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胡途中西:中醫的預防醫學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隨着大腸鏡檢查逐漸普及,我從過往治療大腸癌的崗位,走到預防疾病前線,教育市民大眾如何防患於未然,關注預防疾病這一環;再加上發現自己已逐漸步向知命之年,不知不覺踏進各類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要加緊注意健康,不禁思考預防醫學的重要。

經濟條件及衛生環境的改善,令死於傳染病的人數大幅下降,人均壽命也得以延長;隨之而來的卻是與人口老化及富庶生活習慣相關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均逐漸變得普遍。但其實不少疾病,都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及定期接受檢查等預防方法,延緩甚至減低發病風險,或可減輕發病時的嚴重及複雜程度,從而降低治療過程對患者造成的身心甚至經濟負擔。

一般人以為預防醫學是西醫的概念,其實中醫有預防醫學的概念,中醫認為﹕「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即最好的醫治是在疾病尚未發生之時便將之消滅於無形,其後由此觀念衍生了各種養生保健之道。中醫的養生方法是因應每個人的身體特質、情志及作息習慣等,再按照四季環境變化而制定,因人而異。這與近年西醫強調的個人化治療十分相似,家庭醫生可按照個人的病歷、家族病史及生活起居等,作出相應的健康建議,減低患病風險。由此可見,中醫及西醫在預防醫學之上有不少合作空間,可互補長短,兩者結合有助更有效實踐預防疾病的計劃。

四時養生如「個人化治療」

事實上,港人對中醫的養生概念並不陌生,例如少吃煎炸肥膩的「熱氣」食物、喝涼茶以「下火解燥」、大病過後需要補身以固本培元等知識,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當中,也有不少人習慣在無病無痛日子,請教中醫調理身體之法。只是市民的這些保健知識都較為零碎,令效果不彰。倘若能夠把中西醫的各種防病養生方法整合並深化起來,並有系統地推動,相信會有很多人樂於接受實行,改善整體健康。

港人人均壽命能夠冠絕全球,本地先進完善的醫療設備及技術功不可沒;倘若一套全面的疾病預防及養生知識及技巧,能夠在社會上普及實踐,可令人活得既長久又健康,「質」「量」兼備,香港距離健康城市的目標便不遠矣。

文:胡志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M70515e.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