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傳統以為,粵語粗口因其內容及性質,總令人聯想起教育水平較低之低下階層男士。可是潮流在變,近日在電視或網上直播遊行示威情况,都不乏群情洶湧的參與者,以粗口指罵,吶喊帶粗口的口號、唱粗口歌,以至眾多改圖、街招、高舉紙牌及遊行人士衣服都印有粗口字句,而當中更不乏年輕女性。
據香港《廣播條例》,含粗口內容之電視節目均禁止在合家歡或兒童節目時段內播放,而含有大量粗口之電影亦被列為三級,只准許成年人士觀看。在互聯網年代以前,此等規限對保護心智未成熟之青少年還行之有效。只是,隨着互聯網之興起以至普及,一眾網台如雨後春筍,有些更標榜以粗口作噱頭;加上網上論壇和各式的平台,由於難以監管,粗口更是百花齊放。新一代在這種語境下成長,自然認為粗口沒問題,甚至感到親切。
不尊重女性 違背普世價值
在消極的氛圍中,人總想偶爾觸碰一些社會禁忌、調皮一下。從輕鬆的角度去探討,更有人認為粗口是粵語文化之「精髓」。可是,這種所謂精髓,卻多牽涉性器官、性扭曲或暴力,其根本存在的角色就予人粗鄙低俗之印象,極其量只能說是一種次文化,難登大雅之堂。
粵語粗口常以污衊及帶鄙視的語氣描述性器官或性行為,充滿男性沙文主義,對女性有明顯不尊重的意味,突顯了傳統廣東文化之性別不平等,亦根本與人人平等之普世價值互相違背。
粗口本身更是一種沒靈魂的語言方式。粗口字在口語常中被濫用,從助語詞到狀態描述,往往一字多義,其表達之意思難以細緻地反映語者之所表達,所謂「精髓」卻根本是在減少語言之變化,對粵語文化更是一種慢性謀殺。
社會積累了怨氣,需要發泄的情緒是可以理解。可是,在眾多鏡頭前坦蕩蕩的吶喊和展示粗鄙的語言,卻令不少人士感到尷尬不已。不論講或寫粗口的人士有任何崇高的理想,其粗鄙之本質卻不會因動機而變得高尚。把抗爭口號和性器官、性暴力等扯上關係,反給予人一種侮辱了真正自由民主的感覺;而讓全世界透過傳媒和互聯網看到香港新一代的這種素質,最終亦只會令香港蒙羞。
也許絕大多數講粗口之意圖並非真正要把其粗鄙內容實踐。只是講得多、聽得多,最終只會令不良意識潛移默化,形成對貶低女性觀念之默許。其實要發泄不滿,不妨多動腦筋,靈活運用幽默、嘲諷、相關詞等說話技巧,既能羞辱對方之餘,亦不失風範,更能令對方心悅誠服。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 【世界中風日】及早識別及判斷中風先兆 牢記「談笑用兵」、「BEFAST」口誤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 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2024/25)已經展開!早打不要遲!(衛生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