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了解腸癌】大腸癌篩查 61至70歲有資助 年過50 驗腸不宜等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衛生署推行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9月底正式展開,資助61至70歲(1946至1955年期間出生)、沒有大腸癌徵狀人士,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呈陽性,再轉介大腸內窺鏡檢查。

然而,國際指引建議50歲開始接受篩查。

【2018年結直腸癌講座】「腸」保健康

如果你是60歲或71歲,剛好不在政府資助之列,怎麼辦?

「研究發現,大部分大腸癌是由大腸腺瘤演變而成;由瘜肉漸漸變大、惡化,變成癌症,需要5至10年時間。」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說。「大腸癌篩查有兩個目標:(1)偵測早期癌症,減低大腸癌的死亡率;(2)偵測並且切除瘜肉,減低大腸癌的病發率。」前者屬於及早治療,後者預防癌症,是更高層次的目標。

「政府推行的先導計劃,合資格人士61至70歲。一位59歲病人問我,應該輪候政府資助,或是自費篩查?」家庭醫生鄭志文問。

「根據國際指引,建議一般人士50歲開始接受篩查。篩查方法很多,價錢有高有低(*)。不論有沒有政府資助,其實都應該去做。」梁家騮答。

歲數只是一個籠統界定,還要考慮其他指標和風險因素。梁家騮補充,50歲開始檢查的建議,只是為一般市民而定;如屬高風險人士,例如吸煙或肥胖人士,建議45歲開始接受篩查。若有兩位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或有大瘜肉,則建議40歲開始接受篩查。

「不同篩查方法,各有好壞。視乎成本效益、篩查目標、承受風險等,病人可以跟醫生商討。」梁家騮指出,篩查方法,傳統是做大便隱血測試,成本便宜,零風險。

根據研究,推行兩年一次大便隱血測試篩查,結果減低大腸癌死亡率約15%;而推行每年一次篩查更加有效,大腸癌死亡率減約20%。近年,美國使用大腸鏡作為篩查方法。由50歲開始(沒有病徵人士),每10年做一次腸鏡,成本比較昂貴,併發症風險也較高。但根據文獻,大腸鏡篩查可以減低大腸癌的病發率約80%。

出現徵狀應即檢查

「我發現許多病人混淆『篩查』和『診症』意思,出現病徵來見醫生,要求做篩查。」鄭志文醫生說。

「篩查,是指一般人士沒有出現任何病徵去做檢查。基於成本效益計算,不能夠安排所有人士進行篩查。以大腸癌為例,年齡通常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建議風險較高群組(50歲以上)接受篩查。」梁家騮續說﹕「但一旦出現徵狀或懷疑自己有病,接受檢查,就不是篩查,而是診症。」

雖說50歲以上屬於高風險群組,但也有不少年輕人士患上大腸癌。「我見過最年輕的大腸癌患者只得13歲。每年也見到不少病人,二三十歲確診大腸癌。」梁家騮說。「我有一位年約40歲病人,爸爸患有大腸癌。他跟我約好做大腸鏡,因為保險問題,突然取消。一年之後,我跟他再作腸鏡檢查;不幸確診大腸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年輕人士患上大腸癌的比率較低,醫生或病人容易掉以輕心。許多個案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晚期,難以根治。

大腸癌的演變過程較慢,徵狀可以持續多年。兩位醫生再三強調,大便習慣出現變化或徵狀,切勿習以為常。一旦出現以下徵狀,不論年紀,應該立即看醫生,及早檢查:

◆大便有血(鮮血或瘀血)。大便出現鮮血,常見的原因是痔瘡;不過也有可能因為腫瘤,切勿輕率處理

◆大便習慣改變;持續便秘,或者持續肚瀉

◆大便帶有黏液

* 中大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提供大便隱血測試,收費200元,網址:www.digestivehealth.org.hk/health-check

文:麥穎姿

圖:黃志東

編輯:王翠麗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9/HET20160929_02_720.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9/HET20160929_03_720.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9/HET20160929_04_720.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9/HET20160929_04.mp4;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17/news/_17ya101.jpg(圖:黃志東);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