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10:31: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精神健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表現和徵狀有不同 了解診斷及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5%b0%88%e6%b3%a8%e5%8a%9b%e4%b8%8d%e8%b6%b3-%e9%81%8e%e5%ba%a6%e6%b4%bb%e8%ba%8d%e7%97%87-%e8%87%aa%e9%96%89%e7%97%87-%e8%a1%a8%e7%8f%be%e5%92%8c%e5%be%b5%e7%8b%80%e6%9c%89%e4%b8%8d%e5%90%8c/ Tue, 09 Jul 2024 09:3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42

作為父母,除了着緊孩子的健康,亦會非常關注他們的心理發展及社交表現。當留意到他們表現內向、不善與人溝通,便擔心是否有自閉傾向;若他們坐不定、欠缺集中力,便會懷疑是否有專注力不足。近年自閉症個案在全球愈趨普遍,根據美國疾控中心2020年統計,每36名8歲兒童中就有一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即2.8%,男女比例約4:1。而每100名兒童就有6人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男女比例約2:1。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閉症譜系障礙)及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同屬兒童腦神經發展障礙,到底兩者有何分別,有方法可以治療嗎?

自閉症多與遺傳因素有關 與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徵狀有別

betway体彩 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劉健真醫生表示,ASD成因與遺傳因素有頗大關係,由多項基因及環境因素互相影響,患者的兄弟姊妹患上ASD或ADHD的機會明顯地較高。大約有一成患者也同時患有其他遺傳及基因突變疾病,如唐氏綜合症、脆性X綜合症、結節性硬化症等等。與遺傳有關的ADHD個案則達七成,患者的父或母可能出現些急躁或善忘的迹象。

ASD的其他成因包括小童免疫系統異常,患者容易有哮喘、腸道問題或濕疹等情况;孕婦產前服用抗抑鬱藥或抗癲癇藥、母胎受感染、妊娠糖尿病、產前出血等都是ASD的風險因素;而ADHD的風險因素則包括食物色素及添加劑、農藥、環境污染等。

自閉症社交及溝通障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亞氏保加症(Asperger Syndrome)、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等,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劉醫生指出,每名ASD患者的行為表現都存在着差異,醫生會先根據兩大臨床診斷條件作出評估,包括:
1. 社交溝通、互動及人際關係障礙、難於理解社交提示及身體語言
2. 興趣狹隘、思想固執、行為重複刻板

其他徵狀包括:

  • 異常感官反應,感知過敏或過弱
  • 動作計劃及協調困難、自理能力較弱
  • 運動技能偏弱,難以做出控球或跳繩等動作
  • 專注力不足、自制及情緒控制偏弱、不能專心聆聽
  • 對某些感覺或事物特別有興趣
  • 睡眠困難

由於ASD是屬於早期的腦部神經發展障礙,家長一般很早已經留意到孩子有異常情况,而大部分個案的確診年齡約在4歲前。

行為治療針對溝通及社交能力

縱使目前還未有根治自閉症的方法,但劉醫生指,透過早期介入治療,包括行為治療(Behavioural Therapy),有助減低患者的重複性行為,協助他們建立自理能力,以及改善其社交互動和溝通方面的障礙。言語治療師也可利用引導的方式與自閉症兒童進行互動及模仿遊戲(Symbolic Play)及社交思維訓練(Social Thinking),從而建立溝通和社交能力。其他治療方式例如音樂治療可改善他們的互動及聆聽能力;感覺統合治療(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則適用於過度尋找或過度避免感覺刺激的患者。綜合訓練是利用有系統的環境及視覺策略提供結構化教學(TEACCH)。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ural Analysis),簡稱ABA,則着重透過分析行為成因及後果,釐定改變行為的方法,配以獎勵及重複練習,讓兒童掌握新技巧。

劉醫生續指,現時沒有針對自閉症的藥物,但若孩子在自我控制及專注力方面出現問題,構成對學習及環境適應方面的影響,醫生可處方改善相關精神或行為徵狀的藥物,令他們更容易適應生活及學習需要。


相關閲讀:ADHD成人患者症狀:工作屢出錯、人際關係緊張、感情易觸礁 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

ADHD無法專注、過度活躍

ADHD的患者因腦部傳送信息的神經介質(Neurotransmitter)出現功能障礙,導致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等徵狀: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
■無法長時間專注需用腦的工作,容易分心
■疏忽細節,難以聽從指示做事
■無法細心聆聽別人說話
■做事欠組織能力、拖延工作操作記憶差、善忘
■腦袋精力不足、容易疲勞
■時刻亂蹦亂跳(特別在年幼時)、難以安靜下來
■坐立不安
■多言
■欠耐性、衝動
■打斷別人談話

劉醫生表示,要診斷是否患上ADHD,醫生會透過臨床觀察評估求診者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判斷力、集中力、處理資訊的速度、操作記憶、情緒、自控力,以及對學習和人際關係的影響。


相關閲讀:【自閉症譜系障礙】《非常律師禹英禑》助社會理解自閉症 了解ASD常見7個症狀

藥物治療   改善專注力

ADHD患者可透過藥物及行為治療改善徵狀,藥物有助改善患者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及去甲腎上線素(Norepinephrine)的不平衡,從而改善運作記憶、注意力、自我控制等。

在本港,常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藥物大致可分為中樞神經刺激劑(Stimulants)及非中樞神經刺激劑(Non-stimulants)。有研究顯示,大約六至八成的兒童患者對中樞神經劑有良好反應,包括提升自控力、專注力及運作記憶,惟需注意患者在服用藥物後有可能出現食慾不振、腸胃不適、頭痛、失眠、情緒變得緊張或低落等副作用,而此藥更不適用於同時患有青光眼或思覺失調的患者。

劉醫生提醒,按醫囑服藥和行為治療對改善及控制病情同樣重要。藥物能發揮即時性的效果,當停藥後徵狀容易重新出現。雖然行為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見效,但能達到長遠改善小朋友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

