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型肺炎疫情日益嚴重,媒體報道的,都離不開一些負面消息。在這樣的氛圍下,普羅市民在心理上承受極沉重的壓力。一方面需要為糧食口罩等物資短缺而擔心,另一方面又憂慮經濟下滑導致就業不保。常人尚且寢食難安,對於一些弱勢群組、情緒上較為脆弱的人士,又或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他們可能因為對疫情感到無力而更受困擾,可能擔心自己會因而喪命,以致出現茶飯不思、徹夜失眠、精神長期處於繃緊狀態、思想不能集中、腦海裏經常盤旋着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等情况。當他們出現這現象,其實已經踏入了恐慌性情緒。
假消息滿天飛 恐慌擴散
從前我們常說,資訊就是力量。不過,這是有前設的:所謂資訊,從來是指有權威、有公信力,經嚴謹考證之前提下發布的消息。可是在手機互聯網年代,人人都可以是發布者,資訊根本是氾濫,我們很難去求證消息的來源真偽,即使有人生經驗的人士,亦會受紛亂的資訊影響。尤其是一些嘩眾取寵之言論,更往往因吸睛而被多番轉載,繼而催生更大範圍的恐慌擴散。
人生來有一種天生自我保護的好奇心,當對某事情愈擔心,便愈想知得更多,目的是令我們提高警覺。可是,當我們不停地去搜尋關於疫情的資訊,到頭來會令我們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不能篩選與過濾一些渲染性的煽情報道,令自己不能冷靜下來、避免踏入恐慌之餘,隨便分享更可能造成集體恐慌。因此,要避免沉溺於無止境的網絡世界,我們應限制自己的資訊接收來源,只留意有公信力的發布機構,反覆參照和對比,便恍如在心理層面上「戴上口罩」,截斷恐慌「疫情」透過虛擬環境傳播,保護自己的心理不隨便受干擾。
人之所以徬徨,往往是出於對事情的不了解,怕自己對情况沒法掌握。要明白,雖為普羅市民,但只需保持個人和家居衛生,確保U形去水位定時注水,冲廁前蓋上廁所蓋,避免和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勤洗手,不隨便擦眼睛、鼻和口,基本上便可以大大減低受感染風險。明白這些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只要保持冷靜,緊守崗位,沉着應戰,更不妨留意防疫下一些人性光輝之報道,比如互助、救弱、公益活動等,保持對自己、對人和對社會之信任,避免被情緒牽着自己走,就不會自亂陣腳,疫情亦終必可受控。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 【世界中風日】及早識別及判斷中風先兆 牢記「談笑用兵」、「BEFAST」口誤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 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2024/25)已經展開!早打不要遲!(衛生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