者的情緒健康只能夠成為社會的負擔嗎?

每逢佳節,你周遭有沒有孤獨的長者,被這城市忽略、遺忘?

78歲的陳伯來到「樂齡之友」課堂, 不斷和同學們打招呼。「我以前不是這樣,很封閉自己的。」陳伯笑着說。兩年多前太太因病離世,及後的一年,他時常獨留在家,沒什麼心情和胃口,有時連飯都吃不下。

陳伯年輕時當飲食業,與太太辛苦地捱大三個孩子,後來太太中風,他辭工全職照顧,日子雖然辛苦但很充實。「太太走後那一年我經常失眠,整個人心情很差,感覺做人漫無目的。」家人留意到陳伯的狀况,帶他去見普通科醫生,輾轉來到精神科。「醫生最後說我有抑鬱症,那時什麼都不懂,只是每天都覺得活着很累。」接受了一年的治療和義工探訪,陳伯情况雖然大有好轉,但日子仍然感到空虛。

「其實很多長者都需要人關心,我自己都經歷過。別人幫我從抑鬱中走出來,現在我都很想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陳伯後來在社工、義工和家人鼓勵下,參加了「樂齡之友」課程,去關心區內其他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100小時證書課程 成為樂齡之友

運用老有所為(productive ageing)的理念,長者其實是社會的寶貴資源。在晚年情緒健康上,老有所為不單對自身有預防的效用,亦可幫助其他有需要的長者。「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便以此為主要策略之一,在地區招募長者成為「樂齡之友」,陪同有需要的長者走出情緒的陰霾。長者所經歷的人生起伏,是計劃中寶貴的資本。「樂齡之友」當中,很多都面對晚年常見的逆境,例如喪偶、痛症等等。正因為這些自身的經歷,更讓他們明白抑鬱長者的心理;由被動的受助者,轉化成積極的助人者。透過100小時的證書培訓課程,「樂齡之友」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同時,更轉化他們的經驗為連繫服務對象的能力,不單成就助人自助,更成為社區新的力量和資源,共同支持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培訓期間 未幫人已先幫到自己

「我本來都怕自己這麼老才讀書會跟不上。」然而開始上課後,陳伯覺得自己對長者抑鬱了解深了,幫助他了解自己的經歷,亦更知道怎去陪伴有需要的人,學懂「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分別。「課程學到的方法,未幫人前先幫到自己,而且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大家課餘時都會相約一起活動。現在我們隔星期都會去打波,生活上多了朋友又增添了姿采。」陳伯期望自己完成100小時的課程後,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和時間,去服務有需要的長者。「現在最想去探訪,反正我有時間,體力上又應付得到。上了這些課堂後,也想自己的人生有點意義,充實一點。」

貢獻社會外 也帶來自身滿足

老有所為,指的是長者保持積極心態,持續去參與能滿足個人生活目標與意義的活動,如有酬工作、義工服務、終身學習、照顧家人朋友或鄰居等等。長者透過持續貢獻,為社會帶來有形和無形的生產力,更為自己帶來滿足,有助建立健康的身心面對晚年的挑戰。地區若有機構充當結網者,凝聚這些力量,或能將長者情緒健康的情况,由原來的負擔,扭轉為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動力。

對於長者來說,身邊有人可以聊天打發時間,互相幫助關心,生活中有可投入的活動或能做有意思的事等等,這些都不只是有抑鬱風險長者才所需要的幫助,而是每個人的情緒安全網。然而,面對龐大的長者需要,社區不能再依賴昂貴和接近飽和的專業介入。本港早期與近年的研究均指出,鄰舍支援與晚年抑鬱有關。回想過去的社區,「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照應——可能是順道的舉手之勞,或每日路過的問候寒暄——都已經是對抗晚年孤獨與抑鬱的有力武器。善用社區本身的資源與關係網絡這些社會資本,將能承托更多有需要的長者。「樂齡之友」的出現,正正是為了加強地區的社會資本,讓鄰里守望的精神得以發揮,織出更大的長者情緒健康安全網。

