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法國一項橫跨7年、追蹤4.4萬名45歲以上人士的研究發現,進食即食或加熱食品、零食等「超加工食品」跟死亡風險有顯著關連性。研究發現,每增加進食10%的超加工食物,便可能令死亡風險增加14%。專家稱,今次研究再一次顯示超加工食物的健康風險,但強調超加工食品跟死亡風險的關連性仍需進一步調查。
追蹤4.5萬人7年 研飲食習慣
報告所謂「超加工食品」是按Nova分類系統(見另表)而來,即一些加入添加濟的預製食物,通常高糖、高鹽、高脂。法國巴黎第13大學醫學博士施納貝爾(Laure Schnabel)為首的一班科研人員,2009年5月開始追蹤44,551名45歲以上健康人士的飲食習慣,當中的人均年齡為56.7歲,女性佔總體73.1%。研究員要求他們在開首兩年,在指定網上填報用膳問卷,以及報告身高體重、生活模式、運動、學歷階級等。
到了2017年,這批人士有602人逝世,其中219人死於癌症,34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在調整吸煙、肥胖等個別因素後,發現每進食多10%超加工食品,便跟死亡風險增加14%有顯著關連。研究亦發現,較為偏好超加工食品的人士,傾向較年輕(如45歲到64歲在研究對象中相對年輕的一群),較低學歷(中、小學歷),較低收入(月入少於1200歐元,相當於10,625港元),獨居,較少運動和較胖(體重指數較高)。
偏好者較年輕低學歷低收入
超加工食品已為許多地方人士常見食品。2016年一項研究揭示,英國、美國家庭進食的超加工食物,分別約佔他們膳食總量的50%和58%。
專家:飲食習慣反映社會不公
科學家不肯定今次研究是否已證明超加工食品跟早死的關連,但認同研究顯示吃垃圾食物對健康有害。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專家福勞希(Nita Forouhi)說:「愈來愈有理由反對過度加工的食物,而這份報告是再多一項證據。」她指出,雖然尚需進一步證據,但不應忽視今次研究對公共衛生的意義,她說:「最值得注意的是食用這些過度加工食品反映社會不公,低收入、低學歷或獨居者吃最多這些食物。」她指出,這類食物較便宜,又可以飽肚,容易購買,即食加上保存期長,對低下層有吸引力,「這種社會不公需處理」。
(衛報/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