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爆發約3個月,截至4月5日已有逾8000人染疫死亡。殮房空間不足,棺木供應亦一度緊張。至親染疫病重,家人既未能在病榻前陪伴照料,彌留之時又無法見最後一面,葬禮甚至要選擇「院出」(直接由醫院出殯,不到殯儀館設靈);至親突然離世,本來就令人不知所措,不能好好送別至親最後一程,家屬的無力感更大。疫情下,家人如何善別,讓生死兩相安?協助喪親家庭做網上「四道」儀式:道別、道謝、道愛、道歉,究竟是什麼?對放下負面情緒有何幫助?有社工建議新冠喪親者填寫量表以檢視哀傷程度,作用是什麼呢?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新冠喪親者 填表檢視哀傷程度 疏導情緒
根據外國經驗,因疫情失去親人,家屬哀傷的程度和時間,都比一般喪親更嚴重,適應時間亦更長。註冊社工梁梓敦指,「如發現自己持續2、3個月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對生活沒有興趣,甚至覺得沒有希望,都是求助信號」。臨牀心理學家張依勵提醒,「有傷害自己或其他人的想法,絕對是一個很大的警號必須留意,很多研究顯示,喪親者的自殺風險比一般人高」。
外國有學者針對因新冠疫情喪親人士,制定量表檢視哀傷程度:新冠疫情哀傷量表(Pandemic Grief Scale)(見附表),梁梓敦建議若總分達7分或以上,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梁梓敦又建議喪親者可分別在3個時間點填寫量表:親人過世2星期內、出殯後2星期內及離世後3個月,「親人離世後,情緒未必會馬上跌到很低,因為仍有一些事務需處理,情緒仍有東西承托。但當該做的事完成後,情緒就會開始變差。」一般2、3個月就會回復正常,但若哀傷程度仍然很高,就有可能演變成嚴重的情緒問題。
新冠疫情下 送院至離世難見一面
香港紅十字會與毋忘愛合作推出「聯繫愛」計劃,為疫情下喪親者提供情緒和殯葬安排支援。前線義工Bobo分享,有求助者因父親去世後未收到死亡證明文件,未能確認有否感染新冠病毒,對後事安排感到迷惘。Bobo指出,疫下喪親者主要面對幾個困難:一、醫院處理死亡證明文件的時間可能較長,「以往可能一兩日後就收到醫院電話,現時有個案等了兩星期仍未收到電話」,但家屬需要相關文件來辦理身後事,「無了期的等待很磨人」;二、家屬不了解疫情下殮葬過程,加上政府、醫院、殯儀館及殮葬商不斷更新政策,難以得到最新資訊;三、至親從染病入院至離世,都未必有機會見面,造成很大遺憾。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註冊社工梁梓敦亦指,家屬可能對至親死亡感到不真實,因為從送院、住院到離世,整個過程都沒有見過一面,甚至沒有瞻仰遺容,家屬只見到一個已蓋好的棺材,「理性上即使知道已離世,但情感上或未接受到」。不少家人都視喪禮是為逝者做的最後一件事,但疫情下殯葬流程不得不簡化,「有逝者因染疫,連壽衣都沒法穿,只能在膠袋內讓家屬認領遺體,認完後就要連袋放入棺木,所以很多人都帶着遺憾,覺得無法給至親一個體面的喪禮」。
喪禮雖然是為逝者舉辦,卻是幫在生者過渡哀傷的儀式。梁梓敦指喪禮能完成幾個哀傷輔導重要的目標,幫助家屬確認死亡的事實,而且透過瞻仰遺容,讓人相對較易接受逝者已去,亦讓家屬抒發情緒。在哀傷輔導中,其中一個目的要讓喪親者明白即使至親離世,死亡只是帶走他的身體,他們之間的關係仍存在,喪禮就達到這個效果,如西式喪禮中,會說逝者在天堂生活,死後大家有機會在天堂相遇。當沒有喪禮或欠缺部分儀式,喪親者或需花較長時間過渡哀傷情緒,或需以其他方法代替喪禮達到以上目的。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家人有意義參與 勝風光大葬