剛過去的9月,第一批「樂齡之友」舉行了畢業禮,130多位有心有力的長者接過香港大學的證書,拋起四方帽,準備好投入計劃的4個試點地區服務(葵涌、深水埗、觀塘及將軍澳)。而6間機構包括香港明愛、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香港心理衛生會及新生精神康復會,則肩負結網者的角色,透過逐步介入模式及「樂齡之友」的協助,將地區內有抑鬱風險的長者的安全網絡連結起來。

■「樂齡之友」參加詳情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透過「樂齡之友」證書課程,定期招募合適的退休人士,提供48小時社交技能、知識培訓,以及52小時實習機會。

查詢:www.jcjoyage.hk,3917 1250

文:黃凱茵(「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煦婷(臨牀心理學家及培訓主任)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f8a7e91dacf51f6c466afdb5d654aa75.jpg鄰里關懷——地區長者之間簡單一句寒暄,已能達到鄰里照應的效果,令長者感受到被關懷,生活較為充實。(圖:yattaa@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f8a7cfe8c5e2919111a8af70da112a9f.jpg走出逆境——長者的經歷是社會的寶貴資源,通過自身經歷,更能幫助抑鬱長者走出逆境。(圖: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
【銀髮族養生】相關機構資訊一覽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8a%80%e9%ab%ae%e6%97%8f%e9%a4%8a%e7%94%9f%e3%80%91%e7%9b%b8%e9%97%9c%e6%a9%9f%e6%a7%8b%e8%b3%87%e8%a8%8a%e4%b8%80%e8%a6%bd/ Sun, 17 Dec 2017 04:07: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516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狀況越容易出毛病,長者健康問題亦愈來愈被大眾為之重視。加上本港人口老化引起公眾關注,想要積極為長者及護老者提供實用的公共服務及資料,助長者保持健康,增強活力。

認識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及成因,有助長者預防或及早發現疾病。以下機構為長者及護老者提供各種常見疾病的病徵及處理方法,以及有關的支援服務。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長者疫苗注射計劃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長青網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資訊一覽-1.jpg;

]]>
【銀髮族養生】全球最長命又點? 10個長者1個抑鬱 //www.afterroberto.com/%e5%85%a8%e7%90%83%e6%9c%80%e9%95%b7%e5%91%bd%e5%8f%88%e9%bb%9e%ef%bc%9f-10%e5%80%8b%e9%95%b7%e8%80%851%e5%80%8b%e6%8a%91%e9%ac%b1/ Mon, 16 Oct 2017 02:58: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381 【明報專訊】香港人均壽命約85歲,列世界之最,然而,長壽不一定快樂。根據本地及外國的研究數據,約十名長者中便有一人有明顯的抑鬱症徵狀。香港雖不乏長期照顧服務和先進醫療設備,卻不足以讓長者樂度晚年。晚年的社交隔離、孤單、空虛與種種失喪,都成為香港長者抑鬱的誘因。

■個案

半癱堅持獨居 不想變子女負擔

「有時都不知這樣生活,做人有什麼意思,?家就怕身體差到要入老人院。」今年80歲,去年因中風而半身癱瘓的李婆婆一臉憂愁地說。年輕時在內地結婚生子後,遇上文革和饑荒,當時兩夫妻為生計,只好留下孩子,走難來香港謀生。李婆婆一生都忙於為口奔馳,以前唯一的嗜好就是從工廠拿些碎布回家做衣服。「老頭子在生時,我有時都會打扮一下。我手工好,他最喜歡穿我改的外衣,每次看見我穿著自己改的旗袍,就會說『美的美的』。」

想起兩年前過身的老伴,李婆婆黯然地說,「他走了,這些衣服我都沒再穿過,穿了給誰看?現在也沒什麼心機見人,不過就是時間太多,有時會悶得慌」。現時李婆婆獨居,因為身體不好,不能獨自外出。從前只是忙於工作或照顧老伴的她,除了改衣也沒培養過什麼興趣來打發時間。現在日常時間都只是留在家中,所以十分空閒。

