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按:近期台灣的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兩名死者體內驗出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註冊營養師表示,米酵菌酸中毒後,患者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可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致命率更可達40%至100%。至於早前日本小林製藥旗下紅麴保健品的傷腎風波亦愈演愈烈,據報部分批次驗出含高毒性物質「軟毛青黴酸」,但暫未確認它是否事件元兇,以及為何會混入保健品之中。紅麴被視為有助降低膽固醇,不少高膽固醇病人都聽過甚至服用這類產品。專家強調,若不清楚紅麴的功效、副作用和用藥禁忌,分分鐘補身變傷肝腎功能。)
米酵菌酸中毒患者出現胃不適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近期台灣有累計兩死的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兩名死者體內驗出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亦常見於長時間發酵的澱粉類食物中。
米酵菌酸是來自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cocovenenans)的毒素,小量足以致命。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此菌主要存在於土壤和植物中,當環境溫度介於22℃至30℃、pH值中性至微鹼性等條件下,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就可迅速繁殖,並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尤其常見在椰子、粟米、穀類等澱粉類食物與發酵製品。
粿條、河粉添加粟米澱粉 久泡木耳易招米酵菌酸
內地、印尼都曾有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個案,與發酵椰子、粿條、米粉等濕米麵製品或粟米產品等有關。黑龍江曾有家庭進食由粟米發酵而成的自製「酸湯子」,導致9人死亡。而今次台灣食物中毒事件中,多名顧客曾在店內進食過炒粿條、滑蛋河粉等,兩者在製作過程為增加韌度,常添加粟米澱粉。此外,過長時間浸泡黑木耳等菇菌,亦會產生米酵菌酸。
無解藥嚴重可傷肝或致死 清洗、高溫烹調毒性無法消除
米酵菌酸中毒後,患者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可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由於未有解毒藥物,致命率可達40%至100%。陸肇麟指,「高溫無法消除米酵菌酸,食物即使經烹調後,毒性仍在」,清洗、浸泡幫助不大。因此他提醒,任何經發酵處理的食物,都不應長時間放在室溫下,而且一旦保存期已過,就不宜再食用。食物安全中心亦提醒,浸泡黑木耳不宜過長時間,若要浸過夜,應放在雪櫃內;處理食物的範圍、設備、工具及接觸食物的表面,都應保持清潔。
(資料來源: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澳門市政署食品安全資訊)
紅麴可傷肝腎 生產不當或添毒
除了台灣近期發生嚴重食安致命事件外,日本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截至3月30日)已有5宗懷疑相關死亡個案,逾百人入院。
小林製藥早前陸續接獲消費者報告,服用旗下3 款紅麴保健品後,出現腎臟問題,其中有死者生前連續3年服用保健品「紅麴コレステヘルプ」(意譯:紅麴膽固醇幫助)。小林製藥宣布回收多款涉事產品;另外其他使用小林製藥紅麴原料的食品生產商,亦主動回收產品。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銅鑼灣一家零售店,發現有售懷疑使用有問題紅麴原料的黑醋產品「紅糀黒酢」,已下架及展開回收。
紅麴雙面刃 可助降膽固醇 可致腎衰竭損肝功能
今次食安風暴的主角紅麴,又稱紅麴米,由米加入紅麴菌發酵而成。註冊藥劑師陳志鵬指,發酵後的紅麴產生出活性物質莫那可林K(Monacolin K),與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statins)的活性成分相近,可助降低壞膽固醇。註冊營養師陸肇麟補充,曾有小型研究指紅麴可抗發炎,對心臟健康、代謝系統帶來好處。
