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秋是親朋戚友飯敘時節,飯桌上,話題難免觸及近日社會紛爭。一圍枱總有紅黃藍綠不同政見,黃藍是否誓不兩立?如何應對?
專家教路,飯敘前學習「積極聆聽」、「非暴力溝通」等技巧,並安排同一陣線的「和事老」在大家說得激動時作調和,不要把中秋團圓變成割席!
無論是每逢過年過節才見面的親戚,或是朝夕相對的家人,大家總有不同政見,同枱食飯時一旦論及政治,難免擔心發生爭執。
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指,中秋節是家人朋友相聚的好時光,未必合適深入討論政治。不妨跟大家閒話家常,聊聊生活近况,或者專注眼前的菜餚,「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
然而,近日社會紛爭實在太貼身,閒話家常也難免觸及政治,究竟沉默是金?還是要捍衛自己立場?則視乎對方的親疏關係。
情景1:疏離親友飯局
積極聆聽
不常見面的親友難得在節日聚首,當然不想在飯局裏為政治問題吵架傷和氣。李昭明認為,不談政治都是一個選擇,可以聊一下其他話題。當然,難免有人會提及當前社會爭拗,各人對政治議題有不同的看法,容易觸動情緒。建議食飯前做些心理準備,提一提自己,「當聽到政治話題的時候,嘗試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聆聽不代表認同,純粹做一個聆聽者。如果不想吵架,可以做一個聆聽者角色,給予簡單回應,如『嗯』、『唔』、『OK』」。
代入對方角度 摒棄預設立場
李昭明建議嘗試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專注地聽說話內容,並留意他的面部表情或者狀態,嘗試了解當中的信息,盡量不帶預設去聆聽。在情感上,試着代入對方角度,感受對方情緒。在行為上,以肢體語言或說話讓對方知道你正在聆聽,如點頭、給予對方空間表達、不打斷對方。此舉有助了解對方的看法、感受,亦提供一個場合讓對方表達想法。
轉移話題
親友飯局不是一個去改變對方想法的場合,亦未必一時三刻說得清楚自己的想法。萬一聽到一些觸動自己的說話時,不要直斥其非,也不要反枱離場。可以嘗試轉移話題:「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或離開座位一會,如去洗手間洗臉。
李昭明表示,最好事先了解有什麼人出席飯局,若知道某些親友與你的想法比較相近,或者平時擔當調和角色,可以跟他「夾定」,例如是「如果我比較激動的話,你提一提我」之類的提醒。萬一出現爭吵,就要有人充當和事老。和事老要避免火上加油,只宜處理雙方當下的感受,然後再開展其他話題,舉例說:
「對喇!大家有不同看法,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自然。」
「大家都嬲,大家都辛苦。」
「是的,大家都不舒服。」
情景2:親密家人食飯
大時大節親戚飯敘,聽到不同的言論,情緒忍一下便過去。但若是同住家人,天天見面,當大家立場不同,如何化解衝突?
互相尊重
不少家庭「電視送飯」,但看到某些新聞片段可能會令自己或家人情緒激動,李昭明建議,不妨轉台看新聞以外的節目。當提及某些話題時發現不對勁,便轉移話題。「每個人接收的信息、成長背景、追求的東西都不同,要尊重大家有不同看法。如果對方感受到我們想改變他,他反而會抗拒呢!」她強調,根深蒂固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一下子便互相明白了解。
抱「說服」心態 反招抗拒
李昭明指出,我們很多時就着政見想說服對方,但抱着「說服」的心態,反而難以了解對方,對方也會容易抗拒接收你的想法。如果想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看法,可以先了解對方的想法和他重視的事情,再就對方所重視的範疇提供一些你知道的資料,「有些人比較着重經濟,有些則關心社會安全或穩定,可讓他們知道有關方面的資料,大家或會較容易展開討論」。
非暴力溝通
不少人溝通時,容易依主觀印象或過往經驗,投射想法於對方身上,造成衝突;註冊社工陳源裕曾在民間機構教授「非暴力溝通」,指出非暴力溝通正正是鼓勵溝通者帶着意識,留意當下,觀察對方,「留意對方有何感受?自己又有何感受?」非暴力溝通又名為「愛的語言」,有助溝通者更了解自己及對方的需要。
「愛的語言」包含四大要素,依次序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假設一對母子共膳時,為近日的示威風波爭論,母親喋喋不休,兒子感到不耐煩及憤怒。陳源裕建議其中一方平靜下來,觀察及聆聽對方。他續指,面對近日社會事件,大部分父母的核心情緒多為恐懼、憂心,與子女溝通時,容易把恐懼情緒投射在子女身上。子女與父母交談時,若觀察到對方有類似感受,不妨嘗試描述、肯定對方的感受,讓對方得悉自己確有認真聆聽。舉例說:「媽媽,我感受到你很憂心,擔心我的安全。我都知道你好惜我。」
當觀察到對方心情稍為平靜下來,可嘗試進入非暴力溝通的最後兩個步驟,表達自己的需要及請求。舉例說:「但你每次重複講及同一件事,令我感覺好困擾。我需要一些空間,請問你願不願意先放下這話題一會兒?」
停一停 給自己的3問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助雙方了解彼此的情緒及感受,減少誤解。但陳源裕坦言,非暴力溝通並非隨時適用,若溝通者自我覺察能力不足,尚未了解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便難以與他人展開非暴力溝通。面對衝突,運用非暴力溝通前可以先詢問自己3個問題:
- 我是否在發脾氣?
- 我是否處於激烈、難以自控的情緒中?
- 我是否已經預備好,應對眼前的溝通衝突?
如果意會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未預備好應對溝通衝突,不需急於展開非暴力溝通;而是先冷靜下來,了解及聆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在這狀態,溝通不是向外,而是向內。舉例說,情緒高漲時,試試感受自己的情緒,跟自己說話,『我明白你現在好??、好激動,因為媽媽好似不太明白自己,所以你會有這些反應』。」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表現和徵狀有不同 了解診斷及治療
-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 【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 ADHD成人患者症狀:工作屢出錯、人際關係緊張、感情易觸礁 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
- 完美主義者出現焦慮症而不自知?對己對人標準過高怕出錯致壓力大
- 【精神健康】愛,沒有別離:長者面對子女移居的心理調適
- 【情緒病】抑鬱症患者負面思想非單靠自己能改變 留意4因素影響治療及康復 (醫賢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