拚搏大半生 老來無細藝

問起孩子,李婆婆因為年輕時沒有照顧他們,現在仍耿耿於懷。「當時生活很艱難,我和老頭子一日打三份工,不是不想接孩子來,只是在這裏沒有任何親友,當時孩子細,來了誰照顧他們?」由於對孩子的歉疚,儘管現時孩子都想她回到內地一起生活,方便照顧,李婆婆還是拒絕了。「他們都各自有家庭,要照顧一個家不易,我和老頭子都覺得不應該再麻煩他們,變成他們的負擔。」中風後李婆婆的自理能力雖然大受影響, 卻還是選擇自住。

目前,李婆婆正接受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送飯及個人護理服務。「人老了就沒用了,連洗澡都要人來幫。如果有一天身體差到要入老人院,我就情願去死。有時一個人在家想多了會哭,或是晚上都睡不了,連胃口都沒有。這幾個月我都覺得自己瘦了。每天醒來就是對着四面牆,沒什麼可做的事,雙腳又不聽使喚,想出去走走也不行。一天下來連找個說話的人也沒有。有時太悶,就期待送飯的阿霞來到,總叫可以說兩句。」

■活用上門服務 帶隱蔽長者回社區

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很多長者都跟李婆婆一樣,當年從內地走難來港,因而喪失了原生社區網絡及家庭支援;很多時候他們唯一的社交支援,就是同事或少數親友。年老時,可以依賴的只是一個核心家庭。再看看李婆婆,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了,不希望成為他們負擔的想法讓她變得形單影隻。這種無聲的社交隔離,減少長者在面對生活困難時可動用的社交聯繫及資源,更令他們感到孤單寂寞。

此外,香港社會發展以經濟掛帥,看重個人生產力。長者勤勞大半生為的就是養妻活兒,「有瓦遮頭,有兩餐安樂茶飯」。他們鮮有時間發掘人生中其他的角色,也沒有好好培養興趣。到退休了,時間多得令人發慌。年輕時經歷戰爭、移民,仍能刻苦經營,白手興家,造就成堅毅獨立性格。到年老仍不愛享樂,想繼續工作,卻被社會淘汰,只能賦閒在家。

長者中心活動 幫不到隱蔽長者

很多因素導致長者心靈困擾﹕行動不便、親友離世、需要貼身照顧體弱老伴等,令不少長者面對孤獨、寂寞與壓力。政府對長者提供的服務,多以處理實際需要為主,例如住屋、膳食、醫療等,卻較少關注長者的生活素質及心理健康等。即使長者中心及各種團體舉辦的活動,可以提供社交機會,參加這些活動的多以本身活躍的長者為主,但最需要心靈關顧的長者,卻通常是最隱蔽,鮮有參加這些活動。像李婆婆這種案例在香港並不罕見。

社會回應長者的心靈需要時,一向以醫療方向為主導,即長者出現情緒問題時,才由專業社工或心理學家提供輔導或心理治療。這種方式較為被動,亦未能在徵兆出現早期及時介入。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房屋政策又不鼓勵多代同住;加上專業人手緊絀,長者社區網絡的發展並未完善,以致社會對長者情緒問題的承載力將愈來愈低。

鄰舍支援 問候寒暄有用

附設於長者地區中心的支援服務隊或其他外展服務,會主動發掘隱蔽長者,提供情緒及實際支援。綜合家居照顧服務由於以上門形式照顧體弱長者,亦常會接觸到隱蔽而有心靈需要的長者。這些服務平台若然發揮理想,可以是很好的切入點,帶長者回到社區。鄰舍間的互助亦不可或缺。近年有研究指出,鄰舍支援與晚年抑鬱有關。「遠親不如近鄰」,即使只是順道買菜的舉手之勞,或每日的問候寒暄,已經是對抗抑鬱的有力武器。或許,李婆婆和我們每個人一樣,最需要和渴求的並不止是那不冷不熱的飯菜,卻是能與人交往的溫暖,和對生活有所期盼。

