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快速抗原測試、抗體3種檢測方法原理、效果、準確度有何分別?專家解構5個問題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快速抗原測試、抗體3種檢測方法原理、效果、準確度有何分別?專家解構5個問題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持續爆發,政府前(15日)宣布,已採購逾1億套快速檢測包套裝,以百萬計的快速測試包本周會陸續抵港。不過,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現時市面有多款快速抗原測試產品,他稱有朋友持有4款產品,但測試後分別出現陰性及陽性結果,認為產品聲稱的靈敏度及準確度數據可能已經滯後,而且可能涉及不同變異病毒株,建議政府就不同產品重新評估,並應確認產品有效測試本港流行的變異病毒株Omicon 分支「BA.2」,否則市民只看準確度數據選擇並無意思。現時坊間有核酸檢測(PCR)快速測試,還有抗體(antibody)與抗原(antigen)等不同檢測,究竟其原理、效果、準確度有何分別(詳見附表)?該選擇哪一款快速測試?如何做會更準確?有醫生指出,Omicron潛伏期中位數約3天,早期病毒量較低或未有病徵時,測試結果未必準確。建議宜在有暴露風險後第2至3日,或有病徵的第1天做相關測試。

適時檢測——第五波疫情嚴峻,快速測試套裝成「搶手貨」。不過,何時做快速抗原測試亦要講時機,在病毒量高的階段測試,結果較準確。(whitebalance.oatt、Volodymyr Kalyniuk@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適時檢測——第五波疫情嚴峻,快速測試套裝成「搶手貨」。不過,何時做快速抗原測試亦要講時機,在病毒量高的階段測試,結果較準確。(whitebalance.oatt、Volodymyr Kalyniuk@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核酸檢測、快速抗原、抗體測試有分別 專家解構快速測試5個問題

■ 林:林緯遜(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

■ 梁:梁子超(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制檢測人士注意:各區流動採樣站、社區檢測中心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更新2022年2月11日)

 

Q1. 快速測試種類多,如何選擇?

梁:坊間有PCR(核酸檢測)快速測試,還有抗體(antibody)與抗原(antigen)檢測。PCR採樣及檢測程序較複雜,格價亦較高,「屋企做未必可確保質素」。而抗體一般在感染後1至2周才出現,加上不少人已接種疫苗,或影響檢測結果,未能用作早期診斷。

至於抗原,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有傳染性時於體內出現,故不少快速測試均是檢測抗原。快速抗原測試不但較便宜,而且操作簡單,適合初步篩檢。衛生署亦列出認可的快速抗原測試清單(bit.ly/3JiMNwj)予市民選購。

林:應選購獲FDA、歐盟、政府認可的快速抗原測試。市民須明白快速抗原測試的優缺,優點在於方便和快速得出初步結果,而且採樣方法簡單,可自行測試;但不能因為測試結果是陰性,便放下防疫意識。

至於快速抗體測試,出現假陽性、假陰性機率較高。而且受病毒感染後,身體產生抗體需時。尤其是Omicron潛伏期短,等到抗體產生時,患者可能已經病發,甚至將病毒傳開,測試意義不大。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新冠變種】快速測試呈陽性/社區檢測中心陽性短訊通知怎辦?Omicron、Delta有潛伏期確診續增(更新2月10日)

 

Q2. 快速測試時在鼻腔取鼻液,或在咽喉、舌底取唾液樣本,會否影響準確度?

林:快速抗原測試,目前較廣泛以鼻腔或鼻咽採樣,有較多數據驗證。雖然可使用鼻咽拭子採樣,但市民難以自行採集;至於咽喉、口腔、舌底採樣,則較少相關的研究數據。

梁:快速測試可從鼻腔、咽喉,或其他可收集到唾液的位置採樣。由於Omicron對上呼吸道影響較大,若能取得深喉唾液樣本,已包括從鼻腔流至上呼吸道,或由下呼吸道排出的分泌物,敏感度會較普通唾液樣本好,準確度高。若要在家中做快速測試,建議在鼻腔採樣,可避免誤吞採樣棒。

 

Q3. 懷疑自己有潛在感染風險,應做快速測試還是核酸檢測?

林:理論上應做核酸檢測,因準確度較高。如未能前往排隊檢測,可考慮取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最後才考慮快速抗原測試。

要留意的是,Omicron潛伏期中位數約3天,接觸病毒當日做抗原測試意義不大,除非已出現病徵。早期病毒量較低或未有病徵時,測試結果未必準確。宜在有暴露風險後第2至3日,或有病徵的第1天做測試。例如,星期一有暴露風險,若翌日出現病徵,就要做測試;否則,可待星期三或四才檢測;然後隔3至4天及懷疑出現病徵時再做,確保14天潛伏期內沒有感染。

核酸檢測——懷疑自己有潛在感染風險,理論上應做核酸檢測。如未能前往排隊檢測,可考慮取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其次是快速抗原測試。(資料圖片)
核酸檢測——懷疑自己有潛在感染風險,理論上應做核酸檢測。如未能前往排隊檢測,可考慮取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其次是快速抗原測試。(資料圖片)

 

Q4. 是否需購入快速測試「傍身」?日日用更安全?