]]>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5%85%92%e7%ab%a5%e5%8f%8a%e9%9d%92%e5%b0%91%e5%b9%b4%e6%83%85%e7%b7%92%e5%9b%b0%e6%93%be-%e9%81%a9%e6%99%82%e4%bb%8b%e5%85%a5%e9%81%8a%e6%88%b2%e6%b2%bb%e7%99%82/ Tue, 25 Jun 2024 03:29: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30

近年學童自殺事件接連發生,單在2023年全港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 32 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屬五年新高。及早辨識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十分重要,惟他們未必能夠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何能夠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和表現了解背後的問題呢?有臨床心理學家和遊戲治療師指出,情緒受困擾的兒童可能會成績變差、經常發脾氣、發惡夢、封閉自己,甚至出現自殘等不同行為或情緒等變化。除了臨床治療外,也需要家庭及學校方面的配合和協作,亦可考慮適時透過遊戲治療介入,讓孩子以非言語方式表達內心所想,解開他們的心鎖,讓父母或家人了解和明白他們的心聲和需要,減少悲劇發生。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未必能夠透過言語表達其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或師長,如何能夠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和表現了解背後的問題呢?

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不容輕視  源於父母情緒及學業壓力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引述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大約兩成半6至17歲學童在過去一年內曾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焦慮症、抑鬱症及睡眠問題等,情况跟外國研究相若。當中最令人關注是近4%受訪學童過去一年曾有自殺想法,中學生的比率更達8.4%,情况不容忽視。

她指出,學童的情緒會受到父母、朋輩等影響,常見導致負面情緒的原因包括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及家庭問題等,若一直未有妥善處理,便有機會漸漸萌生自殺念頭。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呼籲家長多加留意子女的行為及情緒變化,當子女出現負面情緒時,應避免批判、質問或指責他們。

注意子女行為、情緒、身體表現變

當小朋友或青少年面對情緒困擾,未必懂得清晰表達,需要父母或師長從他們的日常表現尋找蛛絲馬迹。馮淑敏表示,孩子有可能在不同方面出現變化,例如行為方面會出現成績變差、無精神,甚至封閉自己、不說話等;情緒表現則可能經常坐立不安、反應過敏、容易煩躁及哭鬧,覺得自己無能力應付一切人和事,甚或對將來失去希望;身體方面亦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如經常失眠及發惡夢等,甚至有鎅手、鎅大腿等自殘行為。

個案分享父母、學校欺凌 萌自殺念頭 

她分享了17歲芷君(化名)的個案。「芷君與父母的關係疏離,在學校亦受到欺凌,加上面對重要的大學入學考試,種種壓力令她出現難以集中精神、逃避上課等情况,更有過『想被車撞死掉便算』的悲觀念頭。」馮淑敏表示,芷君後來被診斷為適應障礙及抑鬱症,除了臨床心理輔導幫助疏導情緒和引導她的想法外,也約見她的父母了解情况,希望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修補關係,並聯絡學校駐校社工幫助在校內協調。馮淑敏強調,在輔導情緒受困的學童,最重要是找出問題所在,明白他們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再制訂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需要家庭及學校方面的配合和協作。

行為表現不等內心真正想法 家長應了解背後原因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兒童或青少年同樣面對不少壓力,但由於未必找到適當渠道宣洩,遂以不同行為「求救」,例如用打火機燒自己、掹頭髮、打頭及搣手指等自殘行為最為明顯。

「在知悉孩子打人、在學校不守規矩亂跑或有尿床等行為時,部分家長都會很直接地認定小朋友是頑皮或不聽話,但要明白這背後可能隱藏着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有些孩子會因為讀書壓力過大,見到擦膠便會大叫、咬斷鉛筆,也有個案是每當看到0字或圓形物件便十分害怕,因為擔心考試得『零雞蛋』。」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遊戲治療利用各種工具,包括玩偶、繪畫、沙盤等,讓孩子透過玩樂的方式抒發內心情緒。

臨床治療+遊戲治療 助學童走出情緒困擾

兒童及青少年未必懂得透過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兒童,因此可透過遊戲治療等方式,了解及紓緩他們的情緒。鍾雅芬強調,遊戲治療師所用到的遊戲及工具都經過精心設計,當中會運用到隱喻、投射、角色扮演及治療性故事等作為「鎖匙」,遊戲治療師會因應小朋友的需要使用合適的「鎖匙」解開孩子心鎖。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遊戲治療師會因應小朋友的情况,為他們設計不同的遊戲治療方案,透過隱喻、投射、角色扮演及創作故事等方式,讓孩子以非言語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相關閲讀:【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個案分享:父親離世表面冷靜 發惡夢尿頻  遊戲治療抒發內心感受

陳女士(化名)的女兒,親眼目擊陪伴在側的父親突然心臟病發去世,加上從外地回港居住,需要重新適應學校生活,遇到不少壓力。陳女士表示女兒一直「很冷靜、沒有經常哭喊,7、8歲已表現如大個女,更會安慰我。」惟漸漸女兒經常發脾氣及搣手指,更常發夢見到喪屍,並且有尿頻情况,一小時內已要多次上廁所,最令陳女士驚慌的是女兒曾在逛商場時從高層望向地下說「想跳下去找爸爸……」。

鍾雅芬表示,女孩輾轉獲轉介接受遊戲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了解到她不哭泣並不代表不傷心,而是出於愛錫媽媽不想他人擔心,故刻意避談父親。經過治療後,女孩的情緒、尿頻等問題都得以改善,要尋死見爸爸的念頭也沒有再出現。

家長注意:從小培養健康生活模式 勿動輒批判指責

馮淑敏直言,明白大部分家長當知道孩子有情緒問題必定會十分緊張,但要妥善處理小朋友的情緒,家長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緒,並且要給予空間和時間,耐心聆聽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不應以批判、質問或指責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否則只會更難了解子女遇到的問題,甚至令他們覺得自己「無用」而封閉起來。