■知多啲

提升晚晴生活抗逆力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主導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聯同香港大學及六間社福機構,包括香港明愛、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香港心理衛生會及新生精神康復會,在葵涌、觀塘、深水埗及將軍澳四個試點推行以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全面提升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

查詢:3917 1250

網址:www.jcjoyage.hk

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臨牀心理學家及培訓主任黃煦婷、總監林一星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4b92cea9fb3790ceaa80daaaf16fa40e.jpg(圖:imtmphoto@iStockphoto,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內容無關) ;

]]>
【有片:銀髮族養生】誰偷走了長者食慾? 藥丸吃到飽 寂寞嚥不下 //www.afterroberto.com/%e8%aa%b0%e5%81%b7%e8%b5%b0%e4%ba%86%e9%95%b7%e8%80%85%e9%a3%9f%e6%85%be%ef%bc%9f-%e8%97%a5%e4%b8%b8%e5%90%83%e5%88%b0%e9%a3%bd-%e5%af%82%e5%af%9e%e5%9a%a5%e4%b8%8d%e4%b8%8b/ Mon, 25 Sep 2017 05:09: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116 【明報專訊】食得是福,可是不少老友記愈食愈少。

長者無胃口,可能是自然衰老過程:牙齒鬆脫,消化力減弱;或疾病所致:甲狀腺疾病、炎症;亦可能是情緒困擾:抑鬱、孤獨感;甚至受藥物影響。當無胃口加上消瘦,最擔心是癌症來襲。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可讓長者再享口福,吸收充足營養。

76歲的李婆婆早前跌倒導致大腿骨骨折,手術後傷口已逐漸癒合,卻不願做運動,寧願日日卧牀,胃口亦日漸變差。老人科專科醫生黎嘉慧說,見到婆婆食不下咽,家人甚為擔心,於是向醫生求助。醫生評估顯示婆婆有抑鬱徵狀,處方抗抑鬱藥物,但兩三星期後仍未見起色;再抽血檢查發現婆婆原來甲狀腺功能低下,醫生處方補充甲狀腺素藥物後,婆婆逐漸康復,胃口明顯改善,並積極參與物理治療。

92歲病人 日服12種藥

另一名92歲病人,求診時胃口甚差,每餐只吃得下兩口粥,人自然逐漸消瘦和虛弱,要坐輪椅到診症室,而且常有肚痛不適,擔心自己患有重病。黎嘉慧檢查病人藥單,發現每日要服用12種藥物,建議他停服鈣片和通便藥水,兩星期後覆診,他的胃口完全回復正常,「每餐食到大半碗飯」,並且可以自己行入診症室。

味覺退化兼牙痛 食而無味

黎嘉慧指出,長者食慾不振很常見,自然老化過程中,味覺、嗅覺、咀嚼和吞嚥能力減弱,唾液、胃酸、膽汁和消化酵素分泌減少,導致消化力減弱,加上平日活動少,腸道蠕動減慢,都會令長者「食得無後生嗰陣咁多」。不過,除了老化過程,生理、心理和社交問題都可能有影響:

‧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癌症、感染(肺炎、尿道炎、肺癆)、腎衰竭、肝病和晚期認知障礙症

‧情緒:抑鬱症

‧生活問題:退休、孤獨、喪偶及金錢

另一個常見影響胃口的元兇,是服用大量藥物——多重用藥(Polypharmacy),黎嘉慧指出,多重用藥指同時服用5種或以上藥物。「不少長者都有慢性病,每日食十粒八粒藥很普遍,真的吃藥也吃飽。」

「部分止痛藥、抗生素、補腦藥、血壓藥和心臟藥,會影響胃口或有惡心的副作用;鈣片可令腸道蠕動減慢或致腹痛,通便藥物會令胃氣、腸氣增多,引起腹脹。」黎嘉慧指出,長者長期每日服用多過5種藥,可增加食慾不振的機率。因此,檢查病人的用藥紀錄,是診治長者食慾不振非常重要的一環;治療方案往往不是「開藥」,而是「減藥」。

