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聽到人說自己神經衰弱,容易擔心又很易攰,難以承受壓力,甚至要長期服食鎮靜劑。
神經衰弱是否好大件事,同焦慮症、抑鬱症有什麼關係?最終會否變成思覺失調?由家庭醫生及精神科專科醫生話你知。
■問醫生
麥:麥永接(精神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神經衰弱有什麼徵狀?
問:神經衰弱是什麼?
鄭:作為家庭醫生,有不少病人來到診所時,會因為各式各樣的疑似徵狀,問我是否神經衰弱。其實「神經衰弱」這個名詞我自己頗為喜歡,因為衰弱好像是一件很溫和的事而不是病,不介意問醫生。
麥:神經衰弱的概念早於十九世紀初出現,然後由西方傳入華人社會。根據英國的「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簡稱ICD-10)診斷準則,當一個人在精神或身體活動後出現持續的疲勞感,無論精神或身體也無法放鬆,繼而引致一系列健康問題,例如肌肉繃緊、頭暈頭痛、失眠,脾氣亦變得暴躁,而這些問題在休息或紓緩後仍無法處理,並持續三個月以上,便是神經衰弱。
■自我測試量表準不準?
問:神經衰弱是否一定要睇醫生?
麥:如果徵狀只維持短時間,例如幾天,或隨着壓力獲得處理後而消失,未有影響日常生活,其實可以放心,未必需要見醫生。不過,如果問題持續一段時間,如焦慮或抑鬱情緒維持超過兩星期,影響日常生活,例如無法上課、工作及不願跟朋友接觸等,甚至出現負面思想,又或出現頭痛、肌肉繃緊等徵狀,對個人造成困擾時,便要盡早睇醫生。坊間有一些自我測試,市民可以參考一下,如測試結果的分數高而自己又覺得確實有點問題,應該找醫生及早治療。
鄭:這些自我測試雖然有用,但也要懂得使用;正如探熱針可量度體溫,但很多情况下體溫過高也不一定等於發燒,可能是剛剛吃過熱食或做完運動;做測試時亦要睇清楚內容,有些測試問題是神經衰弱徵狀須持續兩星期以上,但病人根本沒看清楚條件,主觀地以為出現過一次徵狀也屬於有問題,會降低測試的準確度。當然,最重要是選擇一些可靠的測試,不要隨便在網上胡亂搜尋。
■單靠運動可減壓?(圖1)
問:有神經衰弱,做多些運動,釋放多些安多酚就得?
麥:運動可以釋放安多酚,有助改善睡眠質素。但如果壓力或情緒影響到腦內傳遞物質分泌,單靠運動難以發揮作用,可能需要藥物才能處理。運動只是其中一個減壓方法,然而神經衰弱其中一個徵狀是身心太過疲倦而無法做運動,這時就不要過於催逼自己或怪責自己,以免增加壓力。
■點分辨神經衰弱、焦慮、抑鬱?
問:神經衰弱與其他情緒病有何分別?
麥:隨着精神科的診斷趨於精細,以往統稱為神經衰弱,現在已細分為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病,因為現在有更多了解和研究,發現神經衰弱其實是情緒病,而徵狀亦很類似,如焦慮症的緊張及肌肉繃緊,抑鬱症的不開心、無神無氣、精神不振、疲倦、思想負面等。其實病人毋須介意是神經衰弱抑或是焦慮症、抑鬱症等病名,現時按徵狀細分為不同的情緒病,以便針對治療。
鄭:西方醫學講求實證醫學,界定病症時愈清晰愈好。精神科對各種情緒病有不同的診斷準則及治療指引,不會因為病名改變而代表病情變差。
■壓力大一定會中招?
問:工作經常要加班,會否導致神經衰弱?
麥:視乎情况而定,若長期加班便要小心,要多留意自己的壓力及情緒狀態,如發現肌肉繃緊、頭暈頭痛或疲累等徵狀有系統地出現,舉例星期一至五狀態較差,星期六好一點,但到星期日徵狀又出現,可能是壓力變得嚴重,自己無法處理,應盡早向醫生求助。
鄭:壓力大並不一定會導致神經衰弱,舉例說有些人日以繼夜打機,壓力應該相當大,但他們又無事,因為他們只當作是遊戲消遣。因此如何解讀壓力也很重要,過分擔心便輸了,而好好計劃時間,有足夠的休息,有助減排壓力。
■做好時間管理就可預防?(圖2)
問:如何預防神經衰弱?
鄭:對於情緒或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及驚恐症等等,預防十分重要。簡單來說,可以用健康生活模式作整體預防。我經常推介病人要做好時間控制,例如無時間並不代表一個人很忙碌,而是他將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事物上,例如打機、沉迷不同嗜好,將工作拖到死線才做,令自己增加壓力、過分疲勞及休息不足。另外,很多人喜歡同時做多樣事情,如邊吃飯邊玩電話,亦會對精神造成壓力。我建議大家嘗試做好時間管理,從而預防精神及情緒疾病。
文:張意宇
插圖:杜思頴
圖:鄧宗弘
編輯:梁小玲
專題系列文章
- 【都市壓力】男人心事不輕彈?小心情緒爆煲
- 【都市壓力】 不做「低頭族」 智用smartphone免勞損
- 【都市壓力】使用按摩椅 注意力度僅痠痛即可
- 【都市壓力】要睡得香甜 查找壓力源頭
- 【過敏系列】 過敏與壓力惡性循環 病徵因人而異
- 【都市壓力】師生靜觀 卸教與學重擔
- 【都市壓力】拒絕情緒擺布 遠離「心理感冒」
- 【有片: 都市壓力】忽視神經衰弱 壓力揮不去
- 【都市壓力】處理壓力由小事做起
- 【都市壓力】溫書緊張 特別貪吃 增壓食物 考生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