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政府宣布24日開始排放福島核污水入海。本港24日起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本港。雖然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上月發布評估報告指日本排放符合安全標準,但不論是日本國民,還是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反應聲音一直未止。本港專家直指此計劃長達30年,其間若排放系統出現任何「差池」,海洋生物及人類便會受到輻射威脅。海洋生物專家建議,如擔心海產有輻射風險,尤其是日本海產,可避免進食受重金屬污染較嚴重的大型魚類如吞拿魚;海洋底棲魚如比目魚、金目鯛;還有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貝殼類海產等。如港人想去日本,可選擇南邊如沖繩、九州,並進食細條魚類如鯖魚較安全,相反貨源來自東邊則較危險。
日本排核污水料耗時30年 專家:3類海產吞拿魚、金目鯛、貝殼類宜避吃
日本於2011年3月11日發生大地震及海嘯,引致福島第一核電廠反應堆熔毁,東京電力公司須不斷注入大量海水來冷卻堆芯。目前福島核電站已儲存約134萬噸核污水(約相等於540個奧運標準泳池),將通過海底隧道從1公里外的近海排放出去,每天最多排放50萬公升水,預計耗時約30年。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核污水經過濾和稀釋,除了氚(粵音川)以外所有放射性物質都已處理,而剩下的氚含量也遠低於危險水平 (詳見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放設施圖)。惟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質疑過濾過程有缺陷,未來幾十年恐有大量放射性物質被排放到海洋。
至於本港,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表示,明日起禁止源自日本10個都縣水產進口本港,今日刊憲。此後,局方每個工作天亦會公布有關日本進口食品樣本的輻射檢測結果,以及本港水域環境輻射水平和本地漁獲輻射水平,供市民掌握安全資訊。
專家:核污水經稀釋 難確定進入人體和生物是否安全
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副院長、生物學系教授黃港住指,用於冷卻核反應堆的海水,本身含有64種核元素,經「多核素去除系統」(ALPS)處理過後,只剩氚(tritium)及碳14(carbon-14)兩種不能去除。雖然氚的放射性能量不足以穿透一張白紙,但憂慮進入人體內的影響。
即使日本政府指剩下兩種核元素在稀釋100至200倍後,與海水本身環境含有的濃度一樣,但因東京電力公司在核事故後有多次隱瞞輻射泄露的前科,故令人對這次排放計劃產生「信任危機」。
「放射性物質無大眾可容忍程度」
黃港住續指,核污水排放過程中,萬一有其他高能量放射物質不小心泄漏,對周遭環境有長遠的核污染威脅,正如311海嘯當年,未經處理的核污水意外地流入大海,「銫會進入人體軟組織,半衰期長達30年,令人較擔心;放射性碘(能量)也高,可以令甲狀腺附近組織病變」。黃強調「放射性物質不會有大眾可容忍的程度」,即使核污水經稀釋,但不能確定進入人體和生物的安全,而排入大海後便收不回來;加上這次是核事故,並非核電廠在正常操作下的排放,才令日本國民和亞洲周邊地區不滿,「掉出核災難的廢料一定擔心,不是正常操作,不掉最好」。
微生藻吸入氚 食物鏈傳遞
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也指出,ALPS理應可去除多種重金屬及放射性物質,惟擔心會有「漏網之魚」。他提到最近在日本找到一條魚,體內的放射性重金屬「銫」超標180倍,顯示該地區的水已受污染,存有隱憂。
至於系統無法處理的氚及碳14,梁指氚會透過海洋裏的浮游微生物進入甲殼類及微生藻類,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壞的變異或會令細胞病變,產生不良生長,甚至影響繁殖,這是我們的擔憂」。
他引述有研究指微生藻如紅潮,吸入濃度夠高的氚,會被小型海洋生物吞食,從而在食物鏈傳遞,進一步累積濃度;另這些微生藻類生命周期短,沉入海底泥後便會形成氚的溫牀,「濃度高到一定程度對海洋生物有負面影響,但日本政府沒有正視這樣排放會引致的問題」。
梁美儀強調,國際間對氚的慢性毒性所知有限,因現時並無長以年計、針對低劑量氚的研究,故認為應採取聯合國慣用的「防護式政策思想方法」(precautionary principle),即當沒有數據支持一個舉措或政策是安全時,寧可不做。
大型魚類、海底泥棲魚類、貝殼類海產風險較高
被問到港人會否「禍從口入」,梁美儀認為港府已有足夠把關,指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表明日方一旦排放核污水,會禁止源自日本東京、福島等10個都縣的水產進口,並會抽查食物中包括氚等放射性物質的劑量。
對於到日本外遊的市民,梁美儀提醒3類海產風險較高,包括:
1. 吞拿魚等大型魚類,因隨食物鏈傳遞,牠們會累積較多含輻射的重金屬;
2. 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貝殼類;
3. 棲身於海底泥的魚類如比目魚、金目鯛等,這類海產避免進食。
相關閲讀: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細條魚類如鯖魚較安全
如港人想去日本,可選擇南邊如沖繩、九州,並進食細條魚類如鯖魚較安全,相反貨源來自東邊的話較危險。他又建議,如港人仍然不放心,可參考日本一名教授的做法,隨身攜帶一部小型輻射水平檢測機,「度了安全才進食」。
計劃長達30年 監察及維修難確保
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則相信,福島排放的核污水,氚含量符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標準,認同對海洋生物及人類的安全影響很微。不過他憂慮核污水排放長達30年,日方如何確保監察及維修,其間如出現意外,可能會將含高放射性物質的水排出海,「filter(過濾器)如故障,水就不是安全標準,日本政府如何確保30年間都安全是一個問題」。
許氏平鮋曾有放射性物質超標 日本鱸魚近河口核污水濃度高
陸炳林也提醒,有兩種魚風險較高,包括許氏平鮋及日本鱸魚,前者生長期較長,曾被發現放射性物質超標;後者喜歡在河口生活,該位置核污水濃度或較高。
知多啲:梁美儀:建核污水庫人工湖成本高 日本取易捨難
日本福島縣政府早在數年前成立專案小組,探討處理含氚污水的方式,最終採用排進海洋的方案。此方法成本最低,但要其他國家及海洋承受後果。至於其他處理方法,包括將水注入地下水庫、興建人工湖盛載,或挖坑放入水罐來盛載,又有何風險?
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認為,日本選擇將「污染水」排出海,因該方法成本最低。而其他方法亦各有弊處,舉例有建議將「污染水」揮發上天形成雨,降落地面或海洋,影響範圍或更大;又因氚是放射性氫,可自行分解,惟長時間放進水缸亦可能出現泄漏,如美國華盛頓州漢福特核電站就在2013年發現有6個核污水大型儲存罐出現滲漏問題。
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亦直言:「日本揀最便宜的方法,又對自己危險相對較低,但要其他國家及海洋承受(後果)。」他提到有其他方法處理核污水,像加拿大將核污水注入湖泊,或興建人工湖盛載,並表明不可游泳和釣魚;或是挖大坑將核污水儲入罐內;或將水注入地下水庫,讓地層接收這些已稀釋的核污水。梁美儀說這些都是成本較高及要佔用大量土地的方法,而日本取易捨難。
文:楊玉珠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