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聖誕節開始,一連串節日接踵而來,元旦、農曆新年、情人節……都是大部分人會熱熱鬧鬧度過的特別日子。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卻指出,大時大節前後,特別是重視團聚的節日,因抑鬱徵狀求診的病人會增加約兩至三成。遇上節日抑鬱,如何是好?
鄭志樂解釋,「很多人對一些節日有特別期望,認為是家庭及朋友團聚的歡樂時光。當事與願違,佳節要孤獨度過,便會感到不開心,進而情緒低落,陷入社會學家所指的期望落空理論(Gabennesch Broken Promise theory)」。此理論由社會學家Gabennesch於1998年提出,一般人對節日會有特別期望,認為家人、朋友應該要聚會慶祝;一旦期望未能實現,便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甚至萌生自殺念頭。除了因為期望落空,一般會導致節日情緒低落的情况有3種,包括戀情、財政及親情。今次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及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鮑偉豪,拆解原因及提供紓緩方法。
鄭:鄭志樂(精神科專科醫生)
鮑:鮑偉豪(註冊臨牀心理學家)
1. 做義工、去派對認識新朋友
情景1:臨近聖誕節與情人分手,或愛情未有着落,眼看人家一雙一對,自己形單隻影,倒不如留在家中「避世」。
鄭:聖誕節,孤身一人走在街上,可能會不是味兒,甚至胡思亂想。例如有一名30歲女士,拍拖5年來多次鬧分手,以往男友總會在數天後加以安撫,但最近一次男友拒絕再聯絡。她擔心要孤獨過節外,更怕30歲才單身,難以再找到另一半,於是暗地自責,認為自己亂發脾氣才落得如此下場。在各種壓力下,引發出持續情緒低落、食慾不振、失眠及體重下降等抑鬱症徵狀,終要去求醫。治療方案除了服藥,也要接受心理治療,讓她了解自己既有穩定工作,也有父母及好友關懷,失戀後生活並非如想像般悲慘。治療約兩個月,病情已好轉。其實單身過節不應收起自己,可嘗試與好朋友慶祝,感受身邊人的關心;也可做義工(見「義工資料」),以另一角度體會節日氣氛。
鮑:受情緒困擾人士切忌困在家中,以免鑽牛角尖,建議多出外活動。單身人士不妨參加派對,認識新朋友,但最重要是別抱有一擊即中心態,因為有預設目標下難以放鬆心情,而且受節日氣氛影響,容易令人做出錯誤決定,胡亂挑選對象。
2. 勿強行消費與人比較
情景2:每逢聖誕節、情人節,同事、朋友之間的話題離不開安排節日大餐,交換什麼禮物等,節日頓成消費日。既要為預約餐廳而頭痛,又要挑選得體的禮物,經濟及情緒壓力甚大。
鄭:一名三十出頭男士,於銀行任職中層,本身已愛好名牌;而其女友於另一銀行的職位及收入均較他高,自尊心作祟下,在節日時更要展現豪氣,單是晚餐已數千元,更買名貴禮物送給女友。其後發現負擔不起,大感後悔。後來更被女友揭發,顏面盡失,深受打擊,出現失眠等問題。治療時我們要先處理他的情緒困擾,輔導他不要跟人比較,之後便要他學習理財之道,衡量收入與支出,避免受外間壓力影響而過度消費,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鮑:現時節日的意義已被轉移,變成不停消費,恍如已婚人士過農曆新年一樣,要為利市錢籌謀,增添壓力。其實不快情緒很多時是源於自己的想法,放錯重點,不懂感恩,將自己的缺失放大,卻不去留意自己所擁有的。特別是本身喜歡作比較的人,經常在意別人在節日時送的禮物及消費,較易出現情緒問題。其實無論財政上是否負擔得到,都毋須與人比較,強行消費。可嘗試參與一些與別不同的活動,例如做義工等;甚至換個角度,挑戰自己以最低消費過節,不外出用餐,與另一半或親友在家中舉行簡單聚會,以輕鬆心情享受佳節氣氛。另外,很多人會逃避上社交網站,害怕看到別人分享開心的事情及相片,令自己更失落;其實不用逃避上網,重點是不要比較。
3. 子女狂歡不忘父母
情景3:年紀愈大,身邊親友逐一離世,節日時更覺寂寞,隨時胡思亂想,引發負面思想。
鄭:長者屬節日抑鬱的高危人士,本身他們活動較少,加上身邊不少親友相繼逝世,社交圈子變窄,欠缺傾訴對象。有一名九十多歲男士有輕微糖尿病,平日行動自如,健康良好。某次農曆新年前夕,突然想起病逝的母親生前飽受癌症折磨,而自己接近母親病逝之年紀,令他不斷湧出負面思想,鑽牛角尖下萌生自殺念頭,在家吊頸,幸及時獲救。其實長者在節日時應多參加社區中心的活動,多與人交流。
子女在節日時就算有很多活動,也不要忘記致電慰問,關心他們。現時很多長者用智能電話,子女或可在派對上自拍照片傳送給他們,讓他們感到子女的關注。另外,可提早預先慶祝節日,甚至送上小禮物,例如一件衫,在節日穿上,令他們有實在的感覺。
文:許朝茵
圖:黃振宇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