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 vs 柏金遜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2 Jan 2024 07:27:5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認知障礙症 vs 柏金遜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關於認知障礙症的3個問題 預防須知二三事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96%bc%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7%9a%843%e5%80%8b%e5%95%8f%e9%a1%8c-%e9%a0%90%e9%98%b2%e9%a0%88%e7%9f%a5%e4%ba%8c%e4%b8%89%e4%ba%8b/ Mon, 22 Jan 2024 07:27: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005

【明報專訊】(編按: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無記性之外,還會影響哪些認知能力呢?年紀大一定機器壞並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有何分別?認知障礙症可以預防嗎?關於認知障礙症的3個問題……)

無記性≠認知障礙症 認知能力逐漸喪失

陳太:醫生,我近來經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裏,煮飯又忘記關火。比較無記性,是否患有認知障礙症?

醫生:陳太,不用擔心,沒記性不等於患有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記憶力受影響外,其他認知能力亦會逐漸喪失,包括語言能力、視覺間判斷、執行能力、計算和決策等方面,以至日常生活、行為及情緒亦受影響。

關於認知障礙症的3個問題 預防須知二三事
無記性等於患有認知障礙症嗎?可以預防嗎?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認知障礙症非正常老化 常見2類型: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陳太:年紀漸大是否比較容易患有認知障礙症?

醫生:認知障礙症並非正常老化,不是年紀大就一定會患上;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腦細胞病變而急劇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類型,佔所有病例50%至75%。患者會漸進式衰退,當腦細胞病變及死亡,導致某些機能或能力喪失,從而出現記憶力衰退、說話失去重點及經常重複說話等徵狀。

第二常見類型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腦中風或血管疾病導致患者腦部損壞,每一次中風,患者腦部功能便隨之退化,所以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衰退大多是梯級式。其他包括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亨廷頓舞蹈症、腦部創傷、腦部腫瘤或腦積水、病毒感染、缺乏維他命及荷爾蒙、精神問題如焦慮及抑鬱、酗酒等,亦可引致認知障礙症。


相關閲讀:【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預防認知障礙 食得均衡多用腦

陳太: 認知障礙症可以預防嗎?

醫生:要預防認知障礙症,應避免吸煙及酗酒,保持均衡飲食,選擇低糖、低鹽、低油的食物,恆常運動亦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從而保持腦血管健康。此外,培養健康嗜好及個人興趣,學習新技能,令腦部有更多刺激,對腦部健康也有益處。當然,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早發現,亦非常重要。

陳太:明白了,醫生。

文:鄺盈芮(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醫生)

(醫學滿東華)

]]>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www.afterroberto.com/%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6%9c%aa%e8%81%bd%e9%81%8e-%e6%b8%af%e5%a4%a7%e8%aa%bf%e6%9f%a5%e5%9c%98%e9%9a%8a-%e7%94%9f%e6%ad%bb/ Fri, 19 Jan 2024 08:0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90

【明報專訊】(編按: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3年前見病情轉差,覆診時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預設醫療指示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政府正擬就「預設醫療指示(AMD)」及「不作心肺復蘇術命令」立法,港大社會科學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約75%受訪者未聽過AMD,近七成從未聽過「安寧照顧」(專為晚期病人而設的身心照顧服務),不過經調查人員簡單解說,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接受設立AMD。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指出,結果反映受訪者對有關議題認識十分貧乏,呼籲加強生死教育,「讓市民及早認識,未雨綢繆」。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服務使用者邱婆婆(左)是晚期柏金遜患者,她早年了解到預設醫療指示,一直關注該議題,自己已簽署,表明病危時不用急救。(楊晨攝)

港大調查 75%市民未聞「預設醫療指示」 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是次調查屬「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一部分,於去年7至10月訪問到1506名本港成年市民。結果顯示,約76%受訪者談論生死話題時並未感到不自在,當中近40%表示樂意;然而大部分人未聽過「預設照顧計劃」或AMD。當受訪者簡單了解有關資訊後,大多數人均願意接受安寧照顧和預設照顧計劃(見表)。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願為自己設立AMD。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相關閲讀:【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家人意願三成取態中立  建議多與家人溝通

身兼安寧頌項目總監的周燕雯說,調查發現受訪者較能確定自己的AMD需要,但對於家人意願,有三成受訪者取態中立,顯示受訪者對家人取向並不十分了解,強調多與家人溝通的重要。她續稱,本港生死教育不足,令市民難接觸該議題,是次調查顯示死亡非忌諱話題,政府就相關議題立法正值適當時機,今年1至4月安寧頌將圍繞有關立法議題,舉辦社區教育講座。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昨日發布一項關於本港市民對安寧照顧等概念的調查結果,社科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周燕雯(右二)說,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有關議題陌生。80歲邱婆婆(中)早前簽署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接受插管等侵入性治療及急救,希望「順其自然」。(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提供)

相關閲讀:【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柏金遜婆婆:不想電擊及侵入性治療 盼順其自然

安寧頌服務使用者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早年從報章了解AMD,3年前有見病情轉差,在一次覆診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邱婆婆自言想順其自然,表明不想接受電擊及侵入性的治療,「我已經很老,不需要再救,這個柏金遜病都令我幾辛苦,現在腳都在震」。安寧頌服務團隊向她進一步介紹有關知識,並幫助她與身在加拿大的胞弟溝通,達成共識。

邱婆婆的醫生、律敦治醫院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副顧問王自強醫生說,預設照顧計劃是個全面溝通的過程,讓晚期病患者精神上仍有能力自行做決定時,預先與家人或醫護表達日後不能自決時的醫療及個人計劃,透過AMD可決定在指定情况下拒絕哪些維生治療。

]]>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6%89%8b%e9%9c%87%e6%88%90%e5%9b%a0%e5%a4%9a-%e5%85%bc%e6%9c%89%e8%a1%8c%e5%8b%95%e7%b7%a9%e6%85%a2-%e8%82%8c%e8%82%89%e5%83%b5%e7%a1%ac/ Tue, 28 Nov 2023 09:01: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429

【明報專訊】(編按: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若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明報製圖/axllll@iStockphoto)

手震是年老退化?柏金遜早醫有得救

「控制不了自己,雙手不停在震,連雙腳也顫抖,真是尷尬死了。」年逾七十的劉姐,因為手震不受控制,把自己困在家中。

手震是單純老年退化引起?老年退化是否需要醫治?手震可否治療?