了解真正食量 評估改變

「長者或家人求診時,通常說『唔想食』、『食得少』、『無胃口』,首先要了解什麼意思,問清楚每餐食量,每日進食次數及食物種類等,因為隨身體機能改變,飲食習慣會與以往有分別,例如每餐食得少了,但就少食多餐,加起來其實吃得不少。」她說,長者間中一餐吃少了未必是大問題,但若出現一些警號,便要盡快求醫跟進,包括新近出現的食慾下降、體重減輕、肚痛、嘔吐、發燒、咳嗽、失眠及情緒低落等。醫生會評估他們的用藥紀錄及身體狀况,例如牙齒及健康狀况,有需要會安排驗血、照X光、超聲波,接受老人抑鬱及認知能力評估,找出影響食慾的原因,對症下藥改善問題。

文:張意宇

圖:蘇智鑫、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5.mp4;//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12b97ac09bb63d63dba2e79fed3140e6-1.jpg抽絲剝繭——老人家無胃口,原因很多,可能是牙痛、消化力減弱、炎症,甚至是抑鬱、寂寞等,無胃口加上消瘦,最擔心是癌症。(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圖:Toa55@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12b98e93d5673c68f3490f91aebb5d7a.jpg多重用藥——不少長者長期服用大量藥物,部分藥物副作用會增加胃氣、減慢腸道蠕動,影響食慾。(圖:sacco_n@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0.jpg(圖:蘇智鑫);

]]>
【銀髮族養生】生活壞習慣 「催老」元兇 老得快 糖作怪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95%b7%e8%80%81%e5%81%a5%e5%ba%b7%e3%80%91%e7%94%9f%e6%b4%bb%e5%a3%9e%e7%bf%92%e6%85%a3-%e3%80%8c%e5%82%ac%e8%80%81%e3%80%8d%e5%85%83%e5%85%87-%e8%80%81%e5%be%97%e5%bf%ab-%e7%b3%96-2/ Thu, 23 Feb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bc929d04ebf508cb8e1c7e756e9ad17d 【明報專訊】人類奢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不止一次派人找長生不老藥,可惜2200多年後的今天,儘管醫學和科技如何進步,科學家仍未找出長生不老之法。

當面對頭髮掉落、皺紋顯現、體力下降等等衰老現實,心裏並不好受,年輕時精力充沛、皮膚飽滿的狀態為何不能維持?更甚是,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老人科教授郭志銳直言,「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加速老化」!

長生不老藥未出現,但如何延緩老化是科學家從未停止研究的課題。不用吃藥打針花錢買保健產品,一些延緩老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細胞修復力減

衰老避無可避

疫苗、抗生素、藥物、衛生設施、醫學科技等進步,使人類愈來愈長壽。可是,任何生物也敵不過時間挑戰,逐漸失去活力,身體機能衰弱、老化,最終死亡。老化不止令身體機能衰退,更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機會,延緩老化,或許是長壽秘訣。為何有些人三四十歲已老態龍鍾,有些人五六十歲仍保持青春活力?人類老化,跟基因與環境影響有莫大關係。郭志銳教授說﹕「說到底,老化與細胞新陳代謝有關。」

新陳代謝修復受損細胞

遺傳基因決定了細胞的構造,而人體由無數細胞組成,細胞透過分裂製造新細胞,藉由頻繁的新陳代謝,不斷替補和修復身體受損細胞,維持我們身體活力和生命。

郭教授解釋﹕「人要複製本來的細胞過程複雜,亦受很多因素影響導致出錯。當出錯時,新細胞功能減弱,甚至停止分裂,使人逐漸衰老,身體狀况不如當年。假如細胞分裂失控不斷增生,更可能引致腫瘤出現。」

