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冠疫情逾兩年,令學生錯過在校園學習的時光。平日負責到校支援幼兒的教育心理學家稱,疫下幼兒出現情緒起伏的密度及幅度俱增,易因小事大哭,又曾留意到幼兒身上有瘀傷,一度以為受虐待,了解後始知是幼兒不堪壓力,把自己搣到瘀傷。有就讀幼稚園K3的幼兒,3年來僅得約1年時間在校學習,有家長稱,第五波疫情期間女兒長期困家避疫,變得「黐身」,面對9月展開小學新生活,對交友、陌生環境感焦慮,近月起緊張得不斷搣手指、每周兩三次發噩夢半夜扎醒。另外,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昨(5日)出席電台節目時稱,4月復課有4名,5月有7宗學童輕生個案令人非常憂慮,學童復課後突如其來要承受很大壓力,尤其面對測考,又指他們1至3月停課時或經歷環境轉變,如好友離校移民、父母失業甚或親人過身,而這些問題缺少學校作平台支援。他關注6月是考試季節,要加倍小心。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停課復課K3生焦慮家長壓力大 專家:疫下幼兒社交情緒調控能力較弱
就讀幼稚園K3的茵茵,過去3年間斷停課、網課面授交替,其母觀察於第五波疫情恢復面授後,茵茵不太適應,執筆技巧退步、學習專注度亦不如以前。茵茵媽媽受訪時稱,女兒自復課後常常搣手指、無故哭泣、噩夢連連,言談間女兒表露對9月要讀小一感非常緊張,對未知狀况感焦慮,如擔心小學的群體生活,與人相處;亦不熟校園環境,「去完廁所蕩失路,唔識返課室」。
茵茵媽媽稱,女兒缺少群體相處及社交的機會,如同失去童年,經過第五波疫情更變得「黐身」、失去外出動力,作為母親的她亦感很大壓力。
香港小童群益會教育心理學家黃小燕認為,小學的師生比例不及幼稚園,難個別關顧每一人,升小幼兒要學習獨立自主是一大挑戰;另一挑戰是建立社交關係,如何與人打開話匣子、互動和維持關係。黃小燕稱,疫情下幼兒較少校園生活或外出,失去透過真實場景學習社交、情緒調控的機會,令該兩方面的能力明顯較弱,「會因小事哭鬧、不懂處理社交關係」。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患者後遺研究:1/3患者半年內出現腦部疾病 更涉焦慮症、情緒失調等
教育心理學家建議家長 協助建立良好生活作息
秀明小學校長陳俊敏亦認為,學生適應的穩定性下降,原先建立的學習常規、朋輩社交關係,每次都因停課後需再適應,而升小同學本身已面對不少挑戰,如教學模式,要定時測考、有常規上課時間表等。她稱,留意到家長支援對幼兒成長幫助很大,學校會以同理心及參考往年經驗,更仔細規劃幼小銜接措施。她舉例稱有學校會調整測考時間,避免過早要同學測考,增加學習壓力。
黃小燕則建議家長可嘗試向子女帶動升小開心氣氛,「讓子女覺得升小有很多新奇體驗」,及協助子女建立良好生活作息、練習收拾書包等。
4月復課後11學生自殺 專家憂考試季惡化
另外,學生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昨日(5日)出席商台節目《政好星期天》時稱,今年1至3月沒有學童輕生,但當4月一復課便有4名,5月發生7宗,對此非常憂慮,認為按情况發展,學童自殺增長將達高風險級別。葉兆輝稱,學童復課後突如其來要承受很大壓力,尤其面對測考,又指他們1至3月停課時或經歷環境轉變,如好友離校移民、父母失業甚或親人過身,而這些問題缺少學校作平台支援。他又關注6月是考試季節,認為按此趨勢,6月要加倍小心。
出席同一節目的教育心理學家梁佩宜表示,學生早前經歷復課又停課,據學生向她反映,上網課及實體課吸收程度有別,「上網課聽得無咁入耳」,可以想像一段時間網課,再恢復實體,不久便要考試,師生都需追進度,尤其高小、高中學習課題緊迫,令學生承受很大壓力。她認為若返學前有適應期、考試前有更多時間準備會更理想,惟要由學校按校本情况決定。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葉兆輝:運動有益精神健康 每天30分鐘以上
葉兆輝引述調查數據稱,若學生每天有30分鐘或以上時間運動,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健康、學業都有益,但課程設計時被刪走的往往都是體育課。他又提及,如學生每天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對身心是不理想,「好多學童好陰功,做功課至深夜11、12時,翌日清晨6時又要起牀回校」,認為有需要認真檢討改善學生精神健康。
葉兆輝稱,家庭關係好與壞亦影響學生精神健康,稱即便是低收入家庭,如父母願留時間與子女建立關係、一起做活動,亦有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