馮淑敏強調,家長可以幫助子女從小建立健康生活的模式,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以及培養其獨立處理能力,日常相處宜帶出正向人生的道理,包括樂觀、正面及懂得感恩的思維,以及學習面對挫敗及逆境的能力。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親子時間要專注 多戶外活動有效溝通

鍾雅芬稱,這一代父母都講求親子時間,但要注意與子女日常相處,關鍵在於「專注」,親子時間應放下電話,專注地進行交流和互動,謹記打遊戲機及看電視等都並不是合適的親子活動,建議家長多與子女到戶外走動接觸大自然,她表示曾有個案家長透過定期與孩子露營等戶外活動,成功令小朋友戒除打機癮。

為及早辨識及支援有需要的學童,養和醫療集團成立的「養和山村義工隊」,今年選定「開心大本營」為受惠機構,今年三月透過步行籌款籌得近50萬元,旨在用於資助小一至中六受情緒困擾的學童,參與學童情緒健康計劃,讓他們適時接受精神科醫生、遊戲及創意藝術治療師、心理輔導員及社工等的綜合心理及情緒支援服務,早日擺脫情緒困擾,健康地成長。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betway体彩 副院長暨養和山村義工隊總隊長陳煥堂醫生表示,養和一直以不同方式關懷弱勢社群,積極履行社會企業責任,此乃秉承betway体彩 創辦人之一、前任院長李樹芬醫生成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致力支援醫療相關的慈善項目。除了透過與不同基金會合作,資助有經濟需要的病人在養和接受醫療服務,養和亦鼓勵醫護及員工參與義工活動服務社群,如上門探訪為長者量血壓及解釋藥物用途、舉辦公眾健康教育講座等,善用自身專業回饋社會。  

]]>
【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a%8d%e8%ad%98%e6%83%85%e7%b7%92%e7%97%85%e7%97%87%e7%8b%80%e7%af%84%e7%96%87-%e6%9c%89%e5%88%a5%e5%a3%93%e5%8a%9b%e5%8f%8d%e6%87%89/ Tue, 19 Mar 2024 04:50: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70

【明報專訊】情緒病通常可以分為情緒症狀、心理症狀和身體症狀3個主要範疇。以下是這些範疇中常見症狀。 (編按:情緒病的症狀和壓力反應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亦存在區別,壓力反應是面對壓力時出現短暫和輕微的不適;情緒病症狀則是持續、影響身體多方面,患者不一定能夠自行分辨……)

【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情緒病可以分為情緒症狀、心理症狀和身體症狀等3個主要範疇,跟壓力反應有分別。

分辨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跟壓力反應有不同

1.情緒症狀
這是情緒病最明顯表現之一,症狀可能包括:憂鬱、無助感、焦慮、恐懼、易怒、情緒低落或情緒不穩定等。

2.心理症狀
情緒病會對心理狀態產生影響,症狀可能包括:自責、自我價值感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減退、負面的自我評價、有自殺念頭或自殺企圖等。

3.身體症狀
情緒病可以對身體產生各種症狀和不適感,症狀可能包括:失眠或睡眠困擾、食慾減少、體重驟降、疲勞、頭痛、消化不良、肌肉緊張或疼痛等。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兩者分別可考慮4元素

這些症狀和壓力反應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存在區別,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元素:

‧持續度
壓力反應通常是短期。當壓力源減少或消失時,徵狀通常會減輕或消失。例如,上班時可能頭痛,但下班後照樣可以享受生活;而情緒病症狀則可能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時間,且可能逐漸惡化。

‧嚴重度
壓力影響比較輕微,不太影響正常運作。但情緒病影響廣泛且持續,對生活各方面都構成影響,例如持續失眠,引致疲倦和不能集中,影響工作,甚至產生不想生存等負面思想。

‧影響日常功能
壓力反應的不適,通常不會顯著干擾日常生活功能。例如,壓力大時可能會胃痛,但大致還是能夠繼續工作。情緒病則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持久影響,包括工作、學習、社交和人際關係等方面。情緒病可能影響動力和集中力,使我們不能應付工作或學業,也可能使我們對社交感到抗拒或害怕。

‧症狀多樣化
壓力反應徵狀相對較小,例如可能只有頭痛,但不會對情緒、心理、身體等多方面產生影響。但要留意,不是要出現所有症狀才是情緒病,如果症狀令你感到辛苦或擔心,便是警號。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壓力反應影響短暫 情緒病症狀持續影響身心

總括來說,壓力反應是我們面對壓力時出現短暫和輕微的不適,普遍人都會遇上,對生活影響不太大。而情緒病症狀則持續、影響身體多方面,亦對生活構成多方面影響。患者有時不一定能夠自行分辨,如有疑問,可以找醫生評估。

想了解更多情緒病資訊,可瀏覽www.heartfulmedical.com.hk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關心社會,關心時事,透過文字為大家解憂打氣)

(醫賢心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www.afterroberto.com/%e5%b0%8f%e5%ad%a9%e8%a1%a8%e9%81%94%e6%8a%91%e9%ac%b1%e7%84%a6%e6%85%ae%e6%83%85%e7%b7%92%e6%88%96%e8%b7%9f%e6%88%90%e4%ba%ba%e4%b8%8d%e5%90%8c-%e5%ae%b6%e9%95%b7%e6%b3%a8%e6%84%8f%e8%a1%a8%e7%8f%be/ Mon, 08 Jan 2024 04:5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72

【明報專訊】小朋友可能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仍然可能經歷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編按:小孩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故抑鬱、焦慮的表現也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以下6個表現,也要明白孩子的壓力來源,常見的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還要多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少批評他們的情緒……)