雖然現有殯儀館專為新冠死者舉行葬禮,但在各種防疫措施限制下,都難以辦得「體面」,令不少家屬抱有遺憾。香港紅十字會臨牀心理學家張依勵指出,若家屬很想做一場很體面的喪禮,應了解背後原因,「有時風光大葬只是眼見的部分,其實(家屬)心裏面覺得最重要、真正想做到,可能是希望每個人都把離世至親放在心上」,可探討其他方法去感覺與離世者的聯繫。
助喪親者做網上「四道」儀式:道別、道謝、道愛、道歉 放下不安情緒
毋忘愛主席、外科專科醫生范寧表示,風光大葬不等於可以減少遺憾;相反,家人有意義的參與更有幫助,「我們將會協助喪親家庭做網上『四道』儀式,回顧先人一生:道別、道謝、道愛,甚至道歉;因為家人間可能有誤解,或有需要修補關係,如果處理得宜,就可以將不安情緒放下,亦令彼此關係更密切」。另外在疫情下,甚多家屬選擇「院出」,范寧建議,儘管「院出」時間較短,但也可以準備簡單儀式,例如獻花、帶逝者物品到火葬場做紀念儀式,彌補沒有設靈的不足,減少遺憾情緒。梁梓敦亦建議家人寫信、親手做禮物去紀念死者,讓心裏有個地方安放哀傷。
每天跟情緒「約會」抒感受
梁梓敦說不少家人對逝者抱有遺憾與內疚,「遺憾來自我們用今日的眼光去看過去做的決定,因而覺得自己做錯很多事,如不應該送逝者入院,但其實那可能已是當下所能做的最好決定」。從事哀傷輔導多年,他體會到遺憾或自責不一定需要轉化,如果無法帶走遺憾,那就帶着它走下去。
他寄語家屬毋須逼自己忘記傷痛,反而容讓自己接受更多可能,有人約就出去,嘗試新事物,擴闊生命的可能,「或許哀傷仍然很大,但隨着生命變得寬闊,有朝一日它帶來的影響會漸漸縮小」。
「我們會提醒喪親者在日程中排定一個時間,給自己經歷哀傷感覺,或做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張依勵指,喪親者時間常常被實務佔據,沒有好好抒發感受,如果哀傷突然來襲,就會像大浪湧來完全無招架之力,因此可以每天撥出時間,跟情緒有個約會,「這30分鐘是我的時間,可以聽着歌、看以前的相、嚎哭一場,都沒有問題」,幫助喪親者與情緒共處。
「情緒需要疏導,壓抑是不好的。」范寧指,香港人很少就親人離世尋求情緒支援,希望更多人關注自己的情緒,喪親時如有需要可以找相關服務支援。他提醒,要多關注看上去很堅強、沒有太多情緒表現的家人,尤其是男性,很多時都需要疏導情緒。「聯繫愛」前線義工Wilcy提醒,若過往有哀傷感受或經歷未有好好過渡,當下一個哀傷來臨,可能會受雙重打擊。
身邊人聆聽陪伴 分擔生活事務
喪親者情緒受困,身邊人如何應對?Wilcy表示,「有時聆聽和陪伴比提供解決方案重要,因為哀傷需要時間消化」。梁梓敦指還可以幫忙分擔生活上的事情,「如家人離世心情不好,但還要照顧小朋友、做家務,不妨幫忙分擔,讓他好好休息」,這些實質行動都是重要的安慰。
■ 情緒、殯葬安排支援熱線
香港紅十字會與毋忘愛合作推出「聯繫愛」計劃,透過WhatsApp熱線為喪親者提供情緒支援和殯葬安排資訊。有需要人士在WhatsApp熱線留下姓名、聯絡電話和想傾談的事項後,會有專人回覆,並以電話聯絡跟進。
WhatsApp:9203 7660(中/英文)
服務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11:00
費用:免費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 【世界中風日】及早識別及判斷中風先兆 牢記「談笑用兵」、「BEFAST」口誤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