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港府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多天破百,人心惶惶。有單親媽媽因擔心染疫,先到私家診所檢測新冠,再到急症室求醫;有人因為到過有確診個案的食肆,焦慮萬分;有人因擔心感染,「唞唔到氣」而多次召喚救護車。
時時刻刻疑神疑鬼驚中招,是否「疑病症」?市民為求安心,一窩蜂湧去做病毒測試,是否有效抗疫?
一名單親媽媽,需要獨力照顧年幼孩子,疫情期間面對多種壓力,出現不開心、失眠、沒胃口等負面情緒。在急症室醫生面前哭了出來。
擔心染疫 唞唔到氣心跳快
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溫光安指,這名單親媽媽因擔心染疫,早前已看過私家醫生,留了唾液樣本,但等了3日都未有報告,所以跑到急症室求診,在醫生面前大哭。溫解釋,雖然她有病徵,但由於已在私家診所做檢測,正等候結果,故沒有再安排她做檢測,以免增加化驗室負擔。她出現的負面情緒,需要找家庭醫生或專業人士輔導。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疫情再度爆發,難免令人緊張和焦慮。近日有一名20多歲女士求診,說在疫症期間一直很緊張,害怕外出但又要上班,經常擔心感染新冠肺炎。她因為「唞唔到氣」、「心跳很快」,試過多次召喚救護車送院,急症室為她做了心電圖等身體檢查都發現沒問題,但她仍然不相信。醫生估計是過分擔憂疫情引起焦慮所致,建議她看精神科。經診斷後,黃宗顯發現她患上驚恐症,由起初擔心染疫到後期擔心患心臟病,須接受心理和藥物治療。
又有病人跟黃宗顯說,同事看新聞得悉某餐廳有人確診,想起當日去過,於是上班期間不斷問身邊人,他自己會不會有事,無法專心工作。但原來他緊張得記錯時間,後來記起不是同一日去。
疑神疑鬼驚「中招」,是否患上「疑病症」?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疑病症(hypochondriasis)已被疾病焦慮障礙(illness anxiety disorder)取代。患者長期認為自己已經或將要患上嚴重疾病,這些想法持續影響情緒及日常生活,而他們很多時會看醫生尋求醫學意見,但即使診斷後並無大礙,仍然拒絕相信,以上情况持續至少6個月。臨牀病徵包括:
- 對自己的健康過度焦慮,保持高度警惕,容易因身體狀况感到擔心和困擾
- 經常查找相關疾病資訊
- 經常監測自己身體狀况,並產生焦慮
WFH、雜亂資訊 增心理壓力
疫情下,患疾病焦慮障礙的人數是否大增?黃宗顯表示,因為徵狀需要持續6個月以上才可確診,而疫情於今年初開始,所以未能夠根據指引作出評估。不過,不少人因為焦慮而求診。擔心染病是其中一個壓力,另外,環境亦會構成焦慮,譬如早期「撲口罩潮」,有病人即使來到診所,也忽然說趕去買口罩,不看醫生了。此外,互聯網資訊太快太多來不及分辨真偽,有人會「驚咗先」,在心理上造成壓力。加上近期在家工作,有些僱主要求員工經常報到,對僱員亦構成壓力。值得一提,抑鬱、焦慮患者病發風險增加,他們更加要留意自己的情緒,定期覆診。
專家:無接觸史無病徵 不建議驗
醫院管理局(7月19日)表示,過去一周約有1000人到急症室做深喉唾液測試。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溫光安指出,自第三波疫情爆發至今,急症室求診人數增加。部分人因出現新冠肺炎徵狀求醫,亦有小部分人沒有病徵,但曾與確診者有直接或間接接觸,譬如大廈有人確診,擔心中招而去做檢測。
「疫情爆發前,病徵輕微的人不會求醫;現在因為擔心,有兩聲咳、流鼻水,都會來看急症。」不過,急症室始終是救急扶危的地方,徵狀輕微的人應到普通科門診或私家醫生求醫。市民應正確使用急症室服務,以免令有需要的病人增加輪候時間。
「或出現假陰性 因而鬆懈更糟糕」
即使同一幢大廈有確診個案,若沒有徵狀,急症室都不會為市民做檢測。他解釋,政府化驗室工作已經飽和,等待檢測結果需時由起初1日,到現在3至5日;再者,病毒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若受感染者初期沒有徵狀,深喉唾液樣本病毒含量低,未必驗到出來。他明白市民的憂慮,但若無直接接觸患者,感染風險低。
如病人來急症室求診,有新冠肺炎病徵的才會安排做病毒檢測,包括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頭痛等;部分人士會失去嗅覺、味覺、肚痛、腹瀉。年輕、沒長期病患的人,徵狀一般較輕微;長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則容易有併發症,例如氣促、呼吸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