了解焦慮症、抑鬱症徵狀 小孩表達情緒或不同 家長細心觀察6個表現

焦慮症徵狀包括過度擔心,無法控制這些擔憂。對於新的或陌生的情景,可能感到極度不安和害怕。患者可能過度擔心失去親人或重要人物,以及出現危險或不幸事情。此外,他們可能會試圖避開引起焦慮的情景或活動。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小孩未必懂得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抑鬱症徵狀包括持續情緒低落、悲傷和絕望感;對以前感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可能出現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過度睡眠。食慾問題也常見,如食慾減少或增加。疲勞和缺乏精力也是抑鬱症的徵狀。小孩子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因為他們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所以家長要小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注意:持續情緒低落、選擇獨處、自責、成績變差

情緒變化:出現持續悲傷、沮喪、情緒低落或易怒的情緒,亦可能失去對平常活動的興趣,或者無法從以前喜歡的事物中獲得樂趣。

社交退縮:抑鬱可能使孩子變得孤立,他們可能減少與朋友和家人的交流,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並選擇孤單和獨處。

身體徵狀: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出頭痛、胃痛、食慾改變、睡眠困擾等身體徵狀,甚至因而不能上學。

自責與無價值感:表現出過度自責,並感到無價值或缺乏自信。他們可能常常說負面的自我評價,並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沮喪。

注意力和學習問題:情緒問題可能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他們可能在學習方面出現困難,引致成績變差。

欠缺生氣:孩子可能變得沒精打采,動作緩慢,缺乏動力和活力,或可能減少參與體育活動和遊戲,並顯得消極。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留意子女情緒–小孩子較難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加倍留意。(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jittawit.21@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3大壓力來源:學業 家庭 朋輩

孩子常見壓力來源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

學業壓力:學業壓力是常見的壓力來源。香港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甚高,要面對大量功課、考試、測驗,和與同輩競爭等壓力。要注意,即使家長沒有向孩子施加壓力,但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也可以是壓力來源

家庭關係:家庭關係是孩子情緒問題的重要因素。家庭衝突、不和諧、溝通問題、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對孩子情緒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缺乏支持、關愛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情緒不穩定

朋輩關係:朋輩關係是孩子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引起情緒問題。孩子可能遇到欺凌、排斥、孤立、好友分離等社交問題,可能對他們的自尊心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家長多聆聽孩子內心世界 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當孩子主動訴說情緒問題時,代表他們信任你並希望獲得支持和幫助。我們可以給予孩子足夠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並向他們表達關心和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聆聽時,要對孩子表達的情緒和感受保持開放和接納態度,不要評價或批評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感到獲得理解和接納,這有助於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孩子甚至家長,有時都不能夠分辨一般壓力和情緒病的分別,一般如果問題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小朋友出現希望消失、傷害自己的想法,便應該尋求協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DSE放榜勿讓負面情緒累積 家長宜先肯定子女努力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賢心事)

]]>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9%82%8a%e7%b7%a3%e4%ba%ba%e6%a0%bc%e9%9a%9c%e7%a4%999%e5%80%8b%e4%b8%bb%e8%a6%81%e5%be%b5%e7%8b%80-%e6%b8%b4%e6%84%9b%e8%a2%ab%e6%84%9b%e6%83%9c%e5%ae%b3%e6%80%95%e8%a2%ab%e9%81%ba%e6%a3%84/ Thu, 16 Nov 2023 06:50: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330

【明報專訊】今年7月刊登於醫學期刊BMC一篇學術文獻,是本港少數有關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調查研究。研究成功訪問了376名市民,當中16%出現相關徵狀。當然,有徵狀並不等於有病,但此病多始於青少年時期,患者自我傷害行為比率較高,情况令人關注。(編按:邊緣人格障礙的9個主要徵狀是什麼呢?若符合其中5項或以上,有可能被確診。治療方法除了透過藥物控制外,還有哪些呢?)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francescoch@iStockphoto)

知多啲: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非常害怕被親近的人拋棄,會歇斯底里阻止其發生

•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穩定,對人看法盤旋於過分理想化或全盤否定之間

•自我形象與價值持續不穩定

•至少展現兩類對自己有害的行為(過度消費、危險駕駛、厭食、濫藥或性濫交等)

•持續展現,或要挾作出自我傷害的行為,包含自殺及自殘

•情緒不穩定,持續展現暴怒、焦慮、驚恐或絕望沮喪等

•長期感到空虛或無聊

•不適當展現,以及無法控制發怒

•間歇存有被迫害想法,以及出現解離情况

(註:只要符合其中5項或以上,就有可能被確診)

資料來源:《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

強烈情感需要 全情投入關係 害怕被遺棄

多年前一名社工系教授預計,基於家庭結構變化,多了很多單親或並非由父母直接照顧子女的家庭,本地邊緣人格障礙個案會愈來愈多。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核心情感,就是渴望被愛惜(thirsty for love and care),同時也極度害怕被遺棄 (fear of abandonment)。正因為這強烈的情感需要,當事人可以很快投入一段愛情或友情關係,不止全神貫注,也會展現極大的需索,要求對方無時無刻陪伴自己。

出於害怕被遺棄的心理,每當見到伴侶或好友與他人接觸,他們很容易嫉妒,甚至懷疑對方是否就此拋棄自己,因此大發雷霆。另外,患者也會透過極端方式,例如自殘去引發關注,力圖縛住喜歡的人,令對方無法離開。

記得多年前入行不久,曾遇上一名中年單身男士,久不久便因服食過量藥物入院。而每次住院,他都會要求見同一名女社工,也很享受對方的噓寒問暖,倘若醫院安排另一名社工,他會大發脾氣拒絕合作。我當年年資尚淺,未能理解該男士的心態,回頭再看這段助人經歷,才體會到案主寂寞難耐;在外人眼中,他的行為極不理性,甚至有點自欺欺人,但當代入他的心態,其不惜自殘,是為了剎那的溫暖,縱使出院後又回復孑然一身,他仍然感到非常值得。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渴望愛惜–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渴望被愛惜,同時極度害怕被遺棄;患者難以建立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對人看法呈兩極 眼中只有「大好人」或「大壞蛋」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對人的看法兩極,他們看不到一個人同時可以有好壞兩面,只會將遇到的人分為「大好人」(all good) 或「大壞蛋」(all bad) 。有趣的是,同一個人,無論是伴侶、朋友甚至社工,曾幾何時被視為天使,但轉瞬間又被當作魔鬼。曾見證一名年輕女子,原本視好友為閨密,及後因對方未能全程陪伴自己,並為她不喜歡的人講說話,觸發了她的暴怒情緒,更在社交媒體公開討伐,昔日閨密最終變成陌路人,好友亦因此感到受傷。