「紅麴其實是雙面刃,有他汀類的好處,亦可帶來他汀的副作用」,陳志鵬續說,副作用包括消化不良、肌肉痛或發炎,嚴重可致橫紋肌溶解症,破壞肌肉組織,令大量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加重腎臟負荷,引致腎衰竭;亦可致肝酵素上升,影響肝臟功能。「紅麴活性成分的藥理、副作用與他汀類藥物相似,其實紅麴類產品不應該放在貨架上,讓消費者自行購買。」
驗出青黴菌代謝產物 毒性強
據日媒報道,受小林事件影響人士大多出現腎臟功能下降,雖然紅麴可傷腎,但陳志鵬和陸肇麟都指,實際上引致腎病的情况並不常見。今次為何有大量用家腎功能受損?小林製藥上周五表示,在部分批次驗出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據厚生勞動省資料,軟毛青黴酸是青黴菌(penicillium)的代謝產物,毒性甚強。陳志鵬指暫未有太多研究指出它對人體的影響。但很多黴菌的代謝產物都對人體有害,如可致肝臟或腎臟衰竭,因此推斷軟毛青黴酸對人體健康可構成一定風險;相信可能是在發酵過程條件控制不佳,導致出現活性成分以外的化合物;暫時它與腎病的確切關連,仍然未明。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同服抗生素、抗真菌藥 或增副作用
除了保健品的食安因素,他指用家若本身有急性腎衰竭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齡等,長期或高劑量服用受污染的紅麴產品,或進一步加重腎臟負荷,「當腎臟失去過濾血液雜質的功能,不能夠將毒素排出體外,毒素累積在血液內,就有可能出現急性腎衰竭」。
另外,同時服用影響肝臟分解功能的藥物,包括免疫力抑制劑(如cyclosporine)、抗真菌藥物(如ketoconazole)、抗生素(如clarithromycin)等,因藥物抑制肝臟代謝功能,增加血液中紅麴活性成分濃度,副作用或更多。
不少慢性病人,雖獲醫生處方降膽固醇藥物,但因希望減藥而自行服用保健品。陳志鵬直指是錯誤觀念,「有人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尋求藥物以外的方法;保健品看似天然,但不能取代醫療方案」。處方藥物經嚴謹研究,有統一標準,可清楚知道不同劑量的效果、不同歲數服用風險等;但在香港部分保健品不受管制、毋須註冊,每款產品的活性成分差異可以很大。美國有機構比較12款紅麴產品的活性成分莫那可林K,含量從每粒0.10至10.09毫克不等。另外,生產過程有沒有攙入其他物質而導致化學作用,無從可知。他再三提醒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人士,不應以紅麴保健品取代。
陳志鵬近日亦接到市民查詢紅麴保健品的安全風險。他表示,若正服用其他品牌的紅麴保健品,未必需要立即停用,但建議評估有沒有服用的需要。不少人對保健品有謬誤,以為吃保健品後毋須運動和注重飲食,其實是本末倒置,「保健品不能夠取代健康生活方式」。陸肇麟補充,「除非經醫生或營養師評估過需服用保健品,否則很多保健品對大家健康而言都不是必要」。
腐乳、清酒都見紅麴蹤影
紅麴除了用於保健品,還常用作食用色素、增味劑、釀酒原料等添加在食物或飲品中,如腐乳、米酒、清酒等都見紅麴蹤影。陸肇麟指,食物安全中心禁止使用紅麴作食用色素,「而用於食物原料的紅麴濃度相對保健品低許多,進食使用紅麴製作的食物,對身體影響不大」。
紅麴食用宜忌:活血 孕婦哺乳婦女忌吃
紅麴常見於針對膽固醇的保健品上,而在中醫角度,紅麴應用廣泛、歷史悠長。註冊中醫莫茸式指,《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味甘溫,可健脾、消食杜滯、活血化瘀,臨牀上較常處方予過飢過飽、吃太多生冷或煎炸食物的病人,緩解胃脹、胃痛、肚瀉等;亦會用於治理血瘀氣滯的疾病,如血瘀型腹痛、婦女產後惡露(產後分泌物)不盡等情况。不過,陰虛火旺、無積滯、沒有血瘀的人不應服用。紅麴具活血功效,孕婦忌吃,哺乳婦女亦應避免。
相關閲讀:膽固醇的奇妙「實用數字」
肝腎功能差者不宜服 避免與西柚同吃
註冊營養師陸肇麟補充,肝腎功能較差者不宜服用紅麴保健品。此外,紅麴與部分食物、藥物有相互作用,應避免同吃,「如西柚,可使紅麴活性成分停留在身體較長時間,從而副作用也可能增加」。正服用他汀類藥物或抗真菌、抗生素藥物等人士,亦應避用紅麴保健品。他建議購買保健品前,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看看個人健康狀况是否適合。註冊藥劑師陳志鵬提醒,服用後若出現肌肉痛、疲累、皮膚變黃、小便呈茶色等肝臟受損徵狀;又或小便多泡,小便量突然減少,可能是腎功能減弱的徵狀,應停止服用紅麴保健品,並應求醫。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