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緊張就肚瀉?食飽飯就肚痛?一有便意便要急急上廁所,等不到下一分鐘?
照腸鏡胃鏡,驗血驗大便,結果一切正常,究竟是什麼作怪?
「腸易激綜合症」不會併發嚴重疾病,卻對生活構成極大困擾,因為經常肚痛肚瀉,患者不敢外出,影響社交甚至工作。
■問醫生
◆大便反常,腸道正常?
問:什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吳: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俗稱腸敏感或腸躁症,因腸臟功能紊亂,屬功能性疾病。病人腸道結構正常,沒發炎,抽血、造影結果均正常;但卻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大便習慣改變,例如一肚痛就要大便,大便次數增多(肚瀉)或減少(便秘),大便質地變得過硬或稀爛。另外,腸易激綜合症會重複發作,有一定頻率,例如一個月最少三四次,影響日常生活;若一年只有一兩次,不算是腸易激綜合症。
◆腸炎腸癌病徵相似?
問:如何診斷腸易激綜合症?
吳:腸易激綜合症沒有特定的檢查或測試,因病人的腸結構正常,醫生通常透過臨牀病徵判斷,例如大便習慣有否改變,腸胃不適是否重複發作等。
但醫生要排除與腸易激綜合症徵狀十分相似的疾病,例如慢性腸炎、腸癌等。所以要查問病人有否出現令人擔心的病徵,如發燒、大便有黏液,以排除慢性腸炎;另會問病人是否大便有血,胃口減少,消瘦,及家族曾否患有腫瘤,以排除腸癌。
當有懷疑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如抽血及驗大便。抽血是檢查病人有否貧血、肝腎功能是否正常及發炎指數;驗大便是看看大便有否隱血及發炎細胞。若病情持續沒有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包括大腸鏡檢查及電腦掃描。
◆貧血、跌磅要小心?
問:肚痛肚瀉,為何不是腸易激綜合症?
鄭:若病人嚴重肚痛,又嘔又屙,大便帶血有黏液,或整體健康出問題,如:貧血、體重下降,就要留意,肚痛肚瀉可能不是腸易激綜合症引起,而是其他腸道疾病如慢性腸炎、腸癌,甚至非腸胃病所引起的較嚴重病症。因此,若病人遇到危險信號或有懷疑,不要自行診斷,要看醫生。
◆無藥可根治?
問:家庭醫生對腸易激綜合症病人有什麼建議?
鄭:腸易激綜合症屬於慢性疾病,沒有特效藥可治癒,治療目標是紓緩病徵,減少腹部不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家庭醫生會評估腸易激綜合症對病人的生活有何影響,例如排便習慣會否對病人上班、上學、家庭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並會評估病人的適應能力,想辦法協助他面對該病。
對於慢性疾病,家庭醫生亦要留意有否共存病症,例如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或可能會患上痔瘡,情緒亦較容易出現緊張及焦慮。
醫生又要提醒病人若出現新病徵,切記不要把新病徵歸咎於已有的慢性疾病,要看醫生診斷,因病人有可能患有另一種疾病。
◆戒食薯仔、豆類?
問:如何治療腸易激綜合症?
吳:腸易激綜合症不能根治,但是一種良性疾病,病人一般不會有嚴重併發症,亦不會增加患癌風險。一旦確診患上腸易激綜合症,醫生會提醒病人留意有否吃完某種食物後出現病徵,教導病人盡量避吃有關食物。若這不能紓緩病徵,醫生會視乎腸易激綜合症的徵狀,處方適當藥物給病人在有需要時服用,包括止肚痛藥、抗腸抽筋藥、止瀉藥或瀉藥;若病人以肚瀉為主就會開止瀉藥,便秘為主就會開瀉藥;如病人受情緒影響,醫生亦會處方抗抑鬱藥。
新的治療方向是從飲食着手的非藥物治療,避免進食高發酵性的碳水化合物,如薯仔、番薯、豆類、麥、牛奶中乳糖等,因這些食物會在腸道發酵產生氣體,令腸道發脹;或避免進食高濃度果糖的食物,如很甜的水果或已浸糖水的水果,以免細菌在腸道發酵產生氣體,引發腸易激綜合症。不過這方法並非人人見效,病人要自行試驗以看看效果。
鄭:健康生活對不少慢性疾病都有幫助,醫生會建議病人保持充足睡眠,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不吸煙飲酒,進食足夠蔬菜,不吃醃製及高糖高鹽食物,以及避吃一些會激發腸易激綜合症的食物。此外,一些紓緩運動如瑜伽、呼吸運動等亦有幫助。
文:陳子樂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專題系列文章
- 【過敏系列】對付花生過敏 注射免疫球蛋白E + 口服脫敏治療 證有效安全
- 【過敏系列】過敏症患者身心受困擾 查找致敏原控制病情 免受欺凌
- 夏天濕疹易發作兼變差?專家教你做足3招預防濕疹
- 【過敏系列】情緒壓力致過敏發作 形成惡性循環
-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 【過敏系列】鼻敏感頻發作 脫敏治療3年可望根治
- 【過敏系列】 花生過敏嚴重者隨時致命?
- 【過敏系列】喝牛奶後腸胃不適 是乳糖不耐或是牛奶過敏?
- 【過敏系列】脫敏治療 助患者告別過敏
- 【過敏系列】乾咳、久咳或是氣管敏感?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8/HET20180823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8/HET20180823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8/HET20180823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8/HET20180823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8/HET20180823_05.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8/HET20180823_06.mp4;//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4dc0013ec75e2692416b1a4c618d01e4.jpg(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4dc016cddd02458eda087f0602eefd05.jpg(鍾林枝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4dc0222fa3c3ae3a034554f149a5162e.jpg(鍾林枝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4dc02cce9b576c9a691f4c919a4d7252.jpg運動紓緩——適量運動,調節飲食有助紓緩病徵。(miya227@iStock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