可以想像得到,上述激烈舉措,令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建立既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由於他們喜怒無常的表現,在生活圈子中很容易被視為「麻煩人」。而每一次關係的終結,都會加強患者「被遺棄」的失落感。

可以想像得到,上述激烈舉措,令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建立既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由於他們喜怒無常的表現,在生活圈子中很容易被視為「麻煩人」。而每一次關係的終結,都會加強患者「被遺棄」的失落感。

肉體痛楚掩蓋內心煎熬

人際關係持續挫敗,觸發了患者的空虛感,感到自己存在毫無價值與意義,部分或會透過吸毒或酗酒排解苦悶,也有不少自殘行為,尤其是年輕一代,𠝹手行為並不罕見,他們期望借此宣泄苦悶,以肉體痛楚掩蓋內心痛苦,找到存在感。


相關閲讀: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治療方法:學習控制憤怒  免升「三級大火」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透過藥物去控制情緒,同時有「辯證行為治療」,協助患者了解並接受負面情緒,學習以正確方式控制憤怒,從而避免每次都演變成「三級大火」,「燒傷」別人之餘也「燒傷」自己。

除了上述方法,研究同時指出,邊緣人格障礙多源於患者在成長過程遭受創傷,因為曾經被遺棄或傷害,不安與憤怒在內心不斷累積,並無法肯定自己。研究提倡推行「創傷知情照顧」模式:助人者(包括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致力營造安全而不批判的氛圍,與患者一起回顧生命歷程,讓對方了解創傷與病情的關係,減少自我批判與標籤。

此外,基於患者對人的情感有很大需索,接手這類個案時,社工多強調「約法三章」,例如一早規定見面密度或時間,不過此舉強調建立界限,會令對方嗅到社工的防衛心,進一步感到被排斥,互信無從建立。

輔導者放下心防 拉近距離

從事個案工作多年,深深感受社工同業對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固有看法,認為他們要求過高,甚至戲謔他們是「VIP」,強調相處時要加倍小心,避免被對方「食住」。然而,這種處處設防的態度,令患者難以感到被接納。而無論是嚴重或輕微個案,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是渴望與人連結。

所以說,輔導工作萬變不離其宗「旨」:真誠、接納、肯定與理解,遠遠比醫療標籤來得重要。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ADHD成人患者症狀:工作屢出錯、人際關係緊張、感情易觸礁 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 //www.afterroberto.com/adhd%e6%88%90%e4%ba%ba%e6%82%a3%e8%80%85%e7%97%87%e7%8b%80-%e5%b7%a5%e4%bd%9c%e5%b1%a2%e5%87%ba%e9%8c%af-%e4%ba%ba%e9%9a%9b%e9%97%9c%e4%bf%82%e7%b7%8a%e5%bc%b5/ Mon, 30 Oct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52

【明報專訊】兒童診斷出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ADHD)的個案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其實不少成年人,踏入社會工作後,因為工作經常出錯、人際關係緊張,甚至感情婚姻觸礁,才發現自己患上ADHD。(編按:成年人ADHD有哪些症狀呢?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成年患者很容易被誤解為性格缺陷或工作能力有問題,例如粗心大意、不夠細心;患者較難集中精神聆聽別人的說話,甚至會逃避需要持久靜態的事情,影響了他們接收指令或任務;患者也欠缺良好的組織及時間管理能力,並會經常遺失工作上物件或個人物品……醫生是如何分辨真正的ADHD症狀呢?)

成人ADHD患者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兒童患者症狀持續至成人? 

(編按:香港大學醫學院於今年3月公布與墨爾本大學合作的有關ADHD藥物的全球研究時指出,ADHD是常見的腦神經發展障礙,兒童的全球患病率約7%,成人則約2%。另外,根據港大醫學院2018年9月研究顯示,有近六成半兒童患者的症狀會持續至成人時期。)

ADHD成人患者症狀:工作屢出錯、人際關係緊張、感情易觸礁 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
哪裏出錯?–成年人有ADHD症狀,如在工作上欠缺良好組織力,又或經常遺失物件,很容易被誤解為工作能力有問題或性格缺陷。(peshkov@iStockphoto)

■個案:知名司儀背後ADHD作怪 怕影響事業焦慮抑鬱

現年40多歲,曾在有線電視擔任節目主持、擁有豐富司儀經驗的霍彩玲(Amanda)是ADHD患者。年輕時當保險代理,曾填錯索償文件,令客戶無法獲得賠償;後來成為司儀訓練學校老闆,竟被同事禁止處理重要文件檔案匣。這些情况看似是Amanda欠缺責任心或工作能力有問題,但其實與ADHD有關。

Amanda現時「靠把口搵食」,開設司儀訓練學校,訓練專業司儀,同時亦為學生接工作。11年前,她在偶然機會下,發現自己患有ADHD。

她說,學生年代的她非常活躍,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而且頭頭是道,「做啦啦隊隊長、玩唱歌比賽、搞話劇、打排球,總之所有不需要讀書的事情,我都很厲害」。事後看來,她明白自己「過分」好動,是為了逃避一些需要專注的事情如讀書。在單親家庭中長大、身為「大家姐」的Amanda,一直協助媽媽照顧家人,根本沒有空間發現自己有ADHD的傾向。

ADHD成人患者症狀:工作屢出錯、人際關係緊張、感情易觸礁 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
20年經驗–Amanda為首屆全港司儀大賽冠軍,有超過20年司儀及電視節目主持經驗。(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持續行動力不足是抑鬱症、焦慮症或過度活躍症ADHD作怪呢?4個克服方法