「身體能維持健康狀况是一個『奇蹟』,因為內在與外在很多因素影響細胞。以內在因素為例,我們耗用氧氣來製造能量,然而過程會製造有害物質,就如發電廠燒煤一樣,會產生污染物。部分氧會在細胞裏轉換成自由基(氧化劑),並四處結合蛋白質、DNA、細胞膜等加以破壞,身體的抗氧化劑便是對抗自由基的物質。可是,隨年歲漸長,身體變得較無法對抗自由基,以及清除氧化作用後的廢物,傷害逐漸累積。」

「人體奧妙之處是互相制衡,互相幫助,我們才能生存。由於複製過程容易出錯,因此身體有機制進行修補工程。例如當有腫瘤出現,身體能偵察出來並殺死癌細胞。器官與器官之間亦有聯繫,互相合作,修補缺陷。」然而,人體修復受損組織能力隨時間下降,不論醫學或科技如何進步,人始終要面對死亡。

■老化原因逐個捉

◆幹細胞﹕

能複製及取代受損或老化細胞,但隨時間增長,幹細胞功能減弱,修復速度減慢。

◆累積錯誤﹕

年紀漸長,DNA累積環境造成的傷害及細胞分裂時產生的錯誤。

◆端粒縮短﹕

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可保護染色體免受破壞,但當細胞分裂時,端粒都會損失一些,細胞無法永無止境地複製。

◆糖化終產物﹕

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會累積引致慢性疾病的「糖化終產物」(AGEs),這種葡萄糖與蛋白質聚合產物,導致膠原蛋白(骨膠原)與彈力纖維變硬,不止肌膚失去彈性而產生皺紋,也使細胞失去修補、複製能力。

至於老化的外來因素,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每個人開始老化的時間和速度因此不同。「香港人進食多、熱量多,加上運動少,加速老化過程。如身體保養得好,可以延緩老化速度。」郭教授說。

■老化徵狀

◆頭髮

頭髮的生長周期由生長期、退化期和休止期(脫落期)三個連續階段組成。人年紀愈大,愈多頭髮毛囊進入休止期,頭髮容易脫落,而且不會生長新頭髮。

頭髮毛囊有細胞產生黑色素,讓頭髮呈現黑色。年紀漸長,黑色素細胞活躍度減少、新陳代謝減慢,以致白髮出現。

◆視力

水晶體因老化而失去彈性及霧化,在某些距離內聚焦顯得困難和視力模糊。

◆聽力

內耳的毛細胞隨時間受損及死亡,未能將聲音轉化為正確聽覺信號,導致永久聽力受損。

◆嗅覺

嗅球(olfactory bulb)負責嗅覺功能,隨年齡增長,嗅球內的神經纖維及嗅覺受體較少,導致嗅覺不靈敏。

◆體力

肌肉力量不夠,心肺功能變差,使體力下降。

◆皮膚

老化的皮膚細胞,分裂增生速度不及年輕時,減慢修復速度。表皮層失去水分滋潤出現細紋,當皮膚逐漸失去彈性蛋白、膠原蛋白和脂肪,皮膚看來欠彈性和不飽滿,皺紋亦隨之產生。

◆骨骼

骨的鈣裏有微小細孔,細孔內的細胞不斷新陳代謝調節骨骼更新。當身體衰老或健康欠佳時,導致骨質疏鬆,骨頭較脆弱,容易骨折或駝背。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224/elfe/_24vm500.jpg;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224/elfe/_24vm501.jpg;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224/elfe/_24vm502.jpg;]]>
【明報專訊】人類奢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不止一次派人找長生不老藥,可惜2200多年後的今天,儘管醫學和科技如何進步,科學家仍未找出長生不老之法。

當面對頭髮掉落、皺紋顯現、體力下降等等衰老現實,心裏並不好受,年輕時精力充沛、皮膚飽滿的狀態為何不能維持?更甚是,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老人科教授郭志銳直言,「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加速老化」!