他又提醒市民必須準確提供接觸史,讓醫護人員作最適當的安排。「不要因為怕說出來會被送去檢疫營14日,又或者想快點做測試,就訛稱有接觸史,最後可能會被送往檢疫營。」
如果居住在爆發地區(如沙田、慈雲山)或大廈有確診者,但不曾到過爆發群組感染的地方或飯局,亦沒有出現病徵,溫光安不建議做病毒測試。「測試有可能出現假陰性,如果因而鬆懈更糟糕。倒不如繼續保持社交距離,同時觀察徵狀。有徵狀請及早求醫,徵狀輕微者可考慮向普通科門診或私家醫生求診,嚴重者不要遲疑,馬上到急症室。」假如對病徵有所懷疑,例如鼻塞、肚瀉、頭痛、疲倦,可以先諮詢醫生意見。
如果很擔心自己中招,「唔驗唔安落」,怎辦?溫指出,對抗新冠病毒是「長期抗爭」,要保持心境開朗、抱正面心態,才能戰勝疫情,「如果用驗與不驗(新冠病毒),去定奪自己往後在疫情中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做法。今日驗了,明天又鬆懈,一星期後又出去聚餐,對自己和整個社會都有問題」。
篩檢高危群組 勝過全民篩檢
中大公共衛生學院客座教授黃子惠同樣認為,有病徵才需要檢驗。「驗到沒有感染,不表示之後都沒有;難保有日又接觸到病原,並不是驗到沒事就安心啦!今日沒有,但明天可能被感染!」建議市民減少去人多的地方、戴口罩及做好個人衛生,已經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有人建議做大規模篩檢,他認為意義不大,因目前香港真正帶病毒的人不多,全民篩檢出現假陰性/假陽性機率大。從流行病學角度,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即檢驗結果呈陽性者中,真正有病的人的百分率)受染病人數影響。即使測試工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高達99%,但真正有病的人少,便會出現假陽性率高於真陽性率。
換言之,找染病機率愈高的群組來篩檢,便能找到愈多真正受感染的人士。當某個屋邨、群組爆發,曾經到過該地區或接觸者接受篩檢才有意義,真陽性率相對地高,能有效找出病者。因此,市民應考慮清楚有無需要做檢測。
醫賢心事:體諒自己疫境下的情緒反應
疫情之下,人心惶惶。每天看着確診數字上升,大家心裏各有擔心。有人擔心死亡,有人擔心因感染而受苦,有人擔心不能工作掙錢,有人擔心家人。
焦慮累積 疫情後爆發
每次疫情來的時候,大家的生活都難免被打斷。當連生命也受到威脅的時候,自然沒有閒情逸致關心精神健康。根據上一波疫情的經驗,大家在疫情爆發時的焦慮會一直累積,直至疫情過後,情緒病的求診人數便大幅上升。
疫情本身充滿着不確定,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發展。疫情對經濟、工作等的影響也不小。再者,在這段時間,平時放鬆的活動,例如運動、社交、電影等全部都停止。剩下來的,就只有每天留意疫情的消息。
為何有人不肯戴口罩?
在這個時候,每個人的焦慮反應也不同。有些人可以連口罩也不戴,有些人卻連上街也感到害怕。有些人因為在家工作而感到放鬆,有些人反而會感到不方便和更吃力,使焦慮增加。當難題來臨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慣性反應也不同,這跟我們的性格、世界觀有關係。樂觀的人,傾向相信所有難題也會過去,所以即使當下有困難,也容易存有希望,相信將來必定會渡過難關;有些人傾向否認問題,因此當大家都認為要戴口罩的時候,有些人會認為沒有這個需要;當然亦有一些人因為非常自我中心,認為戴口罩不舒服,不喜歡便不戴,罔顧別人的感受,甚至安全。
不為別人反應煩惱
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處事方式。每個人也是「相同地不相同」,意思是我們都同樣地擁有着獨特的地方。每種性格特質在不同時候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毋須刻意改變自己。多了解自己的性格,體諒自己在困難時候的情緒反應,不為別人的反應而煩惱,讓我們在疫情中也有心靈成長的機會!
文:李祖怡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 【世界中風日】及早識別及判斷中風先兆 牢記「談笑用兵」、「BEFAST」口誤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 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2024/25)已經展開!早打不要遲!(衛生處方)