當劉姐與丈夫老黃推門進診所,我真是有點意外,實在沒有想到他們會從澳門老遠跑來。劉姐今年70多歲,常說自己是地道澳門人,因為自3歲隨父母由順德移居澳門後,便沒有離開過那片土地。朋友之間常喚她作「澳門掌門人」,因為無論是澳門的歷史掌故、風景名勝、叱咤人物、政府架構、經濟體系,她都能一一如數家珍。對於我,劉姐必定是澳門美食「地膽」。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手震成因多–手震有多種成因,心情緊張、甲狀腺亢進、柏金遜症等都可能引致手震。(AsiaVision@iStockphoto)

相關閲讀:【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唱家班上台手揗腳震 「澳門掌門」變隱蔽婆婆

我與劉姐在港澳長者服務交流會上認識,是10多年的老朋友。每當有交流活動訪澳,劉姐必盡地主之誼。她熱情好客,總會帶我們到最地道的風味菜館去。不過,近年港澳協作護老工作上,我已沒碰上劉姐。接替她的同事欣然告知:「劉姐同老公一齊退休了!她優哉游哉,十分開心。劉姐是唱家班,之前在社區會堂表演,大家都拍爛手掌。梁醫生,下次她有表演,你記緊來捧場!」

老朋友過着豐盛的退休生活,真是最大安慰。所以,當我一見到劉姐,就忍不住問:「劉姐,你好嗎?有沒有唱歌?幾時有表演啊?」怎知語音未止,劉姐已連珠炮發將她的近况一一道來。

「哎啊,梁醫(劉姐總是喜歡這樣稱呼我),還問我有沒有表演!3年了!3年來我沒開口唱過一句。唉,真慘……不!與疫情無關。隔離限聚那段時間,日日困在家中。現在疫情緩和,我心情比之前更差。莫說出外練歌,即使在家中,我也不願意開口!」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行路緩慢 站不穩險跌倒

「噢,梁醫。不是聲帶有問題。而是我手揗腳震啊!我揸起咪,雙手就震到不得了,搖上搖落,沒辦法對準個嘴,真的很『肉酸』。我只想搵窿蜎!我也試過用企咪,但就變成雙腳揗揗震。」

「我有睇醫生,家庭醫生介紹我去政府專科,但是吃了藥都沒好轉。唉,梁醫,關鍵不在此,最慘是前陣子我與老黃返順德探親。親戚3年沒見,一見面,大家竟然……唉……」

劉姐情緒起伏,欲言又止。我唯有向老黃問個究竟。老黃轉告:「噢,不是什麼大件事。只是各人見到小花(劉姐的小名)都關心起來,忍不住問候她!」

他續說:「唉,小花不愛聽,但我仍然要說。其實我都覺得,小花自兩年前開始手震就老了很多。她最先只是右手揸咪唱歌,震得比較明顯。小花嫌肉酸,索性不去唱歌,只留在家。但情况變得更差,行又震、坐都震。我鼓勵她多走動。通關之後,我們就自駕遊,返鄉下。小花行路好慢,雙腳似是提不起,拖着行。兄弟姊妹一見到她,自然關心起她上來。有一次食完飯,小花起身去廁所,一轉身就企不穩,差不多趴在地下。好彩我當時醒目,即刻扶起她。其實還有一次,小花也是轉身就……」

劉姐此時忍不住插嘴:「不要再說了!醫生說是退化。梁醫,老人專科能否醫治退化?手震能否治癒?」

遺傳、甲亢可致手震

這些都是好問題。老人專科的範疇究竟包含什麼?年老退化能否醫治?需不需要醫治呢?一時間,很難一一解說清楚,或者先從簡單問題入手。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任何年齡的人每遇心情緊張,手便會不期然抖動,這是自然現象。不過如果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家族中人亦會有類似情况。然而這類型手震一般並無大礙,不會影響身體其他功能。如果病者自覺尷尬、不能忍受的話,可要求醫生處方藥物減輕顫抖。

另外一個與生理有關的手震原因,就是患上甲狀腺亢進。患者一般都是介乎10幾至30幾歲女性,我太太亦是在30歲那年得病。那時她提壺斟茶,竟然瀉滿一枱;舉箸夾餸,夾那件、跌那件,才發現她原來手震得厲害,檢查後證實患有甲狀腺亢進。若此病發生在老年,患者男女發病比例大致相若,並沒有女多於男的現象;而且徵狀亦沒有年輕患者般顯著,往往要透過驗血才可確診。甲狀腺亢進是一個可治理的疾病,長者若發現有手震徵狀,及早檢查為佳。

