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氣溫一降,周遭咳聲此起彼落。久咳不癒,會否變成哮喘?
在香港,兒童哮喘發病率約9%至10%,但哮喘不獨是兒科病,成人哮喘發病率約5%。
無論大人細路,哮喘病因相似﹕天氣轉變、病毒感染、環境污染、化工原料、致敏原(花粉、塵蟎、貓狗毛屑)等;而原來服用降血壓藥和非類固醇消炎藥,都可能誘發哮喘。
簡單說,哮喘是氣管過敏、發炎的疾病。患者容易受外來物體刺激,令氣管收縮,呼吸不順暢,導致咳嗽、喘鳴,甚至呼吸困難等徵狀。「不少人以為哮喘是小朋友的病症,其實成人也會患上。」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成人哮喘,有部分是兒童哮喘的延續,也有部分是成年後才發病。
血壓藥令氣管肌肉收縮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許樹昌表示,一般哮喘病人都由門診處理,「但間中有些較嚴重的個案,可能吸入二手煙,或家裏裝修吸入化學物質(例如﹕甲醛),嚴重刺激氣管,需要入院治療」。而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入院個案也會增加。
許樹昌特別指出,某些藥物可能誘發哮喘,「其中常見的是治療高血壓藥乙型阻斷劑(beta-blocker),除了令血壓下降,心跳減慢,它的副作用是令氣管外層肌肉收縮,引發哮喘」。
非類固醇消炎藥增氣管腫脹
另外,有5%至10%人士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會誘發哮喘。「這些藥物令到體內的白三烯提升,增加氣管發炎和腫脹。」許樹昌說,不少長者因為膝蓋的軟骨過度使用和磨損,出現膝關節炎;骨科專科醫生常會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物,紓緩痛楚。「有婆婆在輪候膝關節置換手術期間,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關節痛楚減退,反而走路變差。原來因為藥物誘發哮喘,走路時不夠氣。」
1周2次用救急藥 病情不受控
「其實治療哮喘,沒有特效藥物,重點是一套全面的治療方案,減少發作。」鄭志文提醒患者要定期覆診、評估病况;對於藥物的認知,十分重要。
現時治療哮喘,以「吸入」藥物為主。許樹昌解釋,氣管舒張劑可以快速疏通氣管,但它只適用於病徵出現或哮喘發作之時。「如果病情穩定,哮喘甚少發作,患者只需隨身帶備氣管舒張劑,作救急用途。」
不過,如果1個星期內需要使用氣管舒張劑2次或以上,代表氣管發炎和腫脹,病情未受控制。「患者需要早晚使用類固醇吸入劑,以作消炎和預防用途。」用了類固醇吸入劑後,病情穩定,可以逐漸減少用藥次數或劑量。「但如果早晚使用類固醇吸入劑,1個星期內仍然需要用到救急藥物2次,醫生就會處方二合一的類固醇及12小時舒張劑,增強療效。」許樹昌說,患者3個月覆診1次,評估病情及調整藥物。病情穩定,可考慮調低藥物;相反,病情控制不好,藥物升級。
吸類固醇85%黏喉嚨 漱口減副作用
不少哮喘患者對類固醇吸入劑,抱有戒心。鄭志文強調,類固醇不應濫用,但也不能忽略它的用途。許樹昌補充﹕「大家需要明白,哮喘是因為氣管受刺激,出現炎症;我們需要使用類固醇消炎。」類固醇吸入劑的劑量其實很低,單位以微克計算;相比以毫克計算的口服藥丸,副作用較低。
吸入式類固醇,藥物需經過喉嚨才能到達氣管。「只有15%藥物去到氣管,剩餘85%黏在喉嚨。」許樹昌提醒,「每次吸完這類藥物,應該用清水漱口和喉嚨,然後吐出,以減少類固醇的副作用」。如果藥物長時間黏在喉嚨,可能導致聲沙、喉嚨痛。如果漱口時吞下,類固醇會累積,或會令女士容易骨質疏鬆。大家需要注意。
文:麥穎姿
圖:鄧宗弘
(本版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編輯:梁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