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計劃將「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加到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2018年版本之中,正式將打機成癮歸入精神健康問題。
隨着智能電話普及,其實現時打機情况非常普遍,到底怎樣才算上癮?上癮又是否完全只關遊戲事?原來好可能與其他情緒問題有關。
被世衛歸入精神健康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指出,5年前鮮有打機成癮個案,但隨着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等流動裝置普及,近年因打機成癮而求診的個案,增至30至40個,患者主要由10多歲至30出頭,以男性為主。「世衛將打機成癮正式列為精神健康問題後,有國際認受性,可令病人及家屬較易接受及明白這種成癮行為及其嚴重性。」
何謂電玩失調?
世衛對「電玩失調」的定義,用字幾乎與「賭博失調」一樣,均指持續、偶發或反覆的行為,而「電玩失調」涵蓋手機、家庭遊戲機,網上或離線遊戲,患者會有以下三大徵狀:
1. 對遊戲失去自制能力,包括開始遊戲、頻率、持續性、結束時間及打機環境等。
2. 打機優先次序,排列於人生其他興趣及活動之上。
3. 儘管出現負面結果,仍然持續打機,甚至愈打愈長時間。
打機成癮行為可嚴重影響個人、家庭、學業或工作等不同方面。如有以上徵狀並持續12個月便可確診;若有齊以上徵狀,持續時間可以縮短在12個月以內。
刺激多巴胺 增成癮風險
鄭志樂解釋,成癮與大腦內的「報償系統」(reward system)有關,「當人體受到刺激,大腦的報償系統會分泌出多巴胺,令當事人感到興奮及開心。當同一種刺激重複出現,報償系統會分泌更多多巴胺,增加成癮風險。」鄭補充有研究指出,打機對大腦的影響,與吸毒所帶來的影響差不多,如持續打機至不能自拔,一樣會嚴重影響健康、家庭及個人生活。
其中一種因沉迷打機而衍生的問題是人際關係疏離,鄭志樂說有名31歲男士,從事銀行業,擁有自置物業兼育有一子。他每日打機至深夜甚至凌晨4點,睡眠不足影響精神外,更傷害夫婦感情。有時太太與他溝通,他會邊打機邊向太太說:「你繼續講,我聽緊。」妻子感到不受尊重,經常為此爭執,一次大吵後,男士幾乎失控出手,最後太太建議他去求醫。
事業家庭不得意 打機尋成功感
鄭志樂說雖然打機成癮有其嚴重性,但亦可能只是一種徵狀,背後隱藏着其他情緒問題。「就例如以上個案,診斷後發現這個男病人除了沉迷打機外,亦有抑鬱徵狀。他在工作上沒有晉升機會,又未能從中獲得滿足感,時常感到意興闌珊;婚姻關係也有問題,妻子家庭較富裕,二人物業的首期大部分由女方支付,令他有寄人籬下感覺。婚後,太太對家居整潔要求非常高,育兒方面又要依足外母意見,令他覺得身為人父也沒話事權。」鄭志樂說打機過程中不停過關,令男病人充滿成功感,漸漸成癮。治療時,須同時處理成癮問題及抑鬱症。
尖子被阻玩網遊 失控鎅手泄憤
另一個案是一名16歲女學生,鄭志樂說她聰明伶俐,讀書成績優異,但沉迷網絡遊戲,經常打至翌日不願上課,引來母親強烈不滿。有次爭執後母親拔掉電腦電線,令女學生大怒失控,鎅手發泄,最後在母親要求下求醫。
經診斷後,發現她在母親嚴厲管教下長大,很少獲讚揚,不知不覺間培養出事事追求一百分的個性。開始打機後,她在連線遊戲中的表現同樣出色,而追求完美的性格更令她在遊戲內經常向隊友發號施令,甚至威脅要離隊或踢對方出局,引起隊友不滿。為了能持續參與遊戲,繼續獲取成功感,後來她更建立另一個性較溫柔隨和的身分,打機表現刻意較差,輪流出現在遊戲世界內。鄭志樂說:「治療時,除了處理她的打機成癮,也要求她母親參與,改變母女相處模式,有助減少她追求成功的欲望。」
打機傷身外也有可能破財,特別是現時不少遊戲都有「課金」元素,付錢就能買到特別道具,提升角色能力或更易過關。鄭志樂說有名21歲男病人,任職文員,月入約一萬元;失戀後沉迷網上遊戲,每月花近一半收入買「點數」過關,獲取成功感,導致入不敷支,要向朋友借錢。
用藥戒癮僅治標 需找出背後原因
鄭志樂補充,治療打機成癮,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腦內的多巴胺分泌異常,但亦要配合心理治療。「大部分打機成癮個案很可能伴隨着其他情緒問題」,打機可能只是填補情感缺口的渠道。所以要治療打機成癮,並非單單戒除打機習慣,也要找到背後是否有其他問題。鄭志樂強調打機並非一無是處,適當運用亦有助減壓,「對青少年來說,與朋友網上合作打機,可學習溝通、與人相處及組織等技能」。
文:許朝茵
圖:許朝茵、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