長生不老藥未出現,但如何延緩老化是科學家從未停止研究的課題。不用吃藥打針花錢買保健產品,一些延緩老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細胞修復力減

衰老避無可避

疫苗、抗生素、藥物、衛生設施、醫學科技等進步,使人類愈來愈長壽。可是,任何生物也敵不過時間挑戰,逐漸失去活力,身體機能衰弱、老化,最終死亡。老化不止令身體機能衰退,更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機會,延緩老化,或許是長壽秘訣。為何有些人三四十歲已老態龍鍾,有些人五六十歲仍保持青春活力?人類老化,跟基因與環境影響有莫大關係。郭志銳教授說﹕「說到底,老化與細胞新陳代謝有關。」

新陳代謝修復受損細胞

遺傳基因決定了細胞的構造,而人體由無數細胞組成,細胞透過分裂製造新細胞,藉由頻繁的新陳代謝,不斷替補和修復身體受損細胞,維持我們身體活力和生命。

郭教授解釋﹕「人要複製本來的細胞過程複雜,亦受很多因素影響導致出錯。當出錯時,新細胞功能減弱,甚至停止分裂,使人逐漸衰老,身體狀况不如當年。假如細胞分裂失控不斷增生,更可能引致腫瘤出現。」

「身體能維持健康狀况是一個『奇蹟』,因為內在與外在很多因素影響細胞。以內在因素為例,我們耗用氧氣來製造能量,然而過程會製造有害物質,就如發電廠燒煤一樣,會產生污染物。部分氧會在細胞裏轉換成自由基(氧化劑),並四處結合蛋白質、DNA、細胞膜等加以破壞,身體的抗氧化劑便是對抗自由基的物質。可是,隨年歲漸長,身體變得較無法對抗自由基,以及清除氧化作用後的廢物,傷害逐漸累積。」

「人體奧妙之處是互相制衡,互相幫助,我們才能生存。由於複製過程容易出錯,因此身體有機制進行修補工程。例如當有腫瘤出現,身體能偵察出來並殺死癌細胞。器官與器官之間亦有聯繫,互相合作,修補缺陷。」然而,人體修復受損組織能力隨時間下降,不論醫學或科技如何進步,人始終要面對死亡。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224/elfe/_24vm500.jpg;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224/elfe/_24vm501.jpg;

]]>
【銀髮族養生】玩到老:老友記玩新科技唔OUT //www.afterroberto.com/%e7%8e%a9%e5%88%b0%e8%80%81%ef%bc%9a%e8%80%81%e5%8f%8b%e8%a8%98%e7%8e%a9%e6%96%b0%e7%a7%91%e6%8a%80%e5%94%94out/ Sun, 27 Nov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bc29baed1483f58054e7ed7dcb8583c2 【明報專訊】退休要持續學習,與時並進!

這個月是衝擊腦袋的繁忙時刻,在內地和台灣分別參展,在香港主持課程,舉辦分享講座,與兩岸三地不同的朋友交流長幼共融的發展方向和情况。

在不同的場合,有機會跟不同的退休人士交流他們的退休安排,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通點﹕持續學習、與時並進。大家都感受到社會的高速發展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像,資訊的流通不再是單靠報紙、電台、電視,而多元化的社交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更甚。人與人的溝通不可能單靠通電話、面談的方式進行,而同時處理數個社交媒體的日子已經在發生。

當內地以微信處理大部分網絡所需,香港人的主流社交通訊媒體跟台灣和內地都有差異。再看ICQ廿周年,這些年頭每幾年就有一個新的硬件和軟件取代原先慣用的工具,使用者需要重新學習。

還記得錄影機和ICQ嗎?