當然,較嚴重疾病如中風、腫瘤、腦退化等亦會有手震徵狀。但患者除了手震外,往往兼有其他影響小腦運作的徵狀如言語不清、行路搖擺不定等,很少只呈現手震單一病徵。


相關閲讀:【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年長患者難察行動緩慢 延誤醫治

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50歲左右的患者若出現徵狀會較易察覺,若年紀較大,徵狀常被誤為因年老體弱、行動緩慢所致。如果病人未有提出,家人又未察覺,往往會延誤醫治。病人得了後遺症,變得長期行動不便,甚至臥牀不起。因此,柏金遜症絕對不容忽視。

「梁醫!你這樣說,我是否患上柏金遜症?」劉姐按捺不住地問。

我坦白地回答:「成數高。柏金遜症初期徵狀,多以手震為先,而以身體一邊較為明顯。根據老黃描述,你亦有類似情况。雖然你的活動能力至今仍未有大問題,但是兩次轉身時差不多跌倒的險象,亦正符合此症較後期徵狀。要診斷柏金遜症,一定要從患者病徵及病歷推測,再以臨牀檢查作實,包括動作速度、起步轉身穩定度、靜止及提高雙手顫抖度、肌肉緊繃度、字體書寫變更度、聲音沙啞度等。我們還可利用正電子掃描確定腦部多巴胺的情况。」

「噢,梁醫生,如果小花真的確診柏金遜,是否遲早會變成癡呆?」老黃絕望地問。

藥物控制徵狀 物理治療保活動能力

「當然不是!柏金遜症雖然同樣是退化性疾病,但與認知障礙症的病理不同。柏金遜症患者大都能保持正常思維,認知能力與同齡人士沒大分別。雖然現階段未有根治柏金遜症的方法,但藥物能有效地控制病徵。一般患者在服藥後,活動能力會改善,顫抖會減輕,日常生活的困擾亦會減低。不過,藥物需要長期服用,自行中斷會令病情反覆。另外,物理治療可增強病人活動能力及減低跌倒風險。病人只要跟從治療師設計的個人化復康運動計劃來鍛煉,一般都會在肌肉、關節、步姿、轉移動作,以至助行器使用技巧等有改善。當然,還有職業治療及心理輔導作跟進。現階段必須先要為劉姐檢查,才可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初步檢查,指標明顯,已可確定劉姐患上柏金遜症,藥物亦產生即時效果,病情很快得以紓緩。我寫了轉介信,希望她回澳門後獲跟進治療。我深信輔以適當運動訓練,劉姐筋肌得以紓緩,很快可回復正常生活。

果然,相隔6個月之後,我已收到邀請:「梁醫,我將於下月在澳門綜藝館舉行一場歌唱表演,誠意邀請你及夫人同來。我已在你最喜歡那間餐廳訂了一席。屆時你定必要來啊!」

劉姐既然久休復出,怎樣說,我也要過澳門捧捧場!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好好照顧自己  每天給自己幾分鐘做關懷練習(仁濟健康快訊)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7%85%a7%e9%a1%a7%e8%80%85%e5%a5%bd%e5%a5%bd%e7%85%a7%e9%a1%a7%e8%87%aa%e5%b7%b1-%e5%81%9a%e9%97%9c%e6%87%b7%e7%b7%b4%e7%bf%92/ Thu, 31 Aug 2023 04:0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473 【明報專訊】認知障礙症患者獨特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往往令照顧者無所適從,容易出現倦怠(caregiver burnout)或情緒問題。正努力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你,請也好好照顧自己!(編者按:照顧者可以每天在忙亂生活中讓自己停下來數分鐘,做自我關懷練習。縱使在困難時候,照顧者更要給予自己一份仁慈和疼惜,才能維持身心平衡,繼續在漫長的照顧者道路走下去。)

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不同的行為、情緒問題 照顧者無所適從

認知障礙症患者早期一般會有迷路、性格改變、不能獨立處理某些日常活動等病徵。在這個階段,照顧者尚可以學習溝通技巧、記憶遊戲、日常照顧訓練等,以減輕患者的行為和情緒問題。若患者病徵嚴重或去到晚期階段,可能會大小便失禁,有暴力行為,認不到至親,有抑鬱傾向,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照顧者付不少時間和心力去學習照顧患者,而患者狀態卻每况愈下。在輔導室中會聽到照顧者表達: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好好照顧自己  每天給自己幾分鐘做關懷練習(仁濟健康快訊)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殊不容易,照顧者在困難時候,更要給予自己一份仁慈和疼惜,才能在漫長的照顧者路上繼續走下去。

「佢成日搵嘢掉我,再係咁落去,我驚我忍唔住會打佢。」

「咁多個兄弟姊妹,得我肯同住照顧佢,但佢𠵱家日日話我迫害佢,搶晒佢啲錢……」

「已經仆心仆命咁照顧佢,佢仲成日鬧我,講啲說話好難聽,真係唔想再理佢。」

「佢已經完全唔認得我,無論我做幾多,佢都唔會好番,好無奈無助。」

「我其實想佢快啲走(死),我咁諗會唔會好不孝?」


相關閲讀: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照顧者長年付出身心俱疲 或出現焦慮抑鬱傾向

這些說話反映照顧者開始有倦怠狀况,感到身心俱疲,長年累月的付出沒有意義,不再有動力照顧,對患者感到厭煩,更出現焦慮抑鬱傾向等。照顧者辛酸和內心複雜的情緒往往不為外人所明白。照顧者除了可以尋求專業輔導和社區支援服務以紓緩壓力外,不妨嘗試多一點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 。

心理學家Kristin Neff提出自我關懷概念可分成3個部分:

1. 善待自己

當自己正在受苦時,嘗試體諒自己和對自己溫柔,不要忽略自己的情緒需要。

2. 共同人性

意識到世事沒有完美,所有人都會有經歷困難和脆弱的時候,你不是孤單一個。

3. 靜觀

活在當下,不要批判或壓抑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照顧者自我關懷練習 每天停下來數分鐘 

