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很多青少年而言,當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支撐點,虛擬遊戲世界無疑很吸引。光怪陸離的虛擬空間裏,可以憑着一己的戰鬥力寫下成績,透過不斷升級引來網友的艷羨,從而獲得自我滿足。
然而,沉迷打機容易令人錯失美好的風景,要享豐盛人生,還是需要返回現實,從工作和親友關係中領略人生趣味。
現年30歲的偉進,日間有固定工作,下班後與家人晚餐,每周兩天到學校進修英文。他最大心願是學好英語,流利地與外國人溝通。有誰想到,這樣一個上進青年,年少的路曾經滿途荊棘。
▲mikkelwilliam@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耳邊「聲音」在罵我
中學年代的偉進無心向學,成績不佳;加上與同學關係疏離,令他失去生活趣味,漸漸沉迷遊戲世界。「那時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目標及支持,覺得沒有生存意義,根本不是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在遊戲世界內,我可以升到好高級別;其他人會羨慕我,我就會感到快樂。」偉進廢寢忘食,每天至少花8小時打機,即使父母嚴詞責備,恫嚇要趕他離家,亦無阻他投身虛擬世界尋找心靈寄託。
與此同時,偉進持續出現幻聽,後來到醫院求診,被轉介至精神科,確診患上思覺失調。「我經常聽到有把聲音在罵我,不斷地在我耳邊說話。有一次我在北區醫院覆診時,情緒失控不斷責罵醫生,後來被保安員制服,再安排入院。後來又有一次,我在家中三日三夜也睡不着,到了晚上不斷大叫,爸媽翌日只好送我入院。」多年來,偉進因病發而頻頻進出醫院,日子過得迷糊,令他對人生更感無奈。
工場提供思考空間
及至2013年,偉進被轉介至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旗下的庇護工場,在車縫組內任職;工場規律的作息生活,讓他開始反思人生。「工場是一個讓自己思考的地方,我會反省過去,並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偉進發覺自己過去沉迷打機,對世界感到厭倦,或許正是病發所致。他亦漸漸明白,昔日情緒容易波動,腦海中經常對別人有敵意,想征服他人以突顯自己地位較高,必須時刻抑制自己不可以動手或出口,結果變得非常焦慮,內心充滿掙扎及矛盾。
▲沉迷遊戲——有些人在遊戲世界內,獲得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滿足感,容易沉迷其中。(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iStockphoto)
日子久了,偉進在工場適應下來,與其他服務使用者及職員相處甚好,慢慢重建社交生活,更負責帶領小組活動,例如帶領新服務使用者參加導向小組、舉辦羽毛球活動等。近年,偉進的病情逐漸受控,在醫生同意下逐步減藥,嗜睡的問題明顯減輕,心跳較以前平穩,人亦精神多了。
過去的經歷,讓偉進深諳身邊人的扶助,可讓病者及早認知病情,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因此,他亦積極以過來人身分出席分享會,希望以自身經驗啟發更多人,亦讓家長學會如何與患病子女相處。「有時我會想,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自己患病,可能我就不會花了幾年時間封閉自己,沉迷打機。如果我的親身經驗,在其他人身上行得通,就可以令他們減少痛苦。我不想其他人和我一樣,再浪費十年時間。有時他(病者)可能只需要小小的提點,已經足夠改變他的心態。」
偉進早前與數個康復者一同出席新生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辦的分享會,一行人除了參觀大學校園、體會上莊文化及觀察民主牆外,亦在交流會上主動訴說自己的故事。席間眾人交流甚多,有效消除社會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歧視。現在的偉進對未來有了盼望,努力追回失去的時間,專心學好英文,甚至希望取得英文學士學位,擁有一技之長。他亦計劃參與更多分享會,期望能成為朋輩支援員,以過來人身分幫助其他病者,走進人群建立共融社會。
患有精神病的經歷,是偉進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這份經歷曾經令他跌倒,在後來卻讓他能夠加以發揮,以回饋社會。只要懷抱希望,才能走向全新的明天。
▲打機成癮——去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打機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視為精神疾病。(設計圖片)(AH86@iStockphoto)
文:區倡豪(新生精神康復會註冊社工)
編輯:陳淑安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