林:自覺有較高感染風險,經常游走社區接觸不同人士,擔心感染會影響自己和家人的話,可考慮購買。但毋須日日驗,舉例說,懷疑自己有暴露風險,除了「排長龍」做核酸檢測之外,亦可以在有暴露風險後第2至3日做檢測,然後每隔幾日再做,求安心。

出現徵狀——一旦徵狀出現或在有暴露風險後第2至3日做快速抗原測試,結果較準確。(設計圖片,Sitthiphong@iStockphoto)
出現徵狀——一旦徵狀出現或在有暴露風險後第2至3日做快速抗原測試,結果較準確。(設計圖片,Sitthiphong@iStockphoto)

 

Q5. 使用快速測試,逾時讀取結果會影響準確度?

林:快速抗原測試的步驟,是先將採樣棒伸入鼻孔打圈,再浸在測試溶液攪拌,然後將溶液滴在測試棒,測試溶液便會飄移到另一邊,經過測試棒的C區(對照區)和T區(檢測區),一段時間後顯示線變得清晰。若時間太短,測試溶液才剛剛飄移,顯示線未最清晰;若時間過長,則顯示線可能變淡,都會令結果不準確。

 

相關文章:【新冠變種】研究:Omicron BA.2患者7日內39%機會傳染同住家人 已接種加強劑的二代侵襲率較無接種者低

 

知多啲:抗原速測靈敏度較低 須PCR覆檢

PCR核酸檢測是驗新冠病毒的黃金標準,不過,歐美多地亦開始認可在入境時用上快速抗原測試報告。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部分國家或地區在重啟經濟活動和公共安全之間作取捨,放寬出入境防疫措施。

在病毒載量高時做抗原測試,準確度有核酸檢測八至九成,既可找出病毒量高和傳播力強的患者,又不用「排長龍」做檢測,方便得多。香港做抗原測試不就可以嗎?林強調,「抗原測試靈敏度始終較低,尤其是當病毒量低但仍有傳播力時,可能偵測不到病毒。若以抗原測試作唯一準則,在醫學上安全系數無疑是下降」。因此需要核酸檢測覆檢。

林緯遜(受訪者提供)
林緯遜(受訪者提供)

 

一檢再檢 揪出假陽性

有人質疑,過了傳染力最高階段,找出確診者意義何在?「香港採取『動態清零』政策而非『與病毒共存』,這與歐美地區有很大分別。」林緯遜補充,歐美地區容許病毒存在於社區,而香港則是即使有確診者出現,但不容許有社區傳播。核酸檢測正正可以在追蹤過程中找出傳播鏈,如緊密接觸者和次緊密接觸者,他們可能仍處於高病毒量階段,病毒具傳播力。

香港市民要「一檢再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解釋,這與假陽性比例有關。當一個地方疫情嚴重,染疫人數較多,假陽性比例就較低。以外國為例,疫情較香港嚴重「幾十,甚至幾百倍,驗10個就有1、2個『真陽性』」,故假陽性比例會相對低;反之,香港情况是「驗1000個才找到1、2個『真陽性』」,假陽性比例較高,「不能不確認先送去隔離」;加上香港居住環境較密集,未能仿效外地居家隔離,而是要將確診患者送到醫院或隔離中心;在送院前以核酸檢測覆檢,揪出假陽性個案,以免他們在醫院受感染。

梁子超(受訪者提供)
梁子超(受訪者提供)

 

第五波疫情仍未受控,特首林鄭月娥指政府已採購快速測試套裝,將推出自願全民快速抗原檢測。惟即使驗出初步陽性,仍需以PCR覆檢。推行全民快速檢測,目的何在?能否有助紓緩疫情?

林緯遜表示,全民快速抗原檢測目的是找出潛在病患,任何大規模檢測的方針都是「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核酸檢測需要更長時間和大量資源,目前核酸檢測量飽和、確診數字高企,加上Omicron潛伏期短,「這邊廂檢測完,那邊廂已感染兼發病,基本上是在循環兜圈」,唯有退而求其次,快速抗原測試不失為折衷辦法。即使準確度未如核酸檢測,仍能找出部分潛在患者。

梁子超指,香港目前面對檢測樽頸,採樣人手、地點不足;當檢測範圍太大,如驗出污水樣本呈陽性,容易出現未能及時安排所有人接受強檢的情况,不少市民要「排長龍」檢測。大規模派發快速抗原檢測包,可以讓相關人士先作初步篩查。

深喉唾液檢測樽——專家建議,政府派發快速測試包時, 可一同派發深喉唾液檢測樽,方便初步陽性個案即時交出唾液樣本覆檢。(資料圖片)
深喉唾液檢測樽——專家建議,政府派發快速測試包時, 可一同派發深喉唾液檢測樽,方便初步陽性個案即時交出唾液樣本覆檢。(資料圖片)

 

倡同步派深喉檢測樽 方便覆檢

他強調,大規模派發檢測包後,或會找到大量陽性個案,需用PCR檢測確認結果,以便安排送院。惟現時不但核酸檢測大排長龍,連深喉唾液測試檢測樽亦供不應求,梁直言,「政府現時做唔切PCR,又未有好的機制可快速跟進(抗原檢測中)初步陽性個案」,擔心初步陽性個案湧至急症室,增加感染風險。

他建議,政府派發快速測試包時,可一同派發深喉唾液檢測樽,方便初步陽性個案即時交出唾液樣本覆檢。另外,政府亦應安排人手加快處理初步陽性個案,即日收取唾液樣本並完成PCR測試;一旦證實確診便安排送院,減低個案在家庭、社區的風險。

 

文:李祖怡、姚穎彤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