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要識】食餐單求同存異 三代同枱樂融融

分享此內容:

雙職家庭在現今社會甚為普遍,一些父母將照顧子女一職委託祖父母,形成了社會中跨代照顧的趨勢。然而,隨着知識和技巧不斷更新,祖父母過往累積帶小孩的經驗,可能跟新一代父母的意見有分歧;另一方面,祖父母的年紀漸長,身體機能和魄力大不如前,甚至開始出現大小毛病,若未能諒解和配合,有可能影響家人之間的溝通和關係。

家庭膳食的安排往往是導火線之一,因為家中成員的飲食喜好和需要各有不同,難免顧此失彼,準備每一餐時,都令人費煞思量!其實,一家人互相了解彼此需要,要安頓好皆大歡喜的家常便飯,絕對可行。

掌握長幼飲食異同

青年及成年人在飲食上較為自由和多樣化,只需留意特別的食物偏好,而長者及幼童則限制較大。若能夠掌握長幼兩代飲食的異同之處,較易安排合適的同桌菜式。營養方面,由於幼童正值發育時期,長者則處於肌肉和骨質流失的階段,兩者其實都需要在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鈣質,設計菜式時,多考慮將蛋白質豐富而低脂的瘦肉、雞髀肉、魚肉、雞蛋、豆腐等食材納入菜單之中,以及鈣質豐富的牛奶、芝士、乳酪等。

喜好方面,長者多會懷念往昔的「家鄉食物」,那時社會經濟環境條件普遍有限,以致長者年少時可能食到較多保質期較長的醃製食物,如鹹魚、醃大頭菜,又或價錢較便宜的高脂肪肉類如豬油渣。相反,香港的幼童生活在科研發達的年代,食物產品選擇多,而且賣相吸引,形成他們較「揀擇」,飲食亦需要新鮮感,所以顏色鮮艷、形狀多變的食品,一般都很得幼童歡心。此外,幼童和長者的免疫能力都較弱,容易受病菌感染,適宜多選含豐富抗氧化營養素的蔬果、果仁等。質感方面,較腍或幼切的食物,較能迎合幼童和長者的牙齒和咀嚼能力。

幼童跟長者在食物要求上的最大分別,可說是調味。幼童的味覺較敏銳,吃得出食物本身的味道,所以即使調味較淡,亦能夠接受;而長者一般都習慣濃味食物,對於較少調味的食物,可能需要逐漸調校和適應。另外,幼童每天的鈉質建議攝取量約為700至900毫克,較成人或長者的2000毫克少一半以上,這些問題亦需在烹調時特別注意。

建「共融食物清單」方便配搭

認識到長幼兩代的需要後,設計家庭餐單可以採取「求同存異」的方法。要達至「求同」,建議三代同堂或跨代照顧的家庭建立一個「共融食物清單」,各自列出接受的食材,最好註明質感,例如是蒸蛋或炒蛋,偏好肉片還是肉碎等,調味偏好亦應列出,例如茄汁、香草等,讓一家之「煮」容易配搭出迎合到家中最多成員的口味和需要的菜式。

要做到「存異」這一點,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一品鍋各自調味

參照吃火鍋的概念,間中可嘗試將家人各自喜歡的肉類和蔬菜放入同一個湯底烹煮,然後預備適量不同的調味料,供家人隨意為自己的食物調味。

2. 一煮兩質感食材

用同一種烹調方法,放入兩種質感的食材,例如南瓜蒸排骨及肉餅、香茅焗雞翼及去骨雞髀肉,免去多煮一味的工夫,同時又可以滿足兩代的飲食偏好。

3. 主題晚餐添趣味

嘗試偶爾安排一頓主題飯餐,輪流以其中一些成員偏好的菜式作為主題,讓一家人一起分享和品嘗,主題例如懷舊美食、兒童餐、環遊世界等,既可以透過特別安排增加家中用餐的趣味感、共融感,也可以有合理的理由令家中成員嘗試不同的菜式,平衡各成員的喜好。

誠然,三代同堂是一種值得珍惜的福氣,如果能夠經營好每天同桌共融,以食物作橋樑,促進彼此包容和體諒,相信家庭氣氛必定更和諧,一家人的身心健康也同享益處。

文:關建慧(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營養師)

圖:資料圖片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和諧餐單——三代同枱食飯,設計餐單時除了要照顧各人的營養吸收,更要了解三代人的飲食偏好,才可以令大家滿意,食得開心,每餐都不剩飯餸。(圖:imtm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9b9fde8e66e00b76cdc32d4712727.jpg喜愛質感——填寫食物清單時,最好註明喜愛的質感,例如烹調蔬菜時,也有爽口或較腍的做法,單寫食材名稱未必足夠。(圖:e-anjei@iStockphoto);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