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分享此內容: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膽結石,就是在膽囊內形成的結石,成因主要是膽囊功能失調或不良飲食習慣,令膽汁內的物質積聚,形成結石。膽結石一般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兩者混合體。女性、糖尿病肥胖、中年、多次生育、有家族病史、肝病患者、正服用避孕藥等人士都較容易患有膽結石,需特別留意。

 

吃肥膩食物 右上腹不適

近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病徵,小部分人在進食肥膩食物後右上腹不適,疼痛可反射到後背。正因膽結石病徵並不明顯,所以經常被誤以為消化不良,容易與胃炎胃潰瘍混淆。要知道膽囊有無結石,一般要透過超聲波掃描確認。不少患者經檢查確診後,第一時間會問醫生:「膽囊內有多少粒結石?」其實超聲波掃描只能看到膽石的陰影,不能確切知道膽石數目。另外,醫生通常建議患者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

 

微創切除膽囊 可翌日出院

通常患者第二個提問的就是治療。若膽結石未引致任何病徵,醫生一般會建議先監察病情;如膽石已引致徵狀,或曾因此出現併發症,則建議盡早做手術。當有黃疸、發燒或持續疼痛等徵狀,可能是發炎或併發症警號,需要立即治療。如果患者本身有瓷膽囊(porcelain gallbladder)、糖尿病或曾患傷寒,儘管徵狀並未出現,亦會建議盡早治理。

治療膽結石最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膽囊。現時,膽囊切除一般使用微創腹腔鏡,外科醫生會在病人腹壁上開3、4個切口,讓儀器通過切口進入腹腔,切除膽囊。手術一般在1小時左右完成,如無併發症,翌日便能出院。以往亦有發展以「微創單孔技術」做手術,過程需要在病人肚臍處開一個較大切口,便將鏡頭及儀器放入腹腔。單孔技術適用於沒有炎症的個案,並需用上專用鏡頭及儀器。雖然單孔技術能減少切口數目,但切口相對較大,術後痛楚也較明顯。另要留意,若患者膽囊本身較細(俗稱「斗零膽」)、膽囊壁黏連嚴重,便可能要採用傳統開放式手術。

 

術後無阻分泌膽汁 初期或腹瀉

不少患者關心切除膽囊後會因缺乏膽汁,不能進食油膩食物。其實膽汁並非由膽囊分泌,而是肝臟細胞;膽囊主要用來儲起及濃縮膽汁,方便進食時將膽汁釋出腸道,消化脂肪。即使切除膽囊也不會影響膽汁分泌,只是初期可能會因膽鹽吸收轉變而引致腹瀉。

術後部分患者可能有膽囊切除後綜合症,進食肥膩食物後腹瀉。腹瀉次數因人而異,由一兩次到五六次不等,部分受腹瀉困擾的患者,可透過藥物促進脂肪吸收。當身體適應習慣後,此類病徵一般會逐漸消失。

 

文:馮定邦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