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欄名為「兒言自得」,但新的一年首篇文章要談的卻不是兒科,而是老人問題。事實上,香港兒童相對比其他地方已很幸福。雖然兒科服務尚有改善空間,但整體兒童健康數據,包括新生兒和嬰兒存活率、兒童疾病發病率等,都顯示香港兒童保健做得很不錯,許多範疇更是超英趕美,足令港人自豪。可是,老人服務卻又如何?
近年有關老人家的負面新聞特別多﹕八旬婆婆老來無依要拾荒幫補生計、共居老人性情不合互相斬殺、貧病交煎老人自尋短見、老人院舍極度不足兼環境服務差勁等,都為人詬病。至於因人口急劇老化衍生的醫療問題,更令有關當局大感頭痛。現時多家公立醫院的內科病房,都成了老人病房,而且有「常滿」之患。尤其是一年一度流感季節,醫院急症室和病房都擠滿了老人家。數天前閱報獲悉,寒流襲港下,流感高峰未到,公立醫院內科病房已經爆滿,更有病人滯留在急症室逾十二小時。看來去年流感肆虐時,被林鄭特首認為「不能接受」的逼爆急症室情景將歷史重演。有見及此,醫管局已宣布將增加七百張短期病牀,並調動人手配合。
可是,單是增加病牀,雖可濟燃眉之急,但對紓緩老人服務不足問題卻效用成疑。事實上,老人家最不喜歡醫院,也不適宜住院;偏偏醫院裏不少年老病人,只因缺乏家居服務等社會支援,沒有其他選擇下才被迫入院治理。
陌生緊張環境 令腦力急速退化
八十五歲的李伯患了腦退化和一簍子老人病,行動不便,還要長期尿道插喉放尿。幾個月前李伯因為尿道插管脫落了無法排尿,要召救護車送到急症室,跟着被送了上病房。入院後李伯的精神狀况明顯惡化,白天大部分時間迷迷糊糊,間中清醒時卻胡言亂語,好像有許多幻覺;又不肯進食喝水,醫生唯有給他靜脈滴注營養液。到了晚上,李伯卻睡不安穩,有時更無故驚叫,甚至強行拔掉身上的靜脈插管,又嚷着要下牀如廁,忘了自己行動不便根本無法下牀。他的認知能力也明顯退步,連平時照顧他,和他很要好的女兒也好像漠不相識,令他女兒憂心如焚。更糟糕的,李伯在住院期間得了交叉感染,導致細菌性肺炎,一度有性命危險。全憑醫護團隊盡心盡力,才得以保住性命,住院三星期後終於痊癒出院。回家後他的精神狀况雖比住院時有好轉,但認知能力仍是大不如前。
像李伯一樣的例子並不罕見。醫院既陌生又氣氛緊張詭異的環境,很容易令老人家腦力急速退化,甚至產生妄想、幻覺,患上「老人譫妄症」(delirium),出院回家後雖可望好轉,但腦力衰退可能比以前急劇。此外,醫院裏的急症室和病房,充斥各種病毒細菌,老人家抵抗力差,特別容易受到感染,死亡率也特別高。基於這些原因,老人家除非必要,實在不適宜住院。
單以李伯為例,要是當日有機構能提供緊急服務,派員上門花十分鐘為他重新放置尿道插管,便可省回李伯送院、住院的慘痛經歷,以及政府為他提供的大量資源。類似的服務還有許多,都可以減少老人住院,減輕對病牀需求的壓力。政府可有意就這方面多想一想?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