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有人出現皮膚痕癢,長出一塊塊像被蚊叮的風團或有水液滲出的丘疹!亦有本身患有蕁麻疹、濕疹人士,染疫痊癒後痕癢加劇,晚上不能入睡!究竟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况呢?(編者按: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故新冠患者痊癒的,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痊癒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 多見濕疹、蕁麻疹 影響皮膚毛孔

新冠病毒是傳染病,中醫稱為「疫病」;不論老少有同樣病徵,會相互傳染。這疫病有熱的特徵,是有溫熱性質的穢濁之氣。它從口鼻進入身體,口鼻連着肺,而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當肺氣被這些風、熱、濕等穢濁之氣蓋着,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與肺有聯繫的皮膚毛孔便不會懂得開合,冷暖調節能力受到阻礙。所以,感染新冠或一般感冒時,我們會沾寒沾凍,而皮膚病患者多兼有鼻敏感、哮喘,都是肺氣受到影響而反映在皮膚的一種表現。

痊癒後,這些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痕癢不適——新冠感染,有熱的特徵,肺部受風、熱、濕等影響,會引起皮膚問題,尤以蕁麻疹、濕疹多見。(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Tharakorn@iStockphoto)

染疫後疑患濕疹皮膚痕癢 確診蕁麻疹

曾經遇到一個患者,說自己染疫後患上濕疹,皮膚痕癢3個月。望診時一看患者雙手皮膚光滑,沒有呈對稱的潮紅皮損、滲液、結痂,不像是濕疹。再仔細一問,是不是有蚊叮樣淡紅色、大小不一的風團,時隱時現、無特定出現位置、消退後不留痕迹的呢?「是的。」她說。這其實是蕁麻疹,進一步檢查患者各處皮膚情况,發現腿踝有少許會滲液的丘疹,有濕的特徵。

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辨證施治,要把病仔細看清楚,不要忽略細節,看準了才開藥。患者以蕁麻疹為主,兼夾有濕。所以治療時宣肺清熱行血,輕輕打開遮蓋肺氣的風熱,加少許祛濕的皮膚專用藥,如土茯苓、白蘚皮、徐長卿,把濕氣逐步帶走。


藥物以外日常生活4注意 洗澡忌用過熱水 宜穿純棉衣

治療後,患者全身風團消失,染疫後3個月沒有來經的問題都解決了。除藥物外,患者生活上積極配合是不可或缺,例如:

1.保持皮膚清潔

2.忌用過熱的水和肥皂等刺激因素

3.穿純棉衣服

4.適當忌口


知多啲:紫蘇解蟹毒 和解痕癢

香港是一個沿海城市,經常有海鮮讓我們大飽口福;但其實是利口不利福,進食後會使皮膚痕癢加劇。大家都會留意到,買大閘蟹時,店員通常附上一包紫蘇葉,叮囑蒸蟹時要加紫蘇葉同蒸。為什麼這捆紫綠色又不起眼的紫蘇葉要和蟹一起蒸煮呢?


【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紫蘇散寒——有殼海鮮如蝦、蟹、蜆等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紫蘇葉驅風散寒、行氣寬中,有助緩解不適。(資料圖片)

驅風散寒 行氣寬中

相傳在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投宿客棧時,遇到一群青年在比賽吃螃蟹,空殼堆滿了桌子。華佗上前勸說:「螃蟹吃多了會腹痛,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呢。」青年沒有理會,繼續大吃特吃。半夜,幾個吃螃蟹的青年突然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滾。由於當時未知此病的治療方法,華佗苦惱萬分。忽然,華佗想起有次採藥,看到小水獺吞吃了一條魚,肚子撐得像個小鼓;牠一時下水,一時上岸,顯得很難受。後來,牠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草葉,不久後便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紫色草葉能解魚毒,一定也能解蟹毒。於是,他立即喚醒弟子採些紫色的草葉,煎湯給青年服下。少頃,青年肚子果然不痛了。華佗想了想,這種紫色草藥,病人吃了它腹中舒服,就叫它紫舒(音類蘇)吧!

《長沙藥解》記載:「蘇葉辛散之性,破寒凝,而下冲道,擴胸腹而消脹滿。」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蟹、蠔、蜆等有殼海鮮,紫蘇葉都有一定幫助,它經常用來驅風散寒,行氣寬中,和解因魚蟹等發物而引起皮膚痕癢或腸胃不適。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詠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