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血的疑惑 捐黃血救更多人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捐血救人,照理是義不容辭,但網上卻流傳很多偽科學,叫人切勿捐血:「捐血後會加速骨髓細胞分裂造血,每一次捐血都加速自己死亡」;早前亦有傳捐了的血會賣到內地,即使香港紅十字會多次澄清,仍然謠言不止。如果對捐血有多點認識,就不會出現這些誤會。

關於血液,還有許多有趣疑問,血型與性格真的有關嗎?另外血液原來有保質期,一些成分短至5天便「過期」,市民恆常捐血,才能讓有需要的人接受到適當治療。

出現大型意外 血庫能應付需要嗎?

早前大埔巴士車禍發生後,網上流傳「紅十字會呼籲市民捐血」的信息,市民一呼百應,後來紅十字會澄清有關信息不是由中心正式發出。如果出現大型意外,血庫能應付需要嗎?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表示:「『1包血可以救3個病人』。 市民捐的血(全血),會被分離成紅血球、血漿、血小板和白血球等成分,治療不同患者。醫院的血庫有一定的血製品儲存量, 輸血服務中心總部亦有血庫,以應付需要。不過,由於部分血製品儲存期短,而長假期、打風落雨或寒冷日子,較少人前往捐血,或導致部分血製品庫存不足。當出現大型意外,由於用血量不能預計,市民捐血有助存血量維持在理想水平,而血庫儲存量能應付10至11天的用血所需最為理想。若血庫告急,輸血服務中心會透過媒體及臉書專頁呼籲市民前往捐血,市民可多加留意。」

捐黃血復元快 兩星期可再捐

大部分捐血者,都會捐出紅色的「全血」,另一選擇是捐出黃色的「成分血」,即透過儀器從血液中抽取呈黃色的血漿、血小板,或兩者都抽,其他血液成分輸回捐血者。每次成分捐血所得的血小板,相當於4至6份從全血分離後獲得的血小板分量,故捐贈成分血反而救助更多人。

人體能迅速補充捐出的相關成分,以成年男來說,成分血可以每兩星期捐贈一次,而捐全血者則最少要相隔75天。

捐血用不完 變醫療廢物

大埔巴士車禍釀成多人死傷,市民一窩蜂排隊捐血。然而用不完的血有儲存保質期,一旦超過期限,血液成分功能下降,會被歸類為感染性醫療廢物而銷毁。所以市民恆常捐血,才能令血庫時刻保持理想水平。

病理學專科醫生許嫣說:「紅十字會收集回來的血液,大部分會分離成不同成分,治療用途不同,例如紅血球用於貧血、大量失血的病人;白血球治療白血球低而受到細菌黴菌感染的病人;血漿則用於大量失血、或凝血因子病變的人;而血小板則提供給血小板過少或質變而引致失血的患者,各成分的保存期限不同。」(見大圖)

年輕人與長者的血有分別嗎?

人由胎兒階段至老年,身體會不停製造及更新血液,骨髓不斷製造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等,所以年輕人或長者的血,質量基本上沒有分別。李卓廣解釋:「捐血設年齡上限,主因是隨年齡增長,身體狀况未必適合捐血,而年輕人一般身體狀况良好,更適合恆常參與捐血。」據紅十字會資料顯示,捐血者必須健康良好、體重90磅或以上,年齡介乎16至65歲(66歲生日當天,首次捐血者也可),而66歲或以上的捐血者,如過去兩年內曾成功捐血,並通過中心醫生的年度健康評估,可捐血至76歲生日當天。

76歲前都可以捐血

有網民認為「人的細胞分裂次數愈多,距離死亡愈近,捐血後會加速骨髓細胞分裂造血,所以每一次捐血都加速自己死亡」,李卓廣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人的骨髓細胞不斷分裂造血,分裂次數與人的死亡無關,除非那些是癌細胞」。

什麼血型最百搭?