自覺有問題 四處找原因

踏入社會工作後,Amanda第一份工作是保險經紀,故不時需要為客戶處理及填寫表格及文件,但由於ADHD症狀,她無法有條理地處理文件,除了因為填錯索償表格,令客戶沒法取得保險賠償;她又試過與專門詐騙保險金的「保險老鼠」角力,一方面要花很多時間處理文件,證明事件並非源於她的疏忽;另一方面又擔心事件會影響事業,因而加劇了Amanda焦慮及抑鬱情况,令她非常痛苦。

ADHD亦曾影響Amanda與丈夫的關係。她說,試過連續3晚下班回家煮菜,將爐火收細後「完全無咗回事」,直至丈夫回家才發現自己不但忘了吃菜,連爐火也沒有關掉。「一晚也算了,連續數晚也是這樣……(丈夫)有多愛自己也好,也會發火吧!」

Amanda自覺有「問題」,卻一直找不出原因,更試過用水晶、人格類型測試(MBTI)等為自己的「問題」找出原因。直至有一次,偶然看到一段有關ADHD短片,發現ADHD症狀竟跟自己的「問題」很相似。

本港沒有治療成人ADHD的專科醫生,Amanda在2008年首先向治療兒童ADHD的精神科醫生求醫,傾談時不自覺地流下眼淚。她說,其實那時一直感到不開心和焦慮。經醫生診斷,除了ADHD外,她亦患有抑鬱症。

當時Amanda報讀了一個遙距碩士課程,為了專注讀書,離開了保險業,她說,「遙距課程更需要自律」,加上怕ADHD症狀會影響讀書,故她積極治療。當時醫生主要提供藥物治療;抑鬱症方面,她找心理輔導,直至2010年,Amanda自覺情况有改善,便沒有再看醫生。

藥物、認知行為治療 雙管齊下

完成碩士課程後,Amanda創辦了司儀學校,惟ADHD的「問題」又來襲。她試過刪掉公司電腦的重要文件匣,因為「犯錯犯得太誇張」,令她雖然身為老闆,卻被同事禁止接觸公司的文件匣。Amanda於2015年再求醫,今次她找到一個本身患有ADHD、曾在美國修讀心理輔導的普通科醫生,Amanda同時接受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效果十分理想,至2019年病情受控。有感看私家醫生花費太大,故她轉往公立醫院繼續跟進。

ADHD常見神經發展障礙  全球兒童患者7%成人2%

香港大學醫學院於今年3月公布與墨爾本大學合作的有關ADHD藥物的全球研究時指出,ADHD是常見的腦神經發展障礙,兒童的全球患病率約7%,成人則約2%。另外,根據港大醫學院2018年9月研究顯示,有近六成半兒童患者的症狀會持續至成人時期。

本地患者成人佔一成八 家族遺傳患病率增3倍

醫管局數字指出,在2022/23年度,有21,300名ADHD患者到公立醫院精神科求診,當中17,500人為兒童和青少年患者(5至17歲),約3800人為18歲或以上成人患者。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允丰表示,成年人確診ADHD,有可能是小時侯沒有被診斷出來,或是沒有接受合適治療;另一個原因是,孩童時期人生及生活相對較簡單,但患者長大成人後,「突然間人生有很多東西要兼顧」,以往的方法已經無法應付,因此ADHD症狀會較孩童時期明顯。他又稱,ADHD有可能來自家族遺傳,「如果家人有的話,患病機率多3倍」。

事實上,成年人ADHD症狀,很容易被誤解為性格缺陷或工作能力有問題,例如粗心大意、不夠細心;由於患者較難集中精神聆聽別人的說話,甚至會逃避需要持久靜態的事情,因而影響接收指令或任務。成人患者亦欠缺良好的組織及時間管理能力,並會經常遺失工作上物件或個人物品。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分辨ADHD 18症狀作評估

醫生如何分辨是出於真正的ADHD症狀?李允丰解釋,香港通常按照美國的準則,評估ADHD問卷中有18項症狀,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各佔9項,若兒童在「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兩個範疇中,各有6項或以上便屬於患ADHD,成人則要各5項。問卷中所用的字眼演繹很主觀,例如某一種症狀經常出現,「經常」的定義是指ADHD症狀在兩種環境下出現,才可以被確診,「不能說在學校才有ADHD,在家則沒有ADHD」。另外,也要看有關症狀是否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導致功能障礙(functional impairment)。

ADHD成人患者症狀:工作屢出錯、人際關係緊張、感情易觸礁 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
李允丰(受訪者提供)

設平台助成人患者 鼓勵求醫

一次機緣巧合,Amanda以ADHD患者身分為協康會任講座嘉賓,有與會者見她說話甚有條理,清晰分明,一度質疑她是否真的有ADHD,激發起她利用自己長處,幫助其他成人ADHD患者的想法。於是,她在2019年成立社企「Let’s Talk ADHD」社交平台,去年成立非牟利機構「香港成人專注力協會」,主要服務對象是成人ADHD患者。她說,希望鼓勵多些成人ADHD患者主動求醫,「如果有近視,你會主動去驗眼及配眼鏡,因為視力不正常會影響別人,亦為自己帶來不便」。10月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關注月(ADHD Awareness Month),可留意:www.letstalkadhd.hk

文:王木音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完美主義者出現焦慮症而不自知?對己對人標準過高怕出錯致壓力大  //www.afterroberto.com/%e5%ae%8c%e7%be%8e%e4%b8%bb%e7%be%a9%e8%80%85%e5%87%ba%e7%8f%be%e7%84%a6%e6%85%ae%e7%97%87%e8%80%8c%e4%b8%8d%e8%87%aa%e7%9f%a5-%e5%b0%8d%e5%b7%b1%e5%b0%8d%e4%ba%ba%e6%a8%99%e6%ba%96%e9%81%8e%e9%ab%98/ Thu, 12 Oct 2023 09:02: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93

