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氣潮濕,對於風濕病患者來說,又是容易「發作」的時候,疼痛苦不堪言。風濕病在本港十分常見,很多長者都受此病困擾,令大眾誤以為這是「老人病」,但事實是不論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風濕病,當免疫系統失調,便會出現炎症反應並影響或破壞全身不同的關節,而大多都會引起痛楚。有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提醒,切勿把風濕病引起的痛症與其他病症混淆,最重要是了解不同風濕病所出現的特徵,才能知道哪種情况下要及早求醫。
風濕病引發痛症 易跟其他病症混淆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名譽顧問醫生、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李家榮醫生指出,由風濕病引致的痛症很容易與其他病症混淆,例如類風濕關節炎造成的手部痛楚會被誤以為是退化所致;強直性脊椎炎的背痛會被看作姿勢不正確;銀屑病或紅斑狼瘡的皮疹則被視為是皮膚敏感,容易因延誤醫治而令病情惡化。
有研究指出,個別的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若能把握發病後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及早接受得到科學實證的治療,能提升治癒機會,甚至日後有機會能停藥。原則上,其餘不同的風濕病,若能及早發現及治療,可減低併發症和器官組織受損。因此了解由風濕病引起的不同痛症,有助患者懂得在適當時候求醫,防止病情惡化及減低導致殘障的風險。
解構風濕病相關的痛症 有以下情况應求醫
關節痛
手或腳關節痛如出現以下特徵,應及早向風濕科醫生求醫:
- 手部、膝部、腳踭或腳趾的關節持續出現痛楚及紅腫情况
- 早上出現晨僵多於半小時,僵硬的感覺在活動後才逐漸消退
- 對稱性的關節出現問題,例如雙手的手指關節或雙膝關節同時出現紅腫或疼痛。但要留意,約有四分之一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起初只是單關節出現問題
- 有家族風濕病史者應及早求醫並進行相關檢查
- 若同時出現發燒、體重下降、脫髮等問題應盡快求醫
背痛
無緣無故的背痛不應被輕視,如出現以下情况必須求醫:
- 出現炎性背痛徵狀,包括早於40歲發病,疼痛徵狀由輕微逐漸加重的起病形態(Insidious Onset),一般以月計算
- 痛楚會隨着身體郁動有所改善,但休息時卻沒有減輕,睡覺亦感到痛楚,甚至出現晨僵
- 有患癌症的病史(可能是骨轉移)
- 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或中、高劑量的類固醇引致背痛(可能是感染或類固醇引致骨質疏鬆的椎骨骨折)
- 神經系統受壓令下肢乏力、大便或小便失禁
- 若同時出現發燒、體重下降、脫髮等問題應盡快求醫
肌肉疼痛
完成劇烈運動後的一、兩天,肌肉通常會疼痛。但若日常出現以下情况,便應及早求醫:
- 痛楚持續一至兩星期
- 出現乏力的情况
- 吞嚥困難(食道肌肉受到影響)
- 氣促、乾咳(肌肉炎症相關的肺纖維化)
皮膚紅疹
皮膚出現紅疹十分常見,很多時候被誤以為是敏感或濕疹,但若出現以下狀况可能是風濕科疾病的警號:
- 面頰或眼簾上持續出現紅疹,受到陽光照射會惡化,有機會是紅斑狼瘡或皮肌炎等風濕病
- 髮尾、後枕、手踭後方有紅色斑塊並有皮屑掉下,有可能是銀屑病
- 手指尖或腳趾尖有痛楚的紅點,有機會是血管炎
驗血+影像檢查 協助診斷風濕病
李醫生表示,由於單憑徵狀很難診斷屬哪些風濕病或其他問題所引起,故需以專業的判斷及檢查方法才可診斷出風濕病。
風濕科專科醫生會先了解病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運動史及病史等等,再作出臨床判斷和檢查。檢查方面,一般會安排病人抽血,檢驗血液中、尿酸指數、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及紅血球沉降度)、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簡稱RF)、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和抗核抗體(ANA)等水平,配以X光及超聲波或其他影像檢查,從而分析哪些徵狀與風濕有關,哪些是源於肌肉、筋腱、骨膜等問題。
相關閲讀:【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對付風濕病 治療方法知多啲
近年風濕病跟其他疾病一樣,在治理上有不同方面的進步和突破。李醫生指,患者不應諱疾忌醫,治療方案是按病情所需作不同的配對,方法包括: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即時紓緩痛楚
- 類固醇藥物:是由人體內皮質醇激素演變而來,可有效消炎及改善病情免疫調節藥物/傳統抗風濕藥:可減低免疫系統活躍程度,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 生物製劑:比其他藥物較具針對性,副作用較少,近年個別種類的費用已經明顯下調
- 骨科手術:關節微創手術、滑膜切除以及關節置換
- 物理治療:有助紓緩痛楚及強化肌肉,改善活動能力
- 職業治療:關節保護、手部訓練、生活和工作上的調整、具保護性質的支架
- 營養師:對不同的風濕病給予適當指引/建議
相關閲讀:【痛症】認識不同類別止痛藥 撲熱息痛、消炎藥、處方鴉片止痛藥、外用藥膏 有沒有副作用?
風濕病有得醫 把握黃金治療期對症用藥
李醫生強調,風濕病科的疾病絕非「冇得醫」更不能「慢慢醫」,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作出診斷,把握黃金治療期並用藥到位,能大大提升治癒效果,甚至停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