照顧者可以每天抽幾分鐘,在忙亂生活中讓自己停下來,做自我關懷練習:

1. 找個安靜地方,閉起雙眼慢慢感受自己的一吸一呼

2. 回想最近遇到的困難,感受一下此時此刻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反應

3. 嘗試溫柔地跟自己說:「此刻是艱難的,我感到辛苦。每個人都有難受的時候,其他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我並不孤單」

4. 給自己一個擁抱,感受手心的溫度,關心一下自己,對自己說:「我最近已經好努力,辛苦了。世事沒有完美,有些事不由我們控制,願我能接納自己和原諒自己」

透過定期自我關懷練習,能使照顧者察覺和接納自己不同的感受,避免過分抑壓難受的感覺。在困難時候,更要給予自己一份仁慈和疼惜,才能維持身心平衡,繼續在漫長的照顧者道路走下去。

文:張雯婷(荃灣地區康健中心註冊社工)

]]>
【認知障礙症】初中晚期訓練目標有不同 職業治療師設計遊戲、感官刺激助減緩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5%88%9d%e4%b8%ad%e6%99%9a%e6%9c%9f%e8%a8%93%e7%b7%b4%e7%9b%ae%e6%a8%99%e6%9c%89%e4%b8%8d%e5%90%8c/ Mon, 28 Aug 2023 04:16: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349 認知障礙症會令病人的記憶力變差,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自理能力,雖然暫未有延緩腦部衰退的藥物,惟按照患者不同程度的病情,接受合適的職業治療有助減慢病情惡化的速度。betway体彩 職業治療師梁偉邦解釋,認知障礙症病情大致可分為初、中、晚期,職業治療師會為不同階段的病人設計不同訓練和遊戲,以達致相應的訓練目標。

【認知障礙症】初中晚期訓練目標有不同 職業治療師設計遊戲、感官刺激助減緩病情
職業治療師會因應認知障礙症初、中、晚期階段的病人,設計不同訓練和遊戲,以達致相應的訓練目標。(網上圖片)

相關閲讀: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認知障礙症初期患者:訓練腦力

梁偉邦指出,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一般只有輕微的記憶問題,因此可集中訓練其腦力,治療師會使用電子訓練工具,例如平板電腦、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安排一系列認知訓練,以鍛煉患者的記憶力、專注力、感知能力,以及邏輯推理和運算能力等。訓練主題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場景,令長者有熟悉感及親切感,增加訓練趣味性。

  • 遊戲例子一:剔點心

此為一個電腦遊戲,電腦屏幕上會出現多款茶樓點心,例如叉燒包、腸粉等,患者需在15秒內牢記3款指定點心,然後在下一頁畫面,於眾多點心中,點擊剛才指定的三款點心。起初會先由3款點心開始,成功後會逐漸增加點心數量,患者成功記得愈多,愈有滿足感,此舉有助訓練其短期記憶能力。

  • 遊戲例子二:計面值

利用硬幣或零錢,患者要在10秒內計算面值,有助訓練其運算能力。

中期患者:探索不同感官

梁偉邦表示,中期患者的短期記憶一般已嚴重受損,理解能力有限,要他們學習新事物和新的學習方法很困難,治療師會按照患者的能力,安排他們較為熟悉或簡單易明的活動,並且會着重於探索性和感官性的活動訓練,減少需要多技巧和文字的應用,冀讓患者在活動中能享受過程,減少挫敗感。基於中期患者的認知能力欠佳,應用電腦素材已不太合適,治療師通常會安排與病人單對單或小組,利用一些簡單工具作訓練。

  • 遊戲例子一:接龍遊戲

遊戲以小組形式進行,治療師先將不同顏色的牌派予組員,遊戲開始後,治療師會在桌上出一張顏色牌,然後請組員輪流出示手中相同顏色的牌。

  • 遊戲例子二:執顏色球

桌上會放置很多不同顏色的毛毛球,患者需按指示逐個取走,然後點算;之後可增加難度,患者只可按指示取走某種顏色的毛毛球,然後點算。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晚期患者:多感觀刺激訓練

後期患者的記憶、語言及肢體活動問題受嚴重影響,因此設計的訓練主要是多感觀刺激活動,集中於刺激眼、耳、口、鼻及皮膚五感。梁偉邦解釋,多感觀刺激訓練的理論來自荷蘭,讓患者在一個輕鬆、舒適和無壓力的環境下,透過有系統的感官刺激,有助紓緩晚期認知障礙症所引致的焦慮不安、抑鬱等問題,同時亦能促進記憶力及表達力、增強集中力。

【認知障礙症】初中晚期訓練目標有不同 職業治療師設計遊戲、感官刺激助減緩病情
晚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可以進入一個多感觀刺激的房間,房內有不同效果以刺激患者的五感。(圖片由betway体彩 提供)

患者可以進入一個多感觀刺激的房間,房內有不同效果以刺激患者的五感:

  • 視覺刺激:多元化燈光及投射效果
  • 聽覺刺激:音樂與音效
  • 嗅覺刺激:香薰
  • 味覺刺激:嘗試不同食物味道
  • 觸覺刺激:觸摸不同觸感的毛娃娃
]]>
【認知障礙症】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2分鐘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準確度約84%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5%81%b5%e6%b8%ac%e6%82%a3%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9%a2%a8%e9%9a%aa-2%e5%88%86%e9%90%98%e5%88%86%e6%9e%90%e7%9c%bc%e5%ba%95/ Fri, 02 Dec 2022 08:28: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038 【明報專訊】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出現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下降等認知能力退化問題。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一人罹患認知障礙症,而患者當中超過一半屬阿茲海默症,診斷方式不普及或具入侵性。中大醫學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透過分析「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2分鐘便能夠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八成。團隊表示,新診斷技術應用簡易,冀縮短求診者輪候門診的時間,目標一年後將人工智能系統及眼底相機併合,可以臨牀應用。


