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口腔經常發出難聞異味,不僅有損形象、妨礙社交,更可能反映身體健康出現問題。飲食不節而導致脾胃失調,以及因熬夜缺乏休息而引致陰津虧虛,都是臨牀常見的口臭成因,可以通過中醫療法調治。(編按:口腔有異味與疾病有何關係呢?口腔發出不同氣味,有可能是血糖過高?慢性腎衰竭、胃酸倒流所致?詳見附表。)
口臭原因:嗜煎炸肥膩甜食 阻脾胃運化 自我測試有法
要知道自己有無口臭問題,除可向牙醫或信任的人直接詢問外,也可以做口臭自我測試。第一種方法是用舌頭自行舔一下手腕,待口水乾燥後嗅嗅手腕上是否有異味。另一種方法是先用雙手將口鼻捂住(或在佩戴口罩時),然後用口呼出一口氣,再用鼻子聞一聞有否異味。
中醫對口臭的認識由來已久,撇除口腔衛生欠佳的因素外,口臭原因與飲食、勞倦、情志等都有關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認為「口臭,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膈」所致,並指出脾胃運化欠佳是口臭主要原因。《聖濟總錄》認為「心脾感熱,蘊積於胃,變為腐臊之氣,腑聚不散,隨氣上出,熏發於口,故令臭也」。脾胃積熱、宿食停聚,容易引起口臭。
飲食不節,包括暴飲暴食,或經常嗜食辛辣煎炸、肥膩多油、太甜、味道太濃烈的刺激食物,容易引起脾胃積聚濕熱,妨礙脾胃正常運化功能。當脾胃運化欠佳,濁氣上逆,上衝於口,口腔便會出現難聞異味,為實證。脾胃濕熱者還可見皮膚油脂、面垢增多、易長粉刺痤瘡、體味濃烈、大便臭穢、舌苔厚膩,治療方面需要清熱祛濕,同時改善脾胃運化。
中藥治療方面,具有清熱祛濕作用的常用方藥包括甘露消毒丹、茵陳蒿湯、三仁湯,可配伍中藥如蒼朮、藿香、佩蘭、薄荷、砂仁、豆蔻等。在中藥分類的「祛濕藥」中有一類是「芳香化濕藥」,藥物多帶有獨特香味(含揮發油),藥性多屬辛溫香燥。通過藥物芳香辛散之性,能宣化中焦脾胃濕濁、暢通氣機,達到芳香辟穢、醒脾化濕功效,臨牀上在治療與濕濁困阻有關的口臭時常用。如果脾胃氣虛,無力運化飲食水液,產生內濕者,可輔以益氣健脾,常用中藥如白朮、山藥、扁豆等。
由於脾胃積熱而引起口臭者,在針灸或按穴方面可選用有清熱瀉火作用的穴位,常用如位於手掌一側腕部的大陵穴(彎曲手腕時可見腕橫紋,大陵穴位於橫紋正中凹陷處),位於掌心的勞宮穴,以及手肘曲池穴和手背合谷穴,可針刺或用中等力度按揉每穴3至5分鐘,每日1次。
相關閲讀:戴口罩聞口臭 脾胃鼻作怪?
睡眠不足傷氣血 虛火上炎
另一種常見口臭原因,為陰津虧虛,陰虛達到一個程度時可見虛火上炎,形成口臭,如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所言:「虛火鬱熱,蘊於胸胃之間,則口臭。」為虛證。臨牀上這類口臭多見於陰津容易虧虛的中老年人。至於平日操勞過度,思慮太多,經常熬夜,缺乏充足睡眠者,亦容易耗氣傷陰。《醫學入門》認為「勞鬱則口臭」,過勞可耗傷氣血津液,蘊積虛火。當虛火燔灼,遷延上焦,便可引起口臭。
這類患者常見口乾舌燥、皮膚乾燥、易生痱滋、心足心熱、煩躁多夢。由於虛火熾盛,津液不足,口腔經常缺乏津液滋潤,可能影響口腔的正常微生物生態,除會帶來口腔異味,患者亦較容易出現牙肉紅腫、流牙血,以致牙齦萎縮、牙齒鬆動的「牙宣」(牙周病)問題。在治療方面,針對陰虛津虧、虛火上炎的失調,需要滋陰降火、生津。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涼茶降實火 無助養陰生津
在中藥治療方面,常用方藥包括知柏地黃丸、玉女煎、百合固金湯,有養陰清熱的作用。具有清熱作用的中藥如生地黃、知母、玄參,和具有養陰生津作用的中藥如沙參、麥冬、玉竹,在治療虛熱口臭時都比較常用。由陰津虧虛而形成的口臭,治療上應以養陰生津為重點,清熱降火為輔助,不可本末倒置。有時候虛火上炎的患者以為可以通過飲涼茶、食龜苓膏解決問題,往往無法奏效。涼茶、龜苓膏都是寒涼之品,光靠它只能清瀉實火,對虛火上炎者無助養陰生津治本,而且過用寒涼更有可能刺激脾胃,耗損正氣。
針對虛熱口臭,可選擇有養陰清熱功效的穴位調治,包括位於內踝上方的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照海穴,以及位於前臂手掌側內關穴,可用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次。
預防:注意飲食保口腔濕潤 查找壓力源頭穩情緒
預防口臭,日常應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勿暴飲暴食,減少進食煎炸、辛辣、油膩、太甜、味道濃烈食物,以免脾胃積聚濕熱。多吃蔬果和飲用清水,可保持口腔濕潤,同時促進消化,維持二便暢通,能防治口臭。作息方面應避免長期熬夜或經常勞神,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休息,使陰陽調和。精神壓力大者容易煩躁,中醫理解為虛火、鬱熱,建議他們要注意飲食清淡,學習自我鬆弛,長遠要嘗試找出壓力源頭,透過調整心態及與他人傾訴等幫助減壓,穩定情緒。
對於偶爾因飲食不節,而令身體積聚濕熱,上蒸於口腔而形成的口臭,可以通過食療清熱祛濕,辟穢去濁,可飲用銀菊薄荷茶。
食療:銀菊薄荷茶 清熱去濁氣
■銀菊薄荷茶
材料:金銀花10克、菊花10克、藿香10克、薄荷6克、生甘草6克
製法:水煎煮10至15分鐘,溫服,每日1次
功效:清熱化濕
備註:芳香化濕藥不宜久煎,以免影響其升散宣濕之性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