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衰弱這病症在過去經常聽聞,近年卻少了報道,原因並非患病的人數減少,而是被分類更仔細的情緒病所取代。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神經衰弱是較舊的醫學名詞,美國最新的診斷手冊已經刪除此病名,並按徵狀及情况分為不同的情緒病,以便針對治療。
麥永接說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盛行以鎮靜劑治療神經衰弱,本來療效不俗;但後期發現有上癮問題,而且治標不治本,現時已改為使用針對的藥物及心理輔導。有患者擔心神經衰弱或情緒病會惡化成為思覺失調,但麥永接強調,後者是因為思想及感覺上與現實世界脫離,而神經衰弱或情緒病的病因跟患者的現實生活有一定關連,所以兩者完全不同,並不會由神經衰弱演變成思覺失調。
至於治療方案,現在會根據病情的輕重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
輕微:運動、深呼吸、改變思維
可嘗試透過運動促進安多酚分泌,學習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改變思維亦很重要,正面及多角度的思維能避免鑽牛角尖,學習管理壓力,同時要有充足睡眠。
中度:跟醫生「處方」做運動
找家庭醫生初步診斷,家庭醫生可給予更多實際建議,運動方面亦會按病人情况開出「處方」,例如做哪種運動、如何做及做運動的規律等。如未有改善,就會轉介精神科專科醫生處理。
嚴重:服藥、接受心理輔導
精神科專科醫生會為病人精確診斷,確診屬於哪類情緒病再對症下藥。如屬於生理問題會處方情緒藥物,病人要有心理準備,治療效果在起初兩星期不明顯,反而又暈又嘔等藥物副作用會首先出現,感覺較辛苦,但實際療效會慢慢變得顯著;如屬心理問題,則配合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