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癌症發病率與年紀增長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資料顯示,癌症主要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一半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
長者一旦確診癌症,是否應選擇保守治療?年紀愈大,做手術切除腫瘤風險愈高?耄耋之年,是否不宜化療?
常見癌症 胃癌居第六
以胃癌為例,在香港,胃癌在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六,2017年有1314宗新症,682人死於胃癌。男性確診年齡中位數為70歲,而女性為68歲。長者患癌機率增加的原因並不明確,可能因長期暴露在致癌物之下,令DNA不穩定而提高細胞突變的機率,導致癌症。
近期,見了3名上了年紀的胃癌病人,在會診時,他們不約而同問了我一些常見的問題,應該是跟絕大部分患者有關,所以很想跟大家分享。
個案1:
80歲的陳先生最近出現貧血徵狀,做胃鏡檢查後發現患有胃癌。陳先生是長期病患者,一向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腎衰竭,經醫生評估後,認為手術風險高,將他轉介到腫瘤科作紓緩電療。
個案2:
83歲的王婆婆確診第三期胃癌。她一向身體良好,做了胃部切除手術後,轉介輔助化療,以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減低復發。
個案3:
75歲的李先生最近身體消瘦和胃部不適,替他做了胃鏡和正電子掃描後,發現患有第四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肝和淋巴部位,轉介作紓緩化療。
年紀大化療 增感染風險
年長病人跟年輕病人比較,為什麼接受抗癌治療會較高風險?
隨年紀增長,身體機能有所改變和退化,例如骨髓造血能力下降、腎功能下降等。因此年紀較大的病人接受化療時,身體器官功能受損的機率較高,增加化療風險,例如白血球數量低,容易受感染;有些藥物也會引致腹瀉脫水的風險。
另外,很多長者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這些疾病需要長期服藥,亦有可能影響病人身體機能和對抗癌藥物的耐受度。
用藥無限年齡 視乎個人體質
使用抗癌藥物,有沒有年齡上限?
使用抗癌藥物沒有一個確實年齡的上限,但要關注患者身體狀况。並不是每一個長者的體質都一樣,有些老如松柏,但有些患有不同疾病而影響身體功能。
現今醫學進步,抗癌治療除了化療外,還有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相比化療,它們的副作用較低,病人較容易接受。而新的化療藥也比過去的較小副作用,例如較少作嘔、脫髮等。
約6年前,有一名90歲胃癌病人,癌症轉至頸部淋巴,但他一向身體非常健壯,沒有其他病痛,也得到家人支持,成功完成5星期電療和化療;而且至今病情一直保持穩定。
標靶、免疫治療 同樣有副作用
年紀大的病人,是否應選擇標靶治療而不用化療?
並非一定。使用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首先要看病情需要及有沒有適合基因,才做決定。另外,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並不是沒有副作用,例如有些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有可能導致血壓高、出血等;也有些藥物可能令口腔潰爛,使病人不想進食,甚至令腎功能受損。
做醫學評估 治療更穩陣
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適合使用抗癌藥物?
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建議年長癌患者在接受抗癌藥物前做「綜合性老年醫學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CGA是指由多個專科團隊從疾病、體能、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多個層面對長者作全面評估,評估包括患者身體機能、共存疾病、認知能力、心理狀態、營養狀况、疲累情况、藥物使用和社會支持等,希望能增加診斷的準確度,有助預測因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協助醫生了解個別患者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長者面對抗癌治療的確不容易,但過去有人說「上了年紀就不要治療」的概念,已不適用。反之,應按個別患者的體質和預計對治療的耐受性來作出適當決策,以免耽誤病情,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專題系列文章
- 【胃癌】AI胃鏡找瘜肉 冀辨識早期胃癌減漏診 中大首試用 同類腸鏡已證成效
- 胃癌初期或消化不良、腹脹體重降 八成確診已屬晚期 治療新法
- 牙周病嚴重者患癌症風險增24% 牙痛、甩牙非小事 小心胃癌、食道癌
-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 腸化生增患胃癌風險很高嗎?年年照胃鏡有必要嗎?(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35)
-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 【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 【胃癌】上腹痛、胃氣多、腹脹 感染幽門螺旋菌 殺菌治療減四成胃癌風險(醫學滿東華)
- 胃癌康復者:「有時覺得胃脹,我是不是復發了?」 不同癌症復發風險大不同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73)
-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