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壽比南山?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上星期看了一篇令人心酸的倫常慘案,一名八旬老翁把妻子親手勒死。據報道,他的妻子飽受中風多年的折磨,他們的兒子又不幸早逝,一個老人家長年累月地全天候照顧另一個老人家。在孤苦無依、累極絕望之際,這個老伯作出了可悲的抉擇。

港人長壽非因生活環境優越

我們經常自誇香港的人均壽命位列世界之冠,但有否想過這表面上的驕人數字是什麼原因?我個人覺得,香港人長壽並不完全因為是社會生活環境優越,促使這城的人長命百歲。相反,我們生處彈丸之地,很短時間便能到達醫院,而高效率的醫療系統又能「及時救活」很多百病纏身的嚴重病患者。先進的醫學不斷地挑戰人類壽命的極限,但同時也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問題和危機。

我每天經過病房,都見到不少年紀老邁、關節僵硬兼缺乏知覺的病人卧在牀上。他們天天靠着胃管灌輸營養,依賴人工呼吸機存活。由於長期卧牀,加上失禁,下身及背部的皮膚經常潰爛。有些病患者更是風燭殘年,身體狀况極度虛弱。可是當面對生命臨近終結,很多醫生及家人卻不懂得如何面對。

曾經有一個像上述情况的病人患上肺炎入院。當值的一名年青醫生依照醫治嚴重肺炎的指引,為病人注射特效抗生素及戴上呼吸輔助機器。我當時問那個年青醫生:「你覺得這些治療真的在幫助這位婆婆吧?」他一臉迷惘、不知如何是好。

拯救生命=延續痛苦?

其實我明白他所面對的兩難,到底應該是拯救生命?還是延續痛苦?我們行醫者要堅持到哪一刻才對?究竟什麼時候應該終止治療?誰人有權為別人的生命當上判官?

我不是主張安樂死,但每當行醫者盡力搶救生命時,我們也應同時反思,這一切的治療究竟是在幫助病者和家屬,還是只在延續他們痛苦的日子?

「壽比南山」,一直是傳統中國人的祝福語。但長壽要面對的,不止是自理和被照顧、或需要社會醫療福利這麼簡單;長者還有許多心理和情緒的問題要處理,例如如何處理伴侶和朋友離世後的孤獨感。我也見過一些長者到了某個年月後開始對人生感到枯燥、乏味和厭倦。此外,他們的心態也有可能隨體力和記憶力下降而產生改變,從而影響了和家人朋友的相處。

「長壽」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課題。假如有一天,我們很容易便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的話,我們又希望如何度過最後的幾十年?

文:陳家亮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01-9.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