最近有報道,外國一名女大學生在課堂上跟教授提到自己是AB血型,而父親是O型,母親是A型。教授認為很奇怪,因為與旁氏表(Punnett square)不符,結果女生發現生父另有其人。旁氏表常被生物學家用來確定後代擁有某些特定基因的機率;透過旁氏表,能根據父母的血型而推算子女的血型。

早於1900年,奧地利醫生Karl Landsteiner已發現人有不同血型。在人類的ABO血型系統內,有4個主要血型,包括A、B、AB及O。許嫣解釋:「血型是按紅血球所含的抗原(Antigen)來分類,假如你的紅血球有A抗原就是A型血,有B抗原的就是B型血,兩種抗原都有就是AB型血,什麼抗原也沒有就是O型血。然後再視乎有否擁有彌猴因子(簡稱Rh),細分為正型及負型血。」

中國人較少屬於Rh負型,大約370人中只有一個,而屬於Rh負型血的人不可接受Rh正型的血,因此血庫須保持足夠的Rh負型血量。眾多血型中,只有O-適用於其他血型人士身上,故在危急時刻,O-血顯得特別重要,而且備受廣泛使用。

輸錯血致急性溶血 損腎奪命

許嫣補充:「一個人的血型終生不變,如果要輸血,一定要配對正確,否則輸錯了,患者的血清會產生抗體,對抗外來『非我族類』的抗原,身體會出現急性溶血,紅血球遭破壞,造成貧血及黃疸,並促使免疫補體系統活躍,破壞更多細胞,影響病人腎功能,嚴重的可致死。」1997年,瑪麗醫院一宗輸錯血醫療事故,便導致一名男傷者死亡。

紅十字會將血液分發給各醫院前,每一袋血液成分都會貼上血型標籤及有效日期。

■相容血型圖表(見表)

˙A型血:只能接受A、O型血

˙B型血:只能接受B、O型血

˙AB型血:可接受A、B、AB、O型血,有「萬用受血者」(universal recipient)之稱

˙O型血:只能接受O型血;此外,任何血型的人均可接受O型血,因此O型血的人有「萬用輸血者」(universal donors)之稱

˙Rh正/負型血:Rh負型血的人不可接受Rh正型血

O型血者可抵禦瘧疾?

為何人要有不同血型,科學家至今未能解謎。但據統計或臨牀實驗證明,不同血型者面對各種疾病的風險不一樣。例如,科學家找到O型血的人較能抵禦瘧疾,感染瘧疾之後病情最不容易惡化。這也說明為什麼在一些瘧疾嚴重地區如尼日利亞,O型血人比較常見。

許嫣表示,「除了以上例子,其他血型與患病風險的關係,如A型血的人患胰臟癌、白血病、心臟病的風險較高;O型血容易感染幽門螺旋菌而患胃潰瘍等,主要是統計學上的發現,科學家未能找到血型與這些疾病的關連機制」。一些疾病的流行,加上遺傳規律與人類的遷移,使ABO血型在不同地區及種族分佈頻率不同,假如一些疾病在某些地區流行起來,而該地區本身某種血型的人較多,也會影響統計數字。

據香港紅十字會資料顯示,香港人有40%是O型血、A及B型分別為26%及27%,而AB型只有7%。

血型與性格有關?

「A型人不接受批評;B型人我行我素;AB型人思維敏銳;O型人容易過分投入……」這類血型性格測驗,你一定聽過,就如星座運程,有些人深信不疑。

性格隨後天成長環境而變

早在1927年,日本心理學家古川竹二便提出「同一血型,具有共同氣質」的說法,多年來,不少學者都研究血型與性格的關係。但要釐清關係並不容易,原因之一是難以用科學方法量化主觀的性格特徵,即使做人格測驗,準確度也受受試者的情緒、智力、文化差異等影響。事實上,科學家們透過人格測驗找出血型和性格的關係,經常得到不同結論。

血型由基因決定,終身不變;性格除了先天因素,亦受後天成長環境、個人經歷等影響。許嫣表示,「目前沒有研究證明血型與性格有關」。

為何有些人會覺得血型性格測驗很準?可能是心理學上的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作祟,意指人們面對一些認為是為自己而設的性格描述時,容易產生對號入座的心態。其實那些描述內容通常十分「大路」,近乎人人適用,但基於人們對自我認同的渴望,便樂於將這些描述套用在自己身上。

■今期專家

●李卓廣(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

●許嫣(病理學專科醫生)

文:李佩雯

圖:香港紅十字會、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王翠麗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1-10.jpg(圖:香港紅十字會);//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2-6.jpg須先預約——成分捐血人士必先預約,西九龍捐血站是現時唯一接受 . . . . . . (圖:資料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3-4.jpg;//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4-2.jpg(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