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診所:批評激進前 不如了解背後創傷

分享此內容:

情緒診所:批評激進前 不如了解背後創傷
(圖:LBatelier@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情緒失控、粗言穢語、搗亂破壞、不合作等,這些人容易被標籤為「搞事」或「有問題」。我們總是自然地問:「他到底有什麼問題?」

傾向將責任放在他們身上,認定他們是惡人、壞孩子。早在1995年,有美國學者已提倡「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 approach)的概念,啟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是什麼事引致他作出這些行為?讓我們嘗試理解不同創傷如何影響人的生物反應、心理和行為。

什麼是創傷?

創傷是指一些對身心健康有長遠影響的事件,它可以是真實或主觀感受到的威脅,可以是單一事件或一段時間內發生的連串事件,當中往往牽涉某人或群體的權力大過另一人或群體。以傳統來說,創傷包括身體和性的暴力、虐待和忽略兒童、天災、社會暴力包括欺凌、戰爭等。創傷也可源於種族主義、貧困、不公義、壓迫和歷史創傷。

創傷的反應因人而異,需要從每個人的經驗去理解。創傷的經驗可引致內疚、恥辱、被背叛的感覺,破壞對人的信任感。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創傷會影響人的身體、精神和情緒健康、神經發展和社交技巧等。創傷使人產生不信任感,人際關係亦因而大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創傷令人恐懼,而這些壓力會長期將人放置於反擊、逃走或僵硬(fight, flight or freeze)的模式,使其身心反應極度敏感。小至一句說話或一個眼神,已可引發被攻擊的危機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激烈反應。長此下去,會令人疲憊不堪,感覺麻木,影響日常的生活和認知過程包括記憶、專注力和思考能力。

如何面對創傷?

理解過什麼是創傷和其反應後,我們可從多角度了解一個人的過激行為,避免立即給予負面標籤,並敏銳地了解其背後的經歷。固有的體制如學校和機構,亦可嘗試了解體制中權力不平衡如何有可能引致信任的問題,甚至形成二次創傷(re-traumatisation)的可能。

國際學者提出10個實踐創傷知情的方法:

  1. 從創傷的角度去看事情
  2. 理解一些創傷是隱藏的
  3. 討論創傷時抱持態度謹慎
  4. 提供創傷支援
  5. 避免體制形成二次創傷
  6. 建立信任和透明度
  7. 建立合作和互相關係
  8. 重視充權和選擇
  9. 提升安全感
  10. 與創傷人士建立伙伴關係

了解創傷,讓我們覺察並諒解激烈行為背後的創傷和痛苦,由問別人「你有什麼問題」改為問「你發生了什麼事情」。當我們感到身心安全,才能在社會身心健康地生活。

文:凌悅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