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粉紅10月,是每年一度「國際乳癌關注月」。乳癌是香港婦女最常見癌症,位列香港婦女致命癌症第3位;香港女性平均每15人有1個於一生中患上乳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6歲。
Why me?是不少乳癌患者的疑問。
「Why me?我無家族史,不煙不酒,飲食均衡,為何乳癌選上我?」陳小姐,40歲,未婚,從沒有考慮生兒育女;她是公司高層,每天辛勤工作,平日亦注重飲食健康,說到壞習慣,便是缺乏運動和睡眠時間較少。一個沒有不良嗜好的事業女性,在一次定期乳房檢查時發現罹患乳癌,晴天霹靂,難以接受。無奈的是,癌症本來就不一定有迹可尋。
女強人高危? 壓力大運動少增風險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6年有4108宗女性乳癌發病個案,同年有702名女性死於乳癌,分別佔癌症總數26.6%及12.2%。除了家族史,缺乏運動、飲食西化、遲婚和遲生育都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過往有研究顯示,婦女一生人經歷多於521個月經周期,患乳癌的風險會高出1.5倍,因為每次月經來潮,荷爾蒙刺激乳腺。
另有研究指高學歷女性的乳癌發病率亦特別高,值得關注的是,長期壓力也是乳癌誘因之一。以陳小姐為例,她要應付龐大工作量,每天工作15小時亦非罕見,即使沒有不良嗜好,但長期受壓,加上沒有時間做運動和睡眠,都間接增加患上乳癌風險。
近半體檢發現 四成無病徵
不過,隨着港人對定期身體檢查的意識提高,很多時無病徵的早期乳癌亦能及早發現。要知道,近一半乳癌個案是在體檢時發現,而且約40%乳癌並沒有病徵。一旦發現乳房有異、出現硬塊、皮膚紅腫,以及乳頭分泌帶血等乳癌徵狀,便應及早求醫並接受乳房造影等相關檢查。
一般來說,醫生會有個「分數表」,以鈣化點密度來評分,並建議病人下一步該怎樣做。1至2分屬良性纖維瘤、周期性乳房變化等良性問題,不用過分擔心;3分亦屬良性,但病人需要每半年檢查,密切觀察;4分便需要接受影像性檢查和抽針檢查,抽取乳房組織細胞或活組織,以確定組織屬良性還是惡性。
乳腺異型增生 跟乳癌只差一線
另一方面,不少女性檢查時發現有乳腺非典型性增生,這跟乳癌只是一線之差,不正視的話,最終亦會演變成乳癌。乳腺非典型性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或異型增生,是一種病理診斷,指的是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表現為增生的細胞大小不一,形態多樣,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細胞排列較亂而且細胞層次增多,可視為「癌前病變」。面對乳腺非典型性增生,一般建議視作腫瘤來處理,把增生部分切除會較理想,以防止日後變成乳癌。
不論乳腺非典型性增生或乳癌,外科手術為第一步治療。外科手術可分為局部切除及全乳房切除。若是較小的乳癌腫瘤,可考慮局部切除手術,只把腫瘤及附近乳腺切除,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減少對病人生活質素的影響。但是,病人於局部切除手術後必須配合輔助電療或放射治療。而腫瘤較大、年長病患或會因身體狀况等不同原因未必完全適合接受電療,故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全乳房切除,避免手術後的附加治療加重病人負擔。不過全乳房切除,又或局部切除配合輔助電療,其治病效果及存活率也是相同,須考慮腫瘤的大小和分佈而決定。
按摩飲豆漿預防? 無科學根據
正確的乳癌知識亦十分重要,可避免延誤醫治。不少女士誤以為定期按摩乳房可防止硬塊增生,或多飲豆漿可防乳癌,其實都沒有科學根據。沒錯,多自我檢查有助發現乳癌,但不代表可防止乳癌發生。而正確檢查乳房時間應是經期後3天進行,要站着或仰卧,檢查乳房有否硬物、乳頭有否出血及淋巴是否腫脹。若發現硬物兩星期後仍沒有消失,便應盡快求醫。
另一方面,年紀愈大患乳癌的風險亦會愈大,建議更年期婦女服用荷爾蒙補充劑,應與醫生詳細商討以平衡罹患乳癌、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文:英偉亮(外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研究:逾六成半在職青年每周運動少於2次 逾半運動為減肥健美
-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 【世界中風日】及早識別及判斷中風先兆 牢記「談笑用兵」、「BEFAST」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