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猝逝兒子患病 結伴同路人 重拾生活動力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人生漫長路上,找到另一半分享快樂固然幸福,若然失去另一半,接下來的人生又應該如何面對?人生際遇無法預測,要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當中的困苦難為外人道,適時向外尋找幫助,尋找動力走出悲傷,為人生下半場打開一扇窗。
 

不吃不睡不說話 怕與陌生人接觸

2014年的一個早上,阿敏忽然迎來人生的巨變。剛完成輪班工作的她拖着疲倦身軀回家,一如往常般喚醒仍然熟睡的丈夫,二人一起享用早餐。不料,她發現丈夫全身發硬,怎樣呼喚也沒有反應,赫然發現對方已然離世。

 

思覺失調, 鬱躁症, 精神病, 情緒困擾,
走出傷痛——丈夫猝逝,失去至親帶來巨大創傷,要在逆境自強,當中困苦不足為外人道。與同路人交流,互相勉勵,有助走出傷痛。(XiXinXing@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失去至親的切膚之痛,為阿敏帶來巨大創傷,情緒久久不能平息:「當時,我一個星期也沒有吃飯,幾個星期也沒有說話,有好長一段時間也無法抽離出來。」家人擔心她的狀况,帶她出外求診,當時醫生說阿敏受了過度刺激,患上了抑鬱症。

及至2016年,徘徊在人生谷底的阿敏再次面臨考驗。她育有一子一女,其中就讀初中的長子患上精神病,而且病情嚴重。阿敏記得,兒子曾向她訴說,指街上有很多人跟他說話、注視着他。有一次,兒子要參加學校活動,但事後卻說找不到地點,身上的物品也不翼而飛,整個人陷入混亂。阿敏苦無良方,遂帶兒子求醫,結果證實患上思覺失調鬱躁症,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阿敏憂心兒子的病况,害怕他出意外或被欺凌,遂對子女嚴加管教,結果常與子女發生衝突,繼而令自己壓力更大,夜不能寐,甚至不敢外出及接觸陌生人。
 

互相勉勵 宣泄壓抑情緒

去年,她在社工轉介下,加入了由新生精神康復會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合辦的家牽希望計劃多元家庭小組,情况慢慢改善。多元家庭小組的服務對象為受精神病情緒困擾的人士、父母、配偶及其家庭成員;阿敏在小組內認識了不同背景的家庭,透過定期活動與傾談,大家互相交流處理家庭衝突的方法、與子女或配偶相處之道等,成員亦會互相勉勵彼此走出傷痛,壓抑的情緒終於得到宣泄。
 
思覺失調, 鬱躁症, 精神病, 情緒困擾,
改善親子關係——學習欣賞孩子的優點,有助改善親子關係。(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眾多活動中,教阿敏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次即場表演,各個家庭都要派成員參與,結果她的兒子表現備受讚賞:「我長年與兒子一同生活,未必看到他的優點,反而旁人看得更真。」這次經歷令她反思,更懂得欣賞兒子的長處。

參與不同小組活動,阿敏重拾與人交流的動力與自信,情緒得到平靜,能夠冷靜與子女相處。以往她極少外出,害怕與陌生人說話的問題也大有改善,現在回憶起丈夫猝逝的往事,她也比較能夠面對。

阿敏現時仍要定期覆診及服藥,但身心已煥然一新,臉上重現昔日的光彩:「我曾經害怕兒子遇上突發事情,即使他讀中學了,我仍堅持要送他上學。然而,現在的我開始學懂放鬆一點,早前兒子參加了海外交流團離港數天,我見他能夠照顧自己,也就放心多了,未來我會讓子女自己體驗和學習。」
 
文:譚子麟(新生精神康復會賽馬會家牽希望計劃主任、註冊社工)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你抑鬱嗎?網上自我測試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