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5600宗新症,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要治療大腸癌,醫生會透過一系列的檢查為病人的癌症期數,即使病人已屆第4期,仍有最新的治療方法可供選擇,有部分情况亦有望可以治癒。要避免大腸癌發展至嚴重階段才發現,除了密切留意5大病徵外,適時接受大腸癌篩查尤其重要。
相關文章:【大腸癌】大腸癌 5 大高危因素 大便帶血勿混淆痔瘡 及早發現內視鏡可切除
大腸癌期數分4期 病情影響術後5年存活率
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指出,大腸癌主要可分為4期,病人的手術後5年存活率,會因病情嚴重性而下降:
癌症期數 | 腫瘤狀態 | 手術後5年存活率 |
1期 | 腫瘤藏在大腸內壁或黏膜 | 95% |
2期 | 腫瘤在大腸外壁 | 80% |
3期 | 腫瘤在大腸外壁,並出現淋巴轉移 | 60% |
4期 | 腫瘤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 <10% |
針對癌症期數 調整治療策略
甘醫生表示,要了解病人的大腸癌是屬於哪個期數,一般會為病人抽取活組織檢查,之後會安排合適的影像檢查,了解腫瘤是否已有轉移、影響淋巴,以確定期數。之後醫生會按照各期數的情况,為病人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
第一期:外科手術切除腫瘤
由於腫瘤藏在大腸內壁或黏膜,並無轉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因此一般會安排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術後只需觀察情况,毋須接受任何輔助治療。
第二期:外科手術後或需進行化療、電療
腫瘤已侵蝕至大腸外壁,但並無轉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組織,一般都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惟情况較差的病人,會考慮在術後進行輔助化療或電療,以助徹底根治及降低復發機會。
第三期:外科手術及制定跨專業治療方案
腫瘤細胞已侵蝕至附近的淋巴組織,嚴格上並未屬於已擴散,醫生一般仍會以根治作為目標,以外科手術為主,制定跨專科的治療方案。一般而言,病人會先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並按其病理情况,推算屬高或低的復發風險,來判斷後續的輔助治療方案。
醫生一般會制定3至6個月的輔助化療。如果是直腸癌,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及化療,亦會安排電療及其他相關治療,穩定盆腔內的情况。
相關文章:【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第四期:以紓緩性化療為目標 部分用標靶治療、免疫治療
腫瘤已擴散,並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一般會以紓緩性化療作為治療目標,但有小部分個案仍可望根治,例如腫瘤只屬初步轉移到肝臟或肺部、轉移數量不多、範圍不大,仍可透過手術及輔助治療,將腫瘤清除。此外,如果是涉及特定基因的大腸癌,亦可選擇接受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方法。
醫生首先會為病人檢查腫瘤會否有潛在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如RAS、BRAF基因突變等,視乎基因突變類型選擇使用EGFR標靶藥、BRAF標靶藥及抗血管增生標靶藥。醫生也會為病人檢查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以判斷是否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及早篩查 早發現早治療有利康復
甘醫生指出,踏入50歲,出現大腸癌問題的機會率開始提高,建議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作篩檢。如結果是陰性,只需每2年檢測1次;如屬於陽性,病人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盡快揪出並切除未有變成癌症的瘜肉,或了解其他令腸道有血的原因,增加康復機會。此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人士更需格外小心,在醫生評估下,或需更頻密接受大腸鏡檢查,部分高風險個案,或在25歲起已需要進行篩查。
大腸癌先兆 注意5大徵狀
然而,如果發現有以下5大徵狀,則可能是已罹患大腸癌的警號,建議立即求醫,有需要醫生或會建議病人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盡快了解出現徵狀的原因,安排合適治療,包括:
.貧血
.容易疲倦
.大便習慣改變
.突然便秘或腹瀉
.體重無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