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潮濕天氣或下樓梯時感到膝蓋痛?起床時覺得手指、手腕僵硬,關節出現紅腫熱痛?這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延誤治療,關節可能會持續受到侵蝕及變形,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是慢性疾病,但如能及早診斷及治療,有望回復正常生活,維持關節及活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炎,可在所有活動關節出現。陳醫生表示,典型會在手腕、手指、膝蓋、腳跟及腳趾等細關節位置發生。通常先由單側關節發炎,然後再延伸至對側關節,形成對稱性的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關節以外的病變,包括肌肉、心臟、肺、皮膚、血管、唾液腺、淚腺、神經及眼睛等器官及組織。
女性患者較多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發病年齡是30至50歲,女性患者居多,發病率是男性的三倍。陳醫生表示,此病是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但成因未明,估計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吸煙是其中一個環境因素,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抗體而發病,因此戒煙很重要。
正常關節有軟組織及滑膜保護,但出現慢性滑膜發炎時,就會引起紅腫熱痛,持續侵蝕關節及周邊組織,令關節失去保護而出現變形。陳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只憑單一測試來確診,因為不同患者的狀各異,還有可能與其他類型的關節炎症狀相似,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等。醫生會
詢問病人的病情及病徵,再安排合適檢查。
及早檢查緊記「331 」
類風濕性關節炎由發病起計半年,病情已有機會迅速惡化。要及早發現問題,陳醫生提醒病人要留意「331 」,即身體同時有3處或以上的關節出現疼痛,又或同一關節位置反覆疼痛3次以上;再加上關節出現「晨僵」1小時,即睡醒時因關節長時間停止活動而持續疼痛;另外,有兩側對稱的關節疼痛,或有家族近親確
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應盡早求醫檢查。醫生會為病人驗血檢測發炎指數,了解有否引起炎症的抗體, 包括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也會觀察病人有否類風濕結節,如手肘位置出現軟組織腫脹,亦會照X光或在腫脹位置抽取積水化驗。
然而,X光無法偵測早期滑膜發炎病變,需要透過磁力共振來觀察骨骼及軟組織情況,惟檢查多個關節位置的費用相對較高,所以或會建議採取超聲波檢查,以了解筋腱、骨骼及軟組織等有否受炎症影響,有助向患者分析病情,對治療帶來正面幫助。有研究發現,如果能及早治療(出現症狀少於兩年內)及頻密跟進,病人的發炎指數會相對穩定,約一半病人的症狀可於一年內得到紓緩,亦有14至19%病人於發病後五年不需要長期服藥。陳醫生指出,最初會較頻密跟進,病人須按時覆診,由醫生檢查關節有否腫痛、安
排抽血檢查等,亦會透過健康評估問卷作整體評估。
五類藥物控制穩定病情
陳醫生表示,現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分為五大類,可視乎情況安排單一處方或合併藥物治療。其中非類固醇抗炎藥、環氧化二抑制劑屬消炎藥,需要時才服用,以紓緩痛楚,但不建議長期服用,因會影響腎臟及胃部健康;類固醇同樣可消炎,也不建議長期服用。
此外,醫生一般會處方改善病情的風濕藥,有需要時亦會處方生物製劑藥物。生物製劑是透過抑制特定的細胞因子,以控制關節發炎;如關節情況太差,亦會考慮手術治療。陳醫生強調,醫生會因應病人情況制訂合適治療方案,也會視乎病人有否乙型肝炎等其他疾病來作決定,以策安全。
陳醫生提醒病人,日常要多休息及注重關節保養,保持正確坐姿,多做伸展運動,有需要可尋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協助,分別有助鍛煉肌肉及透過善用小工具或改造家居設施,以減輕關節負擔;同時緊記按時服藥,以助控制病情並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