很多日常生活漸漸改變也不太在意,例如一個以前經常在家中提及的名詞﹕錄影。過去以錄影機和錄影帶錄影電視節目,每逢電視劇大結局,錄影機大派用場,教家中長輩學懂操作錄影機是頭等大事。之後數碼電視盛用,可以用外置硬碟錄影節目。現在,要看已經播出的劇集,只要用手機通過App就可以了。生活變得不同,老媽的角色也變了。

對於長者,剛學會的事用一段短時間就已經過時,需重新學習是很吃力的。

認識黃老太十多年,當年因為剛退休希望學習電腦,跟移民到新加坡的兒孫以互聯網聯繫。當她開始了學習電腦,才發現資訊世界極之廣闊,而且每秒鐘在變動。曾試過上午上課時剛學會的步驟,但下午回家上同一網址,所有版面給改動,使用者界面重新設計,上午剛學會的步驟完全白學了。由此,她明白學習電腦不可以刻板地記着每個步驟,而是要明白各功能和設定意義,每當軟體更新和學習新軟件,她都很容易上手。

新科技變得快 不能刻板地學

她現在經常以社交通訊聯繫志同道合的老友記,一起行山、一起攝影切磋技術,更學習相片處理程式,提升照片的效果。現時數碼攝影的門檻已大大降低,一部相機、一身行山裝束是郊野中常見的老友記形象。

深入人心的長者形象﹕男的光頭羊咩鬚、女的一個髮髻,早已不合時宜。如果你還是這樣想的,你就是OUT!

文:梁敬文註冊社工(從事長者服務)

leung3sir@gmail.com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128/news/_28YG005_.jpg電玩能手——長者學習電腦和上網已經很普遍,有時比年輕人更專業。(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退休要持續學習,與時並進!

這個月是衝擊腦袋的繁忙時刻,在內地和台灣分別參展,在香港主持課程,舉辦分享講座,與兩岸三地不同的朋友交流長幼共融的發展方向和情况。

在不同的場合,有機會跟不同的退休人士交流他們的退休安排,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通點﹕持續學習、與時並進。大家都感受到社會的高速發展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像,資訊的流通不再是單靠報紙、電台、電視,而多元化的社交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更甚。人與人的溝通不可能單靠通電話、面談的方式進行,而同時處理數個社交媒體的日子已經在發生。

當內地以微信處理大部分網絡所需,香港人的主流社交通訊媒體跟台灣和內地都有差異。再看ICQ廿周年,這些年頭每幾年就有一個新的硬件和軟件取代原先慣用的工具,使用者需要重新學習。

還記得錄影機和ICQ嗎?

很多日常生活漸漸改變也不太在意,例如一個以前經常在家中提及的名詞﹕錄影。過去以錄影機和錄影帶錄影電視節目,每逢電視劇大結局,錄影機大派用場,教家中長輩學懂操作錄影機是頭等大事。之後數碼電視盛用,可以用外置硬碟錄影節目。現在,要看已經播出的劇集,只要用手機通過App就可以了。生活變得不同,老媽的角色也變了。

對於長者,剛學會的事用一段短時間就已經過時,需重新學習是很吃力的。

認識黃老太十多年,當年因為剛退休希望學習電腦,跟移民到新加坡的兒孫以互聯網聯繫。當她開始了學習電腦,才發現資訊世界極之廣闊,而且每秒鐘在變動。曾試過上午上課時剛學會的步驟,但下午回家上同一網址,所有版面給改動,使用者界面重新設計,上午剛學會的步驟完全白學了。由此,她明白學習電腦不可以刻板地記着每個步驟,而是要明白各功能和設定意義,每當軟體更新和學習新軟件,她都很容易上手。

新科技變得快 不能刻板地學

她現在經常以社交通訊聯繫志同道合的老友記,一起行山、一起攝影切磋技術,更學習相片處理程式,提升照片的效果。現時數碼攝影的門檻已大大降低,一部相機、一身行山裝束是郊野中常見的老友記形象。

深入人心的長者形象﹕男的光頭羊咩鬚、女的一個髮髻,早已不合時宜。如果你還是這樣想的,你就是OUT!

文:梁敬文註冊社工(從事長者服務)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128/news/_28YG005_.jpg電玩能手——長者學習電腦和上網已經很普遍,有時比年輕人更專業。(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