【明報專訊】完美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具有正面和負面影響。完美主義者一方面追求卓越,為確保工作取得優質成果,努力不懈;但另一方面因為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過高,導致壓力過度,影響人際關係。完美主義和焦慮症關係密切,完美主義者漸漸發展出焦慮徵狀而不自知。(編按:大家可以留意自己是否能夠放鬆,會否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亦可以留意會否出現焦慮或不適徵狀,又會否出現睡眠問題等……)

完美主義易陷焦慮惡性循環 標準過高怕出錯壓力大

生活上,完美主義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範疇都有影響。學業上,由於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設定非常高的標準,追求完美成績和表現,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準備作業、考試和研究;但亦可能因為害怕犯錯而過度擔心和焦慮,情况嚴重可能弄巧反拙,成績倒退,甚至害怕上學。

進入職場後,他們追求卓越和完美成果,對工作細節和品質非常注重,並努力避免出錯。然而,這可能帶來過度壓力。當付出了努力,結果不被欣賞時,可能感到沮喪,甚至憤怒。

生活其他範疇上,他們可能對自己外貌、體重和健康狀態要求過高,因此對飲食、運動和外貌有強烈控制欲望,甚至對自己身體感到不滿意或不安。當身體出現毛病,他們往往難以接受,繼而引發情緒問題。

完美主義者出現焦慮症而不自知?對己對人標準過高怕出錯致壓力大 
或致焦慮–完美主義者因為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高,在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承受壓力,或會引起焦慮。(設計圖片,PRImageFactory、saifulasmee chede@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注重細節 助取優秀成績

◆完美主義正面影響:

‧追求卓越:通常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有高度標準和動力,追求卓越並致力做到最好

‧優質成果:常常注重細節,努力確保工作達到高水平。這種關注細節的態度有助在工作和學業上取得優秀成果

‧積極動力:內在驅動力強大,對自我成長和改進持有積極態度。希望不斷進步,並為了目標而努力奮鬥

自我嚴厲評判 幸福感低

◆負面影響:

‧過度壓力:常常給自己帶來過度壓力,設定的標準要求過高,無法容忍任何錯誤。這種過度壓力可能導致焦慮、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

‧降低自尊:會對自己作嚴厲的評判,對失敗或不完美部分感到沮喪,這可能降低自尊心和幸福感

‧社交困難: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非常高,可能對他人提出過高要求,甚至對他人的錯誤或不完美部分持批評態度,導致人際關係上出現困難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與焦慮症關係密切

完美主義者因為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高,在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承受一定壓力。因此,完美主義和焦慮症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

‧高度自我要求:因對自己設定非常高的標準,追求完美和無錯誤,這種傾向可能令焦慮的風險增加,因為無法達到標準,引發焦慮和自我批評

‧擔憂和懷疑:經常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達到高標準,並對自己表現感到懷疑;亦可能不斷擔心自己的能力、成就,十分介意外界評價,這種擔憂和不安可能導致焦慮症

‧避免風險和失敗:為了不令自己失敗和犯錯,因而過度謹慎,甚至避免冒險或面對不熟悉情景。但生活中有時會出現不能預計的情况,當他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這些情况時便更焦慮

‧反覆檢查:對自己的工作、表現或選擇反覆思考,作嚴格的自我批評。這種反覆思考和自我批評亦可能增加焦慮的程度

完美主義者出現焦慮症而不自知?對己對人標準過高怕出錯致壓力大 
不容有錯–完美主義者無法容忍任何錯誤,過度壓力影響心理健康。(設計圖片,songsak chalardpongpun@iStockphoto)

知多啲:改善焦慮 漸漸接受不完美

完美主義者高度自我要求和擔憂可能引發焦慮,而焦慮則增加他們對完美主義的追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能放鬆 睡眠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完美主義和焦慮症不一定是同時存在,但它們之間的關聯很大。很多時候,完美主義者漸漸發展出焦慮徵狀而不自知。大家可以留意自己是否能夠放鬆,會否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亦可以留意會否出現焦慮或不適徵狀,又會否出現睡眠問題等。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並且焦慮徵狀嚴重,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健康評估和治療。當焦慮症得到治療後,患者會發現即使生活中出現不完美的事情,亦沒有那麼難接受,不用事事完美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


相關閲讀: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精神健康】愛,沒有別離:長者面對子女移居的心理調適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84%9b-%e6%b2%92%e6%9c%89%e5%88%a5%e9%9b%a2-%e9%95%b7%e8%80%85%e9%9d%a2%e5%b0%8d%e5%ad%90%e5%a5%b3%e7%a7%bb%e5%b1%85/ Mon, 09 Oct 2023 10:05: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895

近年有不少港人移居外地,面對與子女別離,留港長者難免承受着一定的精神壓力。建議大家適當處理,協助長者適應轉變。

子女移居 長者或出現5種情緒反應

面對子女移居外地,長者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

憤怒長者對子女移居的決定大惑不解,如果子女在事前沒有跟父母商量的話,長者甚至會覺得不被尊重、被遺棄,因而感到氣憤。
擔心子女不在身邊,長者一方面擔心自己未能處理生活上的各項事宜,萬一問題出現也不知道可找誰幫忙;另一方面亦擔心子女是否適應異地的生活。
失落不少長者一向以家庭為先,因此在子女離開後頓感失去人生目標和在家庭中的角色,也為着失去一家人共聚天倫的機會而感到不捨。
孤單子女離開後,長者因缺乏社交或嗜好,獨自留在家的時間增多,孤單感油然而生。
抑鬱子女離別和生活上的轉變對長者構成重大的壓力,容易出現負面的思想如人生沒有意義、無助、對將來感到悲觀等,結果令心情愈加低落。
【精神健康】愛,沒有別離:長者面對子女移居的心理調適
子女若有移居打算,應盡早讓長者知道,亦要有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表達想法和做好心理調適。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子女宜與家中長者多溝通 心理調適保持身心健康