相關文章:【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 2分鐘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會過度積聚不正常物質,包括β-類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引致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下降等認知能力退化問題。

研究團隊利用近1.3萬張來自648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3240名一般人的「眼底相」訓練人工智能,準確度為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達93%和82%。求診者只須每隻眼影兩張眼底相,再傳至人工智能系統,便可在2分鐘內得出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牀專業顧問區頴芝表示,現時診斷需透過偵測澱粉狀蛋白的方法,例如正電子腦掃描或通過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等,惟仍不普及或具入侵性,難以準確診斷,而新技術診斷過程毋須接觸眼球,因此不會感到疼痛。


每張「眼底相」約800元 費用較現行測試大降

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表示,現時用作診斷的正電子腦掃描價錢約兩萬元,亦不普及,而每張「眼底相」則只需約800元。他期望新技術可減少求診者輪候門診約兩年的時間,目標於一年後,將人工智能系統及眼底相機併合,以中大醫院作試點,在臨牀應用。


【認知障礙症】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2分鐘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準確度約84%
求診者只需每隻眼睛拍攝兩張眼底相,再傳至人工智能系統,兩分鐘內便分析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每張「眼底相」約收費八百元,較現時用作診斷、約兩萬元的正電子腦掃描價錢便宜。(賴俊傑攝)

個案:變焦慮健忘 及早發現患輕度阿茲海默症

72歲的陳太於2019年起變得焦慮及健忘,經常重複說話,甚至忘記練習逾10年的太極招式。她於去年7月求醫並透過影「眼底相」,發現患上輕度阿茲海默症。她說過程中「冇乜唔舒服」,較其他需更衣檢查的方式方便。


相關文章:黃斑點病變 深近視屬高危 昔日致盲眼疾 今激光、超微創手術助挽救視力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97%a5-%e5%8f%8a%e6%97%a9%e5%af%9f%e8%a6%ba-%e9%99%84%e9%98%b2%e8%80%81%e9%a4%8a%e7%94%9f%e6%b3%95%e5%89%87/ Wed, 21 Sep 2022 04:29: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369 「無記性」就等如患上認知障礙症(Dementia)?如果記憶力減退兼出現詞不達意、處理日常事務出現困難、方向感減弱等情况,便有可能患上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輕度認知障礙是正常老化及認知障礙症之間的中途狀態。有研究估算,在60至64歲長者當中,約7%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另有本地研究指,香港每年有6.3%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發展成認知障礙症。雖然現時未有藥物能根治認知障礙症,但只要及早評估治療,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包括適量運動及健康飲食,有機會減慢退化速度,避免腦部功能「跳崖式」大幅衰退,有醫生更建議7個防老養生法則。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日」,立即身體力行了解和關心更多身邊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和其照顧者!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徵狀,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有助緩減病情發展至認知障礙症。(網上圖片)


注意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改變 及早評估有望「逆轉」病情?

拆解輕度認知障礙 及早評估與改善生活習慣 或有助逆轉病情

長者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情况並不罕見,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表示,研究估算在60至64歲長者當中,約有7%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到80至84歲發病率跳升至25%;而每年約有10%至15%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衰退成認知障礙症,較一般長者的1%至3%發病率高。香港每年有6.3%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有部分受訪者在出現症狀後5年,認知能力維持相若或有改善,證明患上輕度認知障礙也有機會逆轉!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輕度認知障礙分為兩類型:遺忘性,即記憶力衰退;非遺忘性,主要影響語言或其他認知能力,故要留意長者最近有否出現一些行為或表現的改變,例如患者需要有提示才能記起近日發生的事情、與人傾談時偶爾詞不達意、方向感減弱易迷路等……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只要接受治療便可痊癒,而認知障礙等症狀也會消失。可是,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兩者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慢退化速度呢?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兩方面改善生活習慣:適量運動及健康飲食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當有患者確診認知障礙症時,不僅患者本人會擔心,相信其家人亦會絞盡腦汁為未來如何給予適切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作好準備。究竟家人可以怎樣做呢?原來小至日常陪伴做運動,大至「執屋」也有助減低患者跌倒的風險,都對患者有幫助。

認知障礙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有職業治療師指,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主要着重認知訓練,由於其認知能力尚可,訓練內容會較仔細,而大部分的訓練均涉及日常生活的題材,以令長者更有親切感,增加趣味。例如有訓練會要求患者,在15秒內牢記電腦屏幕上曾出現的多款茶樓點心,之後在下一個畫面,讓他們在眾多點心中點擊剛才出現的點心。初時會要求記3款點心,成功後逐漸增加點心數量,當患者成功愈多,滿足感會愈大,這個遊戲主要訓練患者的短期記憶。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網上圖片)認知障礙症患者若及早接受職業治療訓練,例如透過遊戲、拼圖或其他腦部訓練,或許能有助減慢記憶力衰退或其他精神問題。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形態,能有效降低不少於四成的認知障礙症風險。地中海飲食以蔬食為基礎,輔以全榖類、豆類;肉類則以魚類及海鮮為主,較少攝取紅肉。強調吃在地當季盛產,少加工食物。地中海飲食其實是一個對身、心、靈都有幫助的飲食形態。因為它強調每天運動、與人共餐、感恩食物、愉快分享……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找出拒食原因 —— 長者體重減輕及不願進食,可能是嚴重疾病徵兆,必先要排除嚴重疾病的可能,再嘗試找出拒食原因。(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與疾病無關,Toa55、anutr tosirikul@iStockphoto)

