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月初,伊利沙伯醫院公布一宗發生在9月底的病人死亡個案,醫護人員運送一名呼吸衰竭男病人往深切治療部(ICU),其間使用膠囊復蘇器輔助病人呼吸,而未有接駁氧氣樽。病人於兩分鐘後送抵ICU,其間醫護人員有持續監察病人維生指數,在進入ICU的5分鐘後,病人心跳停頓,兩天後死亡。
在此並不打算詳細分析事件起因,卻想談談其他人對事件的反應。每逢事故發生,傳媒會不斷尋找可以採訪的人,今次也不例外,不同專科醫生、醫學組織、醫生組織、病人組織等都先後提出意見,但部分意見令人十分沮喪。
死因庭未開 醫管局先定調?
首先回應傳媒的當然是醫管局。醫管局表示事件不屬醫療事故,因為無駁氧氣樽並不是直接導致病人死亡的原因。這說法的用意是先把錯漏跟病人死亡分割,以便推卸責任。所有病人離世,都由一個疾病開始,引起併發症;也可能加上人為因素在內,這些因素也可以致命。在還沒查清之前便妄下結論,是沒有根據。這一點,危重病學會前主席殷榮華醫生回應指出,吸入兩分鐘環境空氣,跟心跳停頓的時間相對緊密,不排除有因果關係,建議院方或死因庭盡快查找原因,釋除公眾疑慮。
玩弄文字遊戲又豈止醫管局?伊利沙伯醫院一直強調醫護人員在運送病人期間有監察病人維生指數,但並沒有說指數是否正常,醫護人員有沒有作出什麼治療。這種只說一半、不說一半的做法,是希望市民大眾以為醫護人員已經盡了本分。其實,已經有前線醫生指出,轉病房時醫生需在旁負責運送。
前線醫生聯盟主席黃嘉恩認為,事件反映公院職員每天在高壓環境工作,應付無止境的個案及突發情况,沒有閒暇調適,最終遺忘了最基本的醫療程序。似乎在醫生工會的眼中,所有醫療事故都是因為人手不足引起。我相信再沒有醫療知識的人,都會明白一件事情發生,總有很多不同的因素。以這事件為例,沒有接駁氧氣是因為粗心大意?環境嘈雜混亂?還是因為人手不足以致手忙腳亂?多一些人手,又是否就會及時接駁氧氣?把所有事情都歸咎於人手不足,似乎目的只得一個,就是要求增加人手。
人手不足成了「萬能Key」?
事實上,根據衛生署剛發出的2015年醫生人手調查發現,在回覆調查的近5700名醫生當中,每周工時中位數只是45小時,那麼還要增加多少個醫生?工時又要縮減至多少?這個工時反映出醫生的工作並沒有超出負荷,也不能以此作為醫療事故的唯一理由。
同樣的情况,也出現在病人組織上。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政府增加醫科生學額是遠水不能救近火,亦反映政府對醫護人手短缺問題已無計可施。他建議醫委會與海外知名醫學院合作,推行認證,讓該些醫學院畢業醫生免試來港執業。說到底也是毋須多說道理,無論發生什麼醫療事件,結論也是引入海外醫生吧!
理性調查 公正處理責任
誰也不希望有醫療事故發生,但發生了便應該理性調查,公正處理責任問題。但現實是,事件發生後醫療機構每每都在推卸責任,醫護和病人組織亦只懂利用事件來獲取自己想要的利益。若沒有人公平公正公開地處理,那麼,誰來醫治這個生病的醫療系統,誰來替病人討回公道?
作者簡介:地道香港仔,自幼立志做醫生。行醫多年屢見醫護劣行,病人走了冤枉路。以筆名撰文論盡醫人醫事,力求改變歪風。
文:巫虛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