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認知障礙症的疑似患者除了臨牀測試及觀察外,亦可做磁力共振成像,或是一款名為ELISA檢測法以抽取骨髓化驗,惟後兩者均有風險。浸會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近期成功研製一款名為「花青素化合物」的檢測,透過抽取病人的體液如唾液或尿液等,助醫生更快捷及便宜地診斷病人有否患病。
助醫生更快更便宜診斷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表示,有關檢測法屬全球首創,不但較現時同類檢測快捷、便宜,而且準確度高,更可以非入侵式方法抽取樣本。他估計,此檢測未來可用作追蹤和檢測患者體內的病變過程,甚至作治療之用。
認知障礙症(又稱阿茲海默症或腦退化症)的致病成因未明,是未有方法治癒的腦神經退化疾病。現時香港70歲以上長者,每10人便有1人可能患病,而85歲以上長者的患病比率更達三分之一。
研究團隊另一成員、浸大化學系副教授李紅榮表示,現時常用診斷方法包括臨牀評估、認知測試和神經影響(監測大腦的結構變化),但需待徵狀出現才可診斷;其他方法包括磁力共振成像或酵素免疫分析法(簡稱ELISA),但各有局限:磁力共振成像需注射造影劑入人體,有一定風險;ELISA檢測法僅能化驗骨髓,而且檢測費時,需時3至18小時,另成本價不菲,每次達3000至5000元。
驗體液內3種蛋白質
黃文成表示,認知障礙症患者腦內會積聚「澱粉樣蛋白」(俗稱「老人斑」),「花青素化合物」可針對檢測人體體液內的「β-澱粉樣肽」、「tau」和「p-tau」3種與該症相關的蛋白質。他指新方法可以唾沫及尿液等非入侵性方式提取樣本,對病人風險較低,只需1小時30分鐘便能得出測試結果,成本價亦大大降低,約6至27元。
待臨牀測試 須配合他法
黃指新檢測法的準確度已獲證實,待醫學界採納和通過臨牀測試便可投入服務,但他強調現時醫學界對澱粉樣蛋白致病量未有一致定論,新方法是協助醫生判辨病患手段之一,需要配合其他臨牀評估方能確診。另外,研究團隊亦發現有新的檢測方法,有助深入了解該病的機理,但目前仍在老鼠身上試驗。
專題系列文章
-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 【2019年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講座】「認知」多一點 「障礙」少一點
- 【認知障礙症】破解認知障礙屢突破 葉玉如未滿足 放眼中國腦計劃
- 【認知障礙症】初創研「打麻將」遊戲 評估認知障礙
- 【有片: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 、行為、情緒診斷莫遲疑
- 【認知障礙症】AI海豹助練自理 認障長者現歡顏 沙田醫院引入5年證有效 治療師盼多購
- 【認知障礙症】研究揭營養組合助緩早期認障
- 【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非長者獨有 了解更多防患未然
- 【認知障礙症】「腦」當益壯
- 【認知障礙症網址】相關機構資訊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