無記性皆因腦神經細胞退化?麥得飲食11大健腦食材 增強記憶力 長期病患忌全麥五穀

麥得飲食(Mediterranean-DASH diet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 MIND Diet)是從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與得舒飲食(DASH Diet)結合而成 ,研究證實可延緩腦衰退的速度。想知道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及貼近健腦原則,可參考文章中麥得飲食法所建議健腦飲食方法!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高嘌呤惹禍——痛風人士要注意進食豆類和果仁的分量。(ThamKC@iStockphoto)

照顧者適時減壓 學懂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生活之道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病者的身體和自理能力逐漸衰退,甚至完全依賴其他人照顧時,照顧者需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各種負面情緒湧現,自身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視……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之道 改善溝通、進食有技巧

確診認知障礙症的患者,由於其認知能力慢慢下降,記憶、說話和溝通能力會愈來愈差,患者容易變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當病情發展至中後期,更有機會出現進食及吞嚥困難情况,或出現缺水、營養不足,最嚴重可能會因為食物「落錯格」引致肺炎而死亡。因此家人不論在溝通和飲食上都應做好心理及生活上準備,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想法,方便照顧其生活。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betway体彩 高級言語治療師徐敏儀表示,家人或照顧者除了要學習理解認知障礙患者想表達的意思外,更要在語氣態度、說話內容,甚至環境都要花點心思,與患者保持雙向溝通!

【認知障礙症】走進腦退化的世界(安老2.0)

也許腦退化患者失去了言語溝通和表達能力,但他們依然擁有某程度的認知和感覺,仍然能夠感受光的溫暖、植物的香氣、音樂帶來的快感。腦退化患者與我們一樣,有自己的感覺和思想,為什麼只因他有認知障礙,就要預設他「應有」的生活形態,把我們的思維、習慣硬加在他身上呢?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Young Old 防老養生有法 小改變生活模式 大改善預防老人病出現(附:7個防老養生法則)

與其擔心自己有一天患上認知障礙症,不如身體力行,由初老開始對認知障礙症或各種老人科疾病等有更多的了解,病向淺中醫方為良策。有醫生提醒,切勿「自己嚇自己」!更建議各位young old注意 7個防老養生法則,只要生活有小改變,便可大改善老人病的出現!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梁萬福醫生建議,Young old可以實踐7個防老養生法則。你做得到嗎?
]]>
拆解輕度認知障礙 及早評估與改善生活習慣 或有助逆轉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6%8b%86%e8%a7%a3%e8%bc%95%e5%ba%a6%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5%8f%8a%e6%97%a9%e8%a9%95%e4%bc%b0%e8%88%87%e6%94%b9%e5%96%84%e7%94%9f%e6%b4%bb%e7%bf%92%e6%85%a3-%e6%88%96%e6%9c%89%e5%8a%a9/ Mon, 30 May 2022 02:3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984 隨年齡增長,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記憶力衰退,但如果忘記約會、遇到舊朋友想不起名字、被身邊人指說話重複等,就需要多加注意,這有機會是患上輕度認知障礙。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輕度認知障礙是正常老化及認知障礙症之間的中途狀態,一旦未有改善,有可能惡化成認知障礙症,因此如有任何懷疑,建議求醫接受認知功能測試以作篩查。

長者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情況並不罕見,邵醫生表示,研究估算在60至64歲長者當中,約有7%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到80至84歲發病率跳升至25%;而每年約有10%至15%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衰退成認知障礙症,較一般長者的1%至3%發病率高。另外,有本地研究顯示,香港每年有6.3%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但亦有部分受訪者在出現症狀後五年,認知能力維持相若或有改善,證明患上輕度認知障礙也有機會逆轉。

腦部不同區域主管不同功能,例如額葉負責思考、記憶、行為和動作;顳葉負責聽覺、學習及感情,腦退化症的症狀就取決於哪個區域受到影響。如何判斷是「無記性」或患上輕度認知障礙?邵醫生指,無記性的人多數會偶然忘記最近發生的事,但過一會便能想起;亦可能間中詞不達意,但知道個人心中想說的內容;而且判斷力、方向感及時間觀念正常。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則忘記事情的頻率較多,有時要別人提醒才能記起;語言方面有較多時間詞不達意;當要處理較複雜及多步驟的事情,例如網上銀行轉帳、使用電子支付等,要較多時間處理,亦容易在新環境迷路。

邵家樂醫生表示,除了記憶力衰退,若發現長者認 知功能下降,例如在乘車及轉車時感到困難,穿衣不 如以往整齊,家居環境愈來愈亂就要提高警覺。
邵家樂醫生表示,除了記憶力衰退,若發現長者認知功能下降,例如在乘車及轉車時感到困難,穿衣不如以往整齊,家居環境愈來愈亂就要提高警覺。

 

進行評估以量度不同認知領域

輕度認知障礙主要分為遺忘性及非遺忘性。遺忘性較為常見,即記憶力退化,此類發展成阿茲海默症的機會較高。非遺忘性主要出現語言及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注意力及判斷力下降。邵醫生指,65歲以上、教育水平較低、有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病史、有高血壓、中年糖尿病及中央肥胖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人士,也屬於輕度認知障礙的高危一群。帶有高危基因或有抑鬱等精神症狀、吸煙及缺乏運動,都是患上輕度認知障礙的重要因素。

