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痔瘡,令人坐立不安,痛苦難堪。治療痔瘡,以傳統切除手術成效最高,但手術後的傷口護理卻嚇怕不少人。不少病人知道肛門會留有傷口後,諱疾忌醫,寧願忍痛,卻不知拖延只會令病情惡化,加劇痛楚。醫學界不斷研發新技術,近年有新技術引入香港,以微量電流令痔瘡枯死,聲稱可以無痛治療,孰真孰假?
痔瘡的成因,是由於肛門內壓力過大,使得肛門直腸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導致一些軟組織充血,至一定程度後,黏膜破裂流血。充血時會有脹痛感覺,或肛口痕癢。外科專科醫生黃博熙指成因大多與飲食習慣有關,攝取纖維及飲水不足導致便秘,大便時間長,以及運動量少影響血液循環,容易積聚血液於靜脈,誘發痔瘡。
根據醫管局數字,2011年有21,613人因痔瘡入院,2014年有23,950人,而2016年則有26,077人,人數逐年遞升。數字還未包括毋須入院,在門診接受治療的人數。
惡化成外痔 劇痛、排便大量出血
黃博熙解釋,痔瘡按病情分四期,由初期內痔,即從外面看不到摸不到,慢慢惡化為第四期外痔,引起痛楚。第二及三期屬混合痔,包括內痔及外痔。
第一期:全是內痔,痔瘡在肛門直腸管內壁腫大,有可能引致出血。
第二期:痔瘡開始增大向下垂,排便時會出現脫垂,突出於肛門,排便後會自行縮回。
第三期:痔瘡持續惡化,痔瘡突出於肛門,不會縮回原位,需用手指推回。
第四期:痔瘡長期突出於肛門外,已不能推回原位。
由第一期演變為第四期,大多需時逾一年。黃博熙建議患者應及早治療,避免惡化成外痔。「大部分患者在第二及三期求醫,因為痛楚難耐,影響生活質素;小部分人會選擇忍痛,直至演變成第四期,痛楚難忍及排便困難才求醫,當中以長者居多。」他說曾有婆婆患痔瘡20年,一直諱疾忌醫,直至排便時輕微擦損痔瘡而大量流血,大驚下才尋求治療。「若患者年紀大,突然大量出血,有可能危及生命。」
早期未必要用藥 靠改善飲食、生活
現時治療痔瘡方法多多,主要是橡筋結紮術、傳統痔瘡切除手術、環狀痔瘡切除手術,即俗稱「痔瘡槍」,以及最新引入、標榜無痛及術後護理簡單的痔瘡水解技術。黃博熙指每種治療方案各有優劣,適用於不同期數的患者。
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臨牀事務)羅偉倫認為,處理痔瘡主要是改善痛楚及出血等徵狀,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早期病人的徵狀不太嚴重,忍受到痛楚,可用較保守的療法,例如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
黃博熙也表示第一期患者未必要用藥物,可先改善飲食習慣,但如病情惡化至第二期,就需配合消炎藥或止痕藥,紓緩脹痛、痕癢及出血,但都治標不治本。如情况無改善,便要採用其他療法。「第二及三期的治療選擇較多,除手術切除外,還有痔瘡槍、橡筋圈結紮術等方法。但對於第四期已演變為外痔的患者,傳統切除手術成效較理想。」
中期治療選擇多 第四期開刀難免
傳統切除手術:治療黃金標準
醫生以手術切除痔瘡再縫合傷口,由於會留下裸露的傷口,手術後的痛楚不適較強烈,出血情况也較高。
黃博熙指這是較徹底的療法,基本上可處理任何期數的患者,但主要對象是第四期,以及接受過其他療法但無效的患者。一般需要10至14天康復,其間活動有所限制。後遺症是肛門收窄,日後排便更困難;復發率約15%至20%,有需要時可做多次手術。
羅偉倫贊同傳統切除手術成效最理想,屬於治療痔瘡的黃金標準,「不過病人要忍受手術後的痛楚及術後的處理,而且手術需要麻醉,對年長病人的風險較大」。
環狀痔瘡切除手術(痔瘡槍):創傷較傳統手術小
醫生利用形狀如手槍般的即棄式器材,將突出的痔瘡推回肛管原位,去除環狀痔瘡組織及黏膜,減少血液供應,令其萎縮及凋謝,再以鈦金屬釘拉緊餘下組織,減低復發風險。黃博熙解釋,一般手術需要12天復元。痛楚、創傷程度及流血情况也較傳統切除手術為低。復發率約15%至20%,但若復發,他不建議患者再接受同一手術,因舊有的金屬釘或妨礙新釘置入位置,影響成效。
羅偉倫表示,痔瘡槍於1990年代後期出現,當時大家對此新技術的優點反應熱烈,但使用了十多年後,陸續出現各式併發症及後遺症。嚴重的包括刺穿腸道,要即時做手術修補。曾有女病人的陰道壁被刺穿,手術後一段時間,發現陰道流出大便,要再次接受治療。「陰道在直腸附近,手術時器材有可能夾到陰道壁,雖然比率較低,但仍有一定風險」。其他後遺症還包括肛門收窄、肛管內壁遺下金屬釘引致不適。病人要平衡當中的好處及風險。
痔瘡水解技術:術後護理簡單
新引入香港的療法,原理是以微電流切斷痔瘡的血液供應,停止充血及令其枯萎。
黃博熙解釋:「微電流可令細胞產生化學反應,分解細胞內的水分,造成鹼性環境,從而令痔瘡萎縮,減少腫脹及流血。」手術時,只需塗上止痛啫喱及在患處局部麻醉,其間患者會有些不適,術後的護理較簡單。不過,裝有心臟起搏器、懷孕婦女,或長期服食薄血丸人士均不宜做此手術;復發率低於20%,需要時可重複再做。
羅偉倫表示對此技術認識不深,未能判斷成效。「暫時未見有大量文獻討論此技術,數據不多,未算普及。」雖然技術獲美國FDA批准,但由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提出的為不同期數痔瘡患者的治療建議方案中,亦沒有提及此技術。不過,痔瘡水解技術屬門診療程(Office Treatment),即毋須到醫院做,創傷度也不高,他相信較適合早期患者。羅偉倫強調,痔瘡非致命疾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要花時間多了解各種風險。
橡筋結紮術:5分鐘完成
原理與水解差不多,以橡筋圈套在痔瘡底部,截斷血液供養,痔瘡會在7至10天脫落。
黃博熙表示手術過程簡單快捷,毋須由外科專科醫生操刀。不過,痔瘡形狀有不同,此方法較適合燈泡形、頂部圓底部幼的痔瘡,用在其他形狀的痔瘡上,效用未必理想。而且橡筋圈有可能移位,增加患者痛楚;復發率為50%至60%,需要時可重複再做。
羅偉倫指出橡筋圈結紮術同樣屬門診療程,根據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學會的指引,此方法有效及普及,簡單快捷,只需5分鐘便完成,不會引起很大痛楚,後遺症也較少。「第二期或部分第三期患者,可先以橡筋圈結紮術作為第一治療。若效果未如理想,再考慮其他方法。」
他補充接受完治療的患者,仍有可能復發,所以應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吸收纖維及多做運動,減少便秘問題,同時避免經常久坐或久站。黃博熙也指出很多患者痊癒後,透過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健康情况良好,少有復發。
文:許朝茵
圖:楊柏賢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