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過去20年,潛水差不多是我每年放假其中一個必選的外遊節目。除了可以欣賞到繽紛海底世界外,深藍清涼的海水也可以幫我清滌一下疲憊不堪的身軀與心靈。此外,由於通常身處較偏遠的地區、甚至是海洋中一條潛水船,因此很多時手機都沒有信號,使到自己真正可以暫時享受一下「與世隔絕」的平靜感覺。隨着這個運動近年興起和普及化,經常遇到病人和朋友詢問自己身體狀况可否潛水。
海水低溫 空氣乾燥 可誘發哮喘
儘管我都認識一兩個患有哮喘的資深潛水「高手」,但對於哮喘和其他如慢阻肺病等氣管疾病患者能否潛水,我始終持十分保守的態度。有些醫學文獻建議,若病人病情較輕、沒有明顯病徵、運動不曾導致病發,以及肺功能正常,可考慮容許病人潛水。然而,由於潛水員需要在「低溫」海水和吸入「乾燥」空氣進行少於1小時水底活動,這兩個是已知可誘發哮喘的環境因素,因此病人需要面對一定的風險。
此外,海上和水底的狀况瞬息萬變,急速的水流改變和湧浪加劇,可能需要潛水員突然大幅度增加運動量才能返岸或上船,有可能令病者承受誘發氣喘和體力不支的危險。如果病者在深海出現呼吸困難,不但無法即時吸入氧氣和藥物,而且還不可以立刻急速升水,因此隨時可導致遇溺、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和氣胸(俗稱「穿肺」,Pneumothorax)等潛在致命後果。
自發性氣胸 小心穿肺
由於在升水時,水壓隨着深度較淺而下降,會令肺部組織內的空氣逐漸膨脹;如果升水速度過急,空氣膨脹過快就可能會引致氣胸的危險。由於「自發性氣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患者肺部有潛在「穿肺」弱點,而且復發率較高;除非他們接受徹底的外科肋膜黏連手術(Surgical pleurodesis)及經過相關專科醫生全面評估,否則不適宜潛水。
其實,如果曾經患過較嚴重的肺病,如肺膜疾病和肺炎;又或者有長期的呼吸病徵,如咳嗽、痰多、氣喘等,都應該先向醫生查詢和接受檢查,以確保進行此項活動時的安全。
最後請留意,很多潛水活動都在較落後和偏遠地方舉行,因此遇到意外要到附近的醫院或減壓艙(Decompression chamber)接受治療,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超過1天航程。所以,謹慎一點和量力而為都十分重要!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研究:逾六成半在職青年每周運動少於2次 逾半運動為減肥健美
-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 【世界中風日】及早識別及判斷中風先兆 牢記「談笑用兵」、「BEFAST」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