邵醫生指,醫生會先了解長者病史、查問其認知問題、檢視藥物副作用、查看睡眠質素及觀察心理問題,並進行全面的醫學和神經系統檢查,以排除非退化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過程中會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進行篩查,以量度不同認知領域,評估需時大約10至15分鐘,並會根據年齡及教育程度決定評分是否正常。有需要時會轉介臨心理學家進行詳細測試,評估患者大腦的各項認知能力;一般還會配合神經影像進行診斷,例如透過磁力共振(MRI)觀察細微變化,有否出現海馬體或顳葉縮細、輕微中風或微出血等。

 

多活動 刺激大腦功能

要減低認知能力減退或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邵醫生強調應多運動、多動腦筋及保持社交活動。他指出,目前沒有藥物根治輕度認知障礙,最重要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預防腦部創傷,維持腦部健康,良好控制血糖、血壓及體重,戒煙及戒酒等。另外,世建議65歲或以上健康的長者應定期進行體能運動,平日應多活動,如每日步行30分鐘;每星期亦要有兩至三日進行中高強度的體能運動,如急步行、游泳或行山,以增強肌肉耐力及增強心肺功能。同時亦可進行鍛煉肌肉運動,強化下半身的肌肉及提升平衡力。邵醫生補充,長者應依照健康飲食金字塔飲食,遵循三低一高(即低脂、低鈉、低糖和高纖),攝取均衡及優質營養;也要有充足睡眠,保持心境開朗,這都有助維持長者的認知功能。

]]>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www.afterroberto.com/%e8%bc%95%e5%ba%a6%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6%82%a3%e8%80%85%e8%a1%8c%e7%82%ba%e6%98%93%e6%9c%89%e8%ae%8a-%e9%9d%9e%e8%97%a5%e7%89%a9%e6%b2%bb%e7%99%82%e7%b7%a9%e6%b8%9b%e8%85%a6%e9%80%80/ Mon, 25 Apr 2022 04:19: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521 年紀大可能機器壞,惟出現無記性、反應慢等退化表現,其實並非理所當然,這有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已悄悄影響長者。輕度認知障礙即患者的認知功能較同齡人士遜色,雖仍可應付個人日常起居,但若任由認知功能繼續衰退,發展成認知障礙症的機會會較一般長者高5至10倍。及早察覺箇中一些行為表現,經醫生評估後,可循非藥物治療入手:預防三高、多做運動、多動腦筋等,可望有效幫助大部分患者維持自理能力、甚至改善認知功能,繼續做個精靈醒目的老友記。

 

注意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改變 記憶力、溝通、判斷力減弱

別以為長者出現輕微的認知力下降是正常,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指出,輕度認知障礙是介乎正常老化與認知障礙症(Dementia)之間的過渡階段。這類患者依然有能力照顧自己,只是部分認知功能,例如記憶力、溝通表達或判斷能力等開始減弱。輕度認知障礙分為兩類型:遺忘性,即記憶力衰退;非遺忘性,主要影響語言或其他認知能力,故要留意長者最近有否出現一些行為或表現的改變:

.患者需要有提示才能記起近日發生的事情

.與人傾談時偶爾詞不達意

.處理銀行事務或購物付款等出現困難

.方向感減弱,較易在新環境迷路

邵醫生稱,記憶力減退比較容易被患者及親友察覺,但其他認知能力的功能下降則較容易被忽略。故此若家人或照顧者發覺長者的居所愈來愈雜亂、衣履不如昔日般整潔,或乘車、轉車出現困難等情况,務必提高警覺。

 

輕度認知障礙風險隨老化增加

輕度認知障礙在長者人口中並不罕見。研究顯示,在60-64歲年齡層估算流行率大約為百分之七,在80-84歲年齡層則高達百分之廿五。至於加速認知功能衰退的因素又是什麼?「除年齡增長外,教育程度較低、三高、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肥胖、吸煙、以及運動量不足,都是輕度認知障礙的高危因素。」

輕度認知障礙雖然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但卻有機會演變成認知障礙症。「每年約有10-15%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衰退成認知障礙症,較一般長者的1%-3%發病率高。」

有研究亦顯示,輕度認知障礙並非完全不可逆轉,部分人在確診輕度認知障礙的5年後,認知能力仍可維持、甚至有所改善。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指出,輕度認知障礙屬介乎正常老化與認知障礙症之間的過渡階段,若能及早求醫接受評估,有機會減慢惡化。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指出,輕度認知障礙屬介乎正常老化與認知障礙症之間的過渡階段,若能及早求醫接受評估,有機會減慢惡化。

 

非藥物治療 慎防三高、保持良好飲食、運動習慣

未來老齡人口愈來愈多,預期至2039年本港長者人口多達250萬,推算屆時有超過20萬人,即每12名長者就有一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對長者、其照顧者和社會構成重大影響。

如何好好「守護」認知功能?邵醫生表示,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根治輕度認知障礙,更重要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他形容認知功能退化猶如「落斜坡」,每個人的幅度不同。隨着年紀漸老,要應對或預防輕度認知障礙,首要是慎防三高及心腦血管病,因為一旦中風,腦部功能便有機會如跳崖般大幅衰退。

患者還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多攝取優質營養,日常要多做帶氧運動和多動腦筋,保持正常社交活動,對協助維持長者的認知功能十分重要。邵醫生強調,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有助緩減病情發展至認知障礙症。

 

有懷疑及早求醫 評估長者認知功能

他建議,市民如發現家中長者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宜及早求醫以進行多方面的專業評估。詳細了解長者的病史和藥物史,進行認知測試篩查和全面的身體及神經系統檢查,透過驗血及腦掃描以排除非退化性的病因,都有助患者和家屬了解和處理他們的認知問題。

 

「拆解輕度認知障礙」明報副刊FB Live直播

日期:2022年5月5日(星期四)

