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癌症,當中約95%屬於腺癌。醫學證據顯示,超過九成腺癌由腺瘤瘜肉演變而成,一般需時約5至10年。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瘜肉,一般會即時切除。《新英倫醫學雜誌》多年前公布,切除大腸腺瘤瘜肉可以將患大腸癌風險大大減低76%至90%;而透過大腸瘜肉切除,醫學數據亦證實可以減低由大腸癌導致死亡的風險約53%。
大腸癌九成由腺瘤瘜肉演變而成 成功率較傳統方法高逾1倍
然而,瘜肉有大有小,亦有不同形狀,並不是全都可用大腸鏡切除。形態上,瘜肉一般可分為突起或扁平,若瘜肉大於2厘米或過於扁平,可能要採用較複雜的「黏膜下剝離術」切除。傳統瘜肉切除術是用鉗夾走瘜肉,或用一個圈套着瘜肉,然後將圈慢慢收緊,直至切斷瘜肉。黏膜下剝離術同樣是透過內窺鏡處理,首先醫生在瘜肉底部注射特別的液體,將瘜肉和它下面肌肉層分開,然後用電刀切開黏膜,慢慢將瘜肉完全和肌肉層分開,直至瘜肉組織完全切除為止。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與大腸鏡切除瘜肉比較 黏膜下剝離術 3大好處
相比傳統大腸鏡瘜肉切除術,黏膜下剝離術有3大好處:
1.如果瘜肉過大,傳統方法未必能一次過將瘜肉完整切除;黏膜下剝離術則可以,成功率較傳統方法高超過1倍
2.以傳統瘜肉切除術處理較大瘜肉,復發率超過一成;用黏膜下剝離術復發率約是1%
3.若瘜肉病理報告內有惡性癌細胞,而瘜肉是被完整切除,醫生可以較準確判斷病人淋巴擴散機率,以及是否需要做大腸切除手術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或能切除早期大腸癌 保留大腸
隨醫學技術進步,現時除了較大或扁平的瘜肉,連早期大腸癌也有可能以黏膜下剝離術處理。黏膜下剝離術比傳統大腸切除手術有不少優勢,病人未必需要全身麻醉,肚皮上不會有傷口,肚內亦不會出現腸道駁口,術後不會有傷口痛,可以更快復元及出院。黏膜下剝離術亦能夠幫病人保留大腸,減少手術後排便習慣改變或腸胃不適。
不過,黏膜下剝離術是較複雜的內窺鏡手術,需要由接受專業培訓的醫生操作。它的缺點是需時較長,平均要接近1至2小時切除1粒大瘜肉,處理較大瘜肉可能要更長時間;而黏膜下剝離術引致腸穿孔或流血的風險亦較高,未必所有病人都適合,建議病人向醫生詳細諮詢。
文:高彩華
(外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