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情緒勒索是親人間用以脅迫、操控對方的手段,而大部分親人間的情緒勒索是不自覺的操控手段,只是以此達成個人、善意的期望。那樣就需要讓當事人明白,自己情緒勒索親人時,其實是處於何種心理狀况。
情緒勒索者往往是因為內心焦慮,感到失控和欠安全感,未能確立肯定的自我價值,所以希望透過情緒勒索重獲掌控的安全感,並透過別人對自己的依從以肯定自我的價值。因此勒索者與被加害者的關係界線是模糊不清,就如一名母親要求孩子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因為這樣才能叫人知道她是一個好母親。不然,她就不能抬起頭面對親友。明顯可見,這名母親分不清與孩子的界線,她因着自己的價值觀和需要,而透過情緒勒索操控孩子,使孩子在她的價值觀下受害。
因此勒索者的自我反思和成長至為重要,幫助情緒勒索者認知自己狀况,明白自己問題所在,才能避免把問題聚焦於被勒索者未能滿足的期望,才可開展探討,聆聽雙方如何處理有關的期望,和怎樣建立彼此的親密關係。
處理情緒勒索,蘇珊‧佛沃在撰寫《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要建立界線,即雙方應清楚明白自己的需要,並各自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使彼此的需要和情緒分出界線。以上述的媽媽為例,若她需要讓人覺得她是一名好媽媽,她可以為自己的需要努力;但當努力落空時,她就要去處理自己未能做「好媽媽」的困擾,如重新認知「好媽媽」並不一定是孩子學業有成,只要她盡了力幫孩子面對成長和接納孩子的限制,便是好媽媽。
承擔父母期望易被拖垮
孩子努力讀書後仍無法及格或達至理想成績,本身已承受不少壓力與情緒;孩子要面對和處理自身的失望與情緒,不應再承擔父母期望而來的情緒,不然孩子就有可能被拖垮。若孩子不需承擔父母的情緒,就能集中心力來處理自己的問題。
因此,父母與孩子有清晰的界線,各自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反而會讓彼此關係更親密。筆者曾遇上一案例,有個孩子逃避上學,媽媽每天不斷苦勸孩子上學而哭哭啼啼,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擔憂,孩子卻常常一言不發,完全不作反應。後來媽媽心灰意冷,開始重新整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經過一段時間後人也平和起來,結果二人關係反而開始改善。筆者與孩子傾談時,孩子表示關心媽媽,只是媽媽不明白他的想法和情况,為避免爭執而選擇閉口不言。
當媽媽的情緒平復和懂得自我照顧後,孩子不用再花心力處理媽媽的情緒,讓他有更多的精神空間思想自己想要什麼。留家半年後,孩子嘗試按興趣參加不同的短期課程,後來又決定就業,因工作的需要還在公開大學取得學位。從這例子可見,情緒獨立、懂得自我照顧的父母,最有心力去陪伴而不勒索孩子,讓孩子有更寬闊的成長空間。
相關文章:
專題系列文章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 【世界中風日】及早識別及判斷中風先兆 牢記「談笑用兵」、「BEFAST」口誤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 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2024/25)已經展開!早打不要遲!(衛生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