時間:20:30 – 21:00

講者:邵家樂醫生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專科醫生Q&A 立即提問

]]>
【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6%97%a5-%e8%aa%8d%e7%9f%a5%e9%9a%9c%e7%a4%99vs%e6%9f%8f%e9%87%91%e9%81%9c-%e6%b3%a8%e6%84%8f%e7%95%b0%e5%b8%b8%e8%ad%a6%e8%99%9f-%e6%97%a9/ Fri, 08 Apr 2022 07:0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288 不少人對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柏金遜症等存有恐懼,不少人更將初期病徵視為正常老化的現象,令患者錯過接受診斷和治療的黃金期。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症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大家對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認識有多少呢?簡單地說,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的疾病;至於認知障礙症,則主要是由於腦部出現病變,腦細胞受損導致腦功能衰退……本港人口持續高齡化,銀髮族的健康問題備受重視,不少長期病患者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需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和擔憂,箇中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不容忽視。

大家對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的認識有多少呢?作為患者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需要承受着長期的擔憂和沉重壓力,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不容忽視。
大家對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的認識有多少呢?作為患者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需要承受着長期的擔憂和沉重壓力,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不容忽視。

 

了解柏金遜初期徵狀 及早察覺接受治療

身邊家人善忘的程度已直接影響生活?其行為性情突變、對本來的嗜好失去興趣?他們難以表達所想甚至對天氣和時間等失去判斷能力?愈早發現異常,盡早就醫接受評估,就能及早進行相關治療及訓練,有助減慢病情發展速度。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柏金遜症是繼認知障礙症後,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細胞退化疾病,估計本港每100名65歲以上的長者中,便有一人患上柏金遜症。患者除了有手震、行動遲緩等症狀,亦可能出現便秘、睡夢中會叫嚷和揮拳踢腳等非典型症狀,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以及接受適當治療,壽命其實與同齡人士相若。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研究發現一般人在30至40歲踏入中年開始,腦部會逐漸出現退化徵狀。年紀愈大,其退化情况可能加劇,更有機會演變為認知障礙症……究竟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生活中會如何表現異常?文內6個舉動家人或照顧者必須多加注意!

【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長者記憶力突然變差?情緒有所轉變?手震、行動變得緩慢?切勿掉以輕心!可能這是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或柏金遜症找上門的先兆,患者家人或照顧者切勿混淆,更勿因此錯過了治療或有效控制病情的時機……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年紀大記性轉差、退化就必定是認知障礙症?未必!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同樣會出現認知能力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是可以根治問題。不過,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退化速度呢?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延緩退化 從日常訓練及生活習慣做起

若家人或身邊人確診柏金遜症或認知障礙症時,難免感到擔憂,原來除了接受適當的療程外,亦可透過日常生活進行鍛練,例如玩遊戲、陪伴做運動、執屋、改變飲食習慣等,有助延緩病情惡化速度。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高達80%的柏金遜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障礙,較多患者在初期會先出現聲線不足和沙啞的問題,之後會逐漸出現咬字不清晰、缺乏聲調高低變化、說話不流暢等,加上由於面部肌肉僵硬而導致缺乏表情,這些問題均會令患者較難清楚表達真正的意思和情緒,容易造成別人的誤解……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當有患者確診認知障礙症時,不僅患者本人會擔心,相信其家人亦會絞盡腦汁為未來如何給予適切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作好準備,同時亦希望能夠盡力延緩這個不能逆轉的病症。究竟家人可以怎樣做呢?原來小至日常陪伴做運動,大至「執屋」有助減低患者跌倒的風險,都對患者有幫助!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透過遊戲、拼圖或其他腦部訓練,或許能有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減慢記憶力衰退或其他精神問題。因此早發現、早訓練,可有助延緩病情惡化速度,而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需接受相應的職業治療訓練,更能達至最佳訓練效果。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如何能避免成為認知障礙症的高危人士呢?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形態,能有效降低不少於四成的認知障礙症風險。有醫生不單止希望藉此飲食喚回患者的食慾,更希望大家也來試試地中海飲食的健康模式。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調整心態 照顧者適時為心靈「減磅」

一個人患病,影響的往往不止是自己,患者家人同樣面對着照顧、溝通、身心健康上的壓力;而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病情往往持續多年,照顧者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是以年去計算,苦况不足為外人道……當各種負面情緒湧現,自身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視。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病者的身體和自理能力逐漸衰退,甚至完全依賴其他人照顧時,照顧者需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各種負面情緒湧現,自身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視。照顧者如欲長時間照顧患者,疏理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是重要的一環。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雙老」悲歌 另一半腦退化 「她不再是她」 照顧辛酸

「她已走了,她不再是原來的她了。」七旬長者張先生(化名)眼泛淚光,在一次輔導過程中,細訴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太太過程的辛酸及無奈。從前溫文爾雅、知書識禮的張太太,病發後變得暴躁,甚至用上粗言穢語。太太已無法記起張先生,張先生也感到她已不是自己認識的另一半……

「雙老」悲歌 另一半腦退化 「她不再是她」 照顧辛酸

 

認知障礙 慈父變躁爸 及早應對減重擔

「以往的爸爸,無論面對什麼事都不會大發脾氣。在家裏他是一家之主,可以把家裏的大小事務處理得妥妥當當;半年前他開始因為大大小小,他覺得難以處理的瑣事而大發雷霆,最嚴重一次他把桌上的杯全掃在地上。」面對和以往很「不一樣」的爸爸,陳小姐和陳老太感到肩上擔子愈來愈沉重,因為陳伯不單記憶力減退,還失去以往的好脾氣……

認知障礙 慈父變躁爸 及早應對減重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