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古代中國,皇帝祭天前要齋戒沐浴,而伊斯蘭教齋戒月則是傳統習俗。齋戒不單是生理上節制飲食,精神上也有表示莊重、克己、修煉意志的意思,究竟有沒有根據?
臨牀心理學家陳雅文表示,無論是齋戒或斷食,人們為了不同的目標,抑制進食的衝動,從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即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理論。有實驗發現,延遲滿足能力愈高,會有愈好的情緒管理及心理質素。
但陳雅文又指出,不少宗教齋戒不單禁食,同時停止娛樂,甚至禁止傾談等,藉此減少對大腦的外界刺激,令齋戒者更易「自我對話」,因此不能定論是單憑斷食達至心境平和。她補充,齋戒或斷食具心理挑戰,並非人人適合,情緒病患者或容易緊張的人,宜先評估自己能否應付斷食期間可能引發的情緒反應,應先確保有充足支援,「如果選擇自行斷食,最好告知身邊朋友,一旦他們發現你有不適時,也可提醒你。」
相關文章:
【有片】年紀大、情緒緊張 荷爾蒙失職致夜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