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紀大,骨頭脆」是自然定律,隨年齡增長,鈣質流失愈來愈快,加上年輕時勞損過度,「腰痠背痛」、「骨折」是不少長者常要面對的問題。然而,當心這些問題可能不是一般自然老化過程,而是與「強直性脊椎炎」有關。
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證實,生物製劑有效減低強直性脊椎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坊間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認知不足,過去,病人往往要到骨折時才發現患病;加上早年醫療科技仍未發達,病人大多要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恢復部分活動能力。時至今日,雖然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發展成熟,但對病人來說,最好還是「能不開刀就不開刀」。幸而,另一種治療方案──生物製劑,在近10年推陳出新,不但能有效改善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更有研究指能降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60歲的陳伯,是近年來求醫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記得當初見他總是一臉愁容,原來他20多歲已受背痛困擾,不過當時不以為意,到40歲時難忍疼痛才決定求醫,但當時亦只能靠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到近年經評估和建議後,才注射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病情改善了,而且相信短期內也沒有更換關節的需要,他才終於重拾久違的笑容。
減置換髖關節需求
美國風濕病學會的一項研究,以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延緩強直性脊椎炎關節退化,2016年發布研究結果。研究找來631名強直性脊椎炎病人,當中有5%病人有嚴重的髖關節問題,醫護人員安排他們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並定期監測病情。
研究維持了3年,631名病人分別接受了兩個階段的髖關節X光檢測。醫護人員根據巴氏強直性脊柱炎放射學指數(BASRI)分析髖關節X光檢測結果,評估抗腫瘤壞死因子的治療成效,當中若1個病人的評分在第2次髖關節X光檢測中增加了2分或以上,便會定義為病情更嚴重了。研究發現,共551名病人的BASRI沒有增加,即意味着抗腫瘤壞死因子能延緩強直性脊椎炎惡化。
■知多啲
年輕人發病率最高 背痛3個月快求醫
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致的風濕科疾病,與HLA-B27抗原有關,佔所有慢性脊椎炎的4%至5%。因免疫系統運作失調,免疫力過度活躍,令原本用作攻擊病毒的細胞,除了攻擊外來病毒,還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造成持續炎症。強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發病位置為骶骼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痛症於晚間出現得較頻密,而大多數病人會在早上感到背部僵硬(又稱晨僵),亦有可能一直蔓延至腳部。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嚴重不但影響活動能力,更會引起併發症,如周邊關節發炎、腸道炎、虹膜炎和銀屑病等。
骨骼融合 影響活動能力
雖然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仍待考究,但發現有家族史的人發病率比沒有家族史的高出10倍。
較少人知道的是,年輕人的發病率其實是最高的,最年輕的十多歲便發病,只是坊間認知不足,常以為只是勞損或疲倦而忽略病情,持續至中年以後才因「受不了痛症」求醫才發現。所以,美國於2009年便已有指引,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盡快求醫以排除或確定患有強直性脊椎炎。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接受血液檢測或X光檢驗、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發展。
■強直性脊椎炎早期徵狀
.下背痛及僵硬,持續3個月或以上,尤其早上醒來感覺最強烈(晨僵)
.靜止時或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後,感到僵硬
.活動或運動後痛楚會減輕
.痛楚最先在骶髂關節出現,逐漸上延至臀部、上背、前胸及頸部
.晚間經常因背痛痛醒,睡眠質素大受影響
■生物製劑 調節免疫系統
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工程技術所製造的藥物,精確地瞄準特定免疫分子,以降低非相關細胞的傷害,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效。腫瘤壞死因子(TNF)是急性反應蛋白質(acute stress protein)中最重要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在人體內除了造成關節發炎,還會導致發燒、厭食、休克、肝臟壞死等生物效應,引起病人全身倦怠、消瘦等徵狀。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能夠抵抗腫瘤壞死因子之侵害,迅速抑制強直性脊椎炎。
文:李梓恩(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專題系列文章
- 【骨質疏鬆症】彎腰、咳嗽可致骨折?骨質密度30歲後開始下降?(醫學滿東華)
-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 【膝痛】盆骨足踝偏移招膝痛 站鏡前自我檢查(姿治通鑑)
- 【痛風】尿酸濃度波動引發痛風發作 早期發病關節紅腫熱痛 多喝水助排走尿酸鹽(養生帖)
- 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 【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 儀器治療前應先評估身體狀况 教你自救轉走下背痛
-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