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胡途中西:由盲腸炎開始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西醫學中心主任許家傑教授,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從香港遠赴美國修讀化學,當時年紀輕輕的他已經立下志向,希望從中藥研發提取新的西藥,造福人類。殊不知這個念頭在數年之後變得更宏大——由開發新型藥物演變為參與創立新型醫學,而這個轉變可是來自一篇《紐約時報》的報道。

針灸艾條 紓緩術後脤氣

一九七一年,是國際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一場「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建交的契機,而當時在美國《紐約時報》任職的資深傳媒人James Reston,為了報道美國尼克遜總統歷史性的訪問,也前往這個陌生的東方國度一探究竟。可是,當他抵達北京不久便患上急性盲腸炎,需於當地醫院接受切除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但術後腸道蠕動能力回復需時,令James Reston的腸胃因脹滿氣體而感到不適。當James Reston向當時醫院醫療團隊的中醫師表達了他的不適後,只見醫師拿出數支數吋長的幼針,分別扎在他的手肘及膝蓋附近,並拿着一根像點燃了的雪茄(後來才知道這是艾條),在他的腹部之上晃動一番。過了約二十分鐘後,James Reston便感到腸道開始蠕動起來,脹痛不適也逐漸消失,這個奇妙變化,為他帶來極大衝擊。在他的個人認知層面,只有藥物手術才能治好疾病,從未曾想像幾根幼針也能夠消痛治病。他把這次的治病過程寫成一篇報道,分享他這次「不可思議」的經歷。

報道於《紐約時報》刊登後,在美國民間產生極大迴響,美國人紛紛對「針灸」產生莫大好奇。許教授雖然成長於香港,卻未曾見過針灸,當看見美國人對它的讚歎,令他產生興趣,開始認識及探究針灸、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當時針灸應用於麻醉,以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手術。許教授萌生在美國利用UCLA的平台,建構結合中西醫雙方優點的新醫學之大工程。

成功建立一門結合中西醫學優點的新醫學談何容易,必須要透徹了解兩門醫學的醫理及臨牀應用,才能盡得精華以取長補短,並爭取得到業界及病人的支持和信任。故當時許教授不僅要掌握西方醫學各個專科理論,還要熟讀中醫典籍與中西醫結合的文獻,箇中艱辛可想而知。

能夠通曉中醫西醫的人對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乃非常重要,可是這類人才卻寥寥可數,可遇不可求。筆者某一次跟一位從商的校友傾談,他提及隨着生意規模擴張,當老闆的已經不可能熟悉旗下生意的每一項運作,希望生意繼續順暢運作,必須羅致擁有相關專業能力,並與公司文化理念一致的人才,共同經營才是上策。現時,中大的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匯集了不同專科的中醫及西醫,他們各有專長,深信中西醫各有優點,互補不足才能為病人帶來最大的利益。

文:胡志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_26yc102.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