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上周響起今年首個雷暴警告,同時迎接了首場「黃雨」,表示早春來臨。香港位於華南地區,濕氣較重,一踏入回南天,不單地面牆身滲水,人也會感覺特別疲累。這種天氣下,老一輩就會準備祛濕食療,芡實煲粥是常見祛濕偏方。惟註冊中醫表示,芡實只能改善部分濕症,食得過量隨時反招消化不良。

芡實,袪濕,消化不良,潮濕,拆解偏方,食療,中藥,中醫
▲明報製圖

老人家說春天濕氣重,需要祛濕,當中的「濕」如何解讀?註冊中醫施德享指出,在中醫角度天氣四季的氣候變化,可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常說濕氣重,就是六氣的其中一種。「人體本身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會隨着不同的氣候變化來調節,所以無論天氣如何轉變,如果身體抵抗力充足,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本身抵抗力低,遇上天氣突然轉變,就容易生病,稱為『六淫』」。

內濕徵狀較外濕嚴重
六氣中的濕,古書中大多記載出現在長夏(農曆六月)或初秋(農曆七月),但施德享解釋,由於古書大多以華中地區作為標準,而香港處於華南地區,氣候較潮濕,所以濕氣亦會較早出現。濕氣積聚體內,會令人感到疲累,身體亦會浮腫,但這只是一些表徵,施德享指出還有更多問題出現。「病情輕重,主要視乎濕氣對身體影響的程度,如果是外來的濕氣干擾到身體,會出現輕微的徵狀,稱為外濕;但如果由身體內產生濕氣,便會引發較嚴重徵狀,稱為內濕。病情較輕者,如果濕氣聚於胸脥之間,便會出現心口悶的感覺;而聚於脾胃,便可能會感到肚脹、胃口變差;如果濕氣傷及腰以下,更會導致小便變得混濁、大便溏泄等問題,而女性的帶下(俗稱白帶)亦會增多。」

至於病情較為嚴重,濕氣聚於胸脥者會因心口悶而變成咳嗽,聚於脾胃則會出現肚瀉或水腫。若濕氣去到關節、皮膚,便會出現麻或痛,濕疹亦會惡化。不少人會因為抵抗力不佳,外濕問題變成內濕;亦有一部長期病患者、老年人會因抵抗力太差,直接出現內濕問題。由於香港的潮濕程度,甚至會令到牆身、地板滲水,容易察覺,加上濕氣重會引致的病痛多,令到不少人步入春天後,便說要準備食療祛濕。

芡實,袪濕,消化不良,潮濕,拆解偏方,食療,中藥,中醫▲施德享(勞耀全攝)

感冒前後 消化不良 便秘忌服
坊間流傳用芡實煲粥祛濕,施德享表示,芡實粥不能化解所有「濕」,因芡實功效有限制。「芡實是一種中藥,主要歸脾、腎經,其功效有補腎、固腎及益精,亦具有收斂的特性,因此主要用於一些消耗性的病情,例如夜尿頻密、遺精、帶下多等身體上出現流失等問題,同時亦會用在慢性腎炎、風濕痛、腹痛的情况。由於濕氣有可能入侵脾、腎等五臟,而配合芡實便可解決濕氣引致的脾、腎問題。」

不過,施德享補充,芡實並非一種好的祛濕藥材,除了因為它只限於針對特定部位祛濕外,更重要的是它有收斂的特性。「感冒前後的人不能食用,否則其收斂特性會抑壓病情;有食滯、消化不良、氣鬱及肚脹等問題,亦會因為芡實的『補』性而滯上加滯;至於有痢疾、痔瘡或腸道細菌而導致肚瀉,亦不適合食用。另外,剛生育的婦女,身體血瘀未散、惡露未清,除非在中醫指導下食用,否則亦可能因其收斂特性而無法清除血瘀或惡露。」

其實除了芡實,中醫亦會用白朮、茯苓、蒼朮等中藥,達至健脾祛濕之目的,其中白朮、茯苓的藥性較溫和,孕婦都能服用,蒼朮則適用於一切內濕和外濕問題,包括風濕、痛風、關節痛、肚瀉等都可以,但以上中藥使用前都需要先諮詢中醫意見。祛濕藥有很多,但重點是並非因為天氣潮濕便要祛濕,而是身體出現濕氣重的徵狀才要祛濕。「如果身體抵抗力好,適應天氣變化的能力無問題,就算潮濕天氣都不會出現問題,在沒有濕氣徵狀下,服用祛濕中藥反而適得其反。」

運動排汗 飲茶利尿減濕氣
想防止濕氣干擾身體,應由飲食及運動入手,首先減少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以免傷及胃、脾、腎,繼而令濕氣入侵。其次是多飲茶以利尿,或是多做運動排汗,減少身體的濕氣積聚。加上中醫學說脾主四肢,四肢多活動亦對脾有益。養好胃、脾、腎,便能將濕氣排出,是個不錯的祛濕方法。

文:勞耀全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