為協助長者面對子女移居和適應生活上的種種轉變,建議長者和子女雙方採用以下的心理調適方法:

1. 長者、子女坦誠溝通

• 若子女有移居的打算,應盡早提出,好讓長者有心理準備,亦有充裕的時間去表達想法和感受,以及為他們預備日後生活的實質安排。

2. 生活、照顧及財務安排

• 子女可以跟長者及留港的其他親友商量有關長者日後的照顧計劃,如生活所需、探訪和覆診的安排等。經濟方面,子女可跟家人及長者共同商量日後長者的支出如何分擔,長者自己亦要因應轉變而重新計劃自己的財務安排。

3. 長者紓緩失落、孤單、抑鬱的方法

• 與可信賴的親友傾談,分享自己的感受,讓情緖得到適當的抒發。

• 維持有規律的生活,如作息定時、恆常運動、參加長者中心的活動等,從而增加對生活的掌控感。

• 發掘其他興趣以適應人生新角色,例如有長者在子女離港後投入義務工作或重拾興趣,取得生活意義和滿足感。

• 利用各種科技產品如智能電話跟子女保持連繫,也要繼續跟留港的其他子女和親友多聯絡,或認識新朋友,擴大社交圈子。

4. 長者處理焦慮的方法

• 如對子女是否適應異地生活有任何疑慮,長者可先提醒自己的想法未必是事實,然後考慮其他可能性,以減少擔心;長者亦不妨直接詢問子女,瞭解他們的實際情况,坦誠溝通有助減輕憂慮;又或利用不同活動如做家務、聽音樂、到公園散步等,來分散注意力,減輕焦慮。

5. 保持積極的思想

發掘事情的正面影響,有助保持積極的思想,例如有長者在子女移居後因要自己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務,應變能力和自信心都增強了;另有長者藉子女移居才有機會跟家人有更深入的溝通,並發現彼此的關係比以往更好;還有長者因少了家庭雜務而有較多機會去享受閒餘的時間、結識朋友、參與體能和娛樂活動,保持身心健康。

尋求協助
長者若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社工的協助;
如果情緒持續不穩,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應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長者若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社工的協助;

如果情緒持續不穩,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應立即求醫。

如希望了解更多精神健康的資訊及求助熱線,可瀏覽「陪我講」網站shallwetalk.hk及「緊急求助熱線」專頁https://www.shallwetalk.hk/zh/get-help/emergency-helplines/

文: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祁穎宜

]]>
【情緒病】抑鬱症患者負面思想非單靠自己能改變 留意4因素影響治療及康復 (醫賢心事)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7%97%85-%e6%8a%91%e9%ac%b1%e7%97%87%e6%82%a3%e8%80%85%e8%b2%a0%e9%9d%a2%e6%80%9d%e6%83%b3%e9%9d%9e%e5%96%ae%e9%9d%a0%e8%87%aa%e5%b7%b1%e8%83%bd%e6%94%b9%e8%ae%8a/ Tue, 08 Aug 2023 03:30: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2045

【明報專訊】當一個人開始有「如果我消失了就好」或「我不想再活了」的想法時,意味着他們正在經歷情緒困境,可能會產生自殺念頭或行為。這些想法很可能是情緒病(例如抑鬱症)的一部分,背後是強烈的無助和絕望感,進而出現生活沒有意思、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情緒病】抑鬱症患者負面思想非單靠自己能改變 留意4因素影響治療及康復 (醫賢心事)

抑鬱症患者負面思想 消極無力感易沮喪

這些消極、無力和絕望感覺使患者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感到沮喪:

1.無法達成目標:抑鬱症患者可能會感到自己無法完成任何事情,即使是簡單日常任務也可能變得十分困難,讓患者感到自己沒有價值和無助。

2.自我批評: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自我評價,覺得自己毫無用處,沒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進而產生無助感。

3.無法享受生活: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失去對生活的興趣,無法從平常的活動中感受到任何樂趣。這會讓患者感到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和意義。

4.無法控制情緒:抑鬱症患者可能感到無法控制情緒,像是低落和絕望等負面情緒總是不斷湧上心頭,產生無助感。

5.無法得到幫助:抑鬱症患者可能會感到自己無法得到幫助,即使是尋求專業治療也可能無法緩解問題,讓患者感到無法擺脫困境,進而變得絕望,甚至拒絕求醫。

抑鬱症患者的負面思想,往往不是單靠自己就能改變。這些思維模式使患者用一個悲觀角度去面對這個世界,從而產生更多的無助感和負面感覺,直至有一刻,患者被這些感覺壓垮,便會產生不想再生存的念頭。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持續受壓欠家人朋友支持 4因素影響治療及康復路

為何有些抑鬱症患者經過治療後,情况還是不理想?抑鬱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持續壓力、個人背景和經歷等也可能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

1.持續壓力:抑鬱症的治療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如果患者在治療期間仍面對持續的壓力,可能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

2.個人背景和經歷:世界觀、價值觀、對人的信任和自我價值等都受到個人背景和經歷影響。這些因素可能使患者產生持續的壓力,例如某些患者很難信任別人,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中便容易產生壓力,繼而影響情緒。

3.患者對治療的信念和期望也影響治療效果:如果患者對治療持懷疑態度或沒有足夠的信心,可能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相反,如果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並期望治療能夠帶來積極的效果,就有可能更快地康復。

4.社會支持:這是指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等方面的支持和關懷。缺乏社會支持可能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獨居、婚姻狀况不理想等情况,可以使患者感到孤立無援,繼而使抑鬱持續。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情緒起伏不易面對 如感生存沒意思應盡快求助

抑鬱症十分普遍,雖然每個人患病原因不同,但在情緒起伏過程中都是不容易面對。精神科醫生在這個時候可以陪伴病人渡過難關,並在藥物協助下盡快紓緩症狀,使病人重新享受生活。因此,如果發覺自己覺得生存沒有意思,千萬別忽視,應該盡早尋求協助以避免情况進一步惡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