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學家形容大腦是「3磅的宇宙」:腦病如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等成因不明,「大腦神經細胞之間會溝通,如有物質『阻礙』溝通,便會致病」,但物質為何出現?香港科技大學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主任葉玉如說,這是科學家畢生欲偵破的「懸案」。其團隊已發現中藥化合物,蛋白質「白介素-33」有望改善認知障礙症徵狀,貼近找出治病解藥,但她「還未夠」,期望參與將來的「中國腦計劃」,集合兩地力量揭開腦病真相。
國家重點實驗室 4人2桌起始
對外行人而言的高深科學,在科學家看來盡是趣味,「你看這些神經細胞,好靚㗎」,望着儀器上繽紛的細胞影像,葉玉如笑得開懷。採訪當日,她帶記者在全層實驗室穿梭,介紹價值上百萬元的設備,逾20名教授的研究團隊……但原來25年前,研究團隊成立之初只得4人、兩張實驗桌子,憑努力至2009年獲准「升格」成國家重點實驗室。昔日「徒弟」也變成得力助手,包括站在她旁邊的葉翠芬博士,記者在一側聽着「師徒」對答,滿是默契。
發現鉤藤鹼可抑致認知障礙蛋白活性
團隊一步步壯大,研究成果也一次比一次突出,包括發現到有望治療認知障礙症的物質。認知障礙症患者腦中會有一種名為「澱粉樣蛋白」的致病蛋白,阻礙神經細胞有效溝通,暫無藥可治。2014年,團隊在中藥鉤藤中提取鉤藤鹼,實驗證明有效抑制致病蛋白活性;2016年團隊再在小鼠模型中,發現加強蛋白質「白介素-33」後,可改善受損的認知功能,目前正與生物醫藥公司合作臨牀前研究。
上月破解增強清除致病蛋白功能原理
葉玉如接受本報訪問時首次披露,團隊上月再有新突破,「我們破解到『白介素-33』是如何增強小膠質細胞清除『澱粉樣蛋白』的功能」,但她說研究尚未發表,未能提及太多細節。
多年來研究神經細胞之間的溝通傳信、神經退化性疾病病理、研發相關藥物,如今取得一定成就,但葉玉如連連說「不夠」,「以認知障礙症為例,發病前大腦已有變化,到底變化過程為何?為什麼『澱粉樣蛋白』會出現?這些都是未解」。正是這份「不滿足」,讓她在科研路捱過重重挫折。
致病蛋白來源仍未解
展望將來,葉玉如說希望帶領實驗室參與有望今年啟動、已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中國腦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計劃料長達15年,「在歐美等地早年啟動類似的『腦計劃』,包括建立龐大的腦病數據庫、以電腦模擬人腦運作,對破解腦謎大有幫助」。她又指內地有豐富的動物模型及腦疾病樣本,研究數據更龐大,有望找到更多解謎線索。
專題系列文章
-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 【2019年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講座】「認知」多一點 「障礙」少一點
- 【認知障礙症】破解認知障礙屢突破 葉玉如未滿足 放眼中國腦計劃
- 【認知障礙症】初創研「打麻將」遊戲 評估認知障礙
- 【有片: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 、行為、情緒診斷莫遲疑
- 【認知障礙症】AI海豹助練自理 認障長者現歡顏 沙田醫院引入5年證有效 治療師盼多購
- 【認知障礙症】研究揭營養組合助緩早期認障
- 【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非長者獨有 了解更多防患未然
- 【認知障礙症】「腦」當益壯
- 【認知障